經略海洋 藍色樂章

2019-09-03 08:47:11 | 來源:人民日報 | 責編:陳晨

經略海洋 藍色樂章

圖①:青島港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港航人攝   

圖②:航拍青島海邊城市及島嶼。崔瀚予攝   

圖③:日照龍舟比賽。資料圖片   

圖④:帆船運動員在日照海域比賽。資料圖片

  

  

  

  

  青島 向海而興 駛向深藍

  記者  徐錦庚  潘俊強

  擁有百年曆史的青島海麗雅集團,以生産扎頭繩起家,曾一度瀕臨破産邊緣,如今卻成為繩纜界的翹楚,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上一顯身手——它生産的特種繩纜硬度是同直徑鋼纜的2至5倍,適用於水下近萬米,助力蛟龍號探尋深海奧秘。“幸虧把目光轉向海洋,開發海洋特種繩纜,讓企業起死回生。”集團負責人感慨。

  依海而生,向海而興。海洋是青島最鮮明的特色,更是發展優勢。位於黃海之濱的青島,現代海洋産業從小到大,從大到強。走進新時代,青島奏響向海洋進軍新樂章,推動高品質發展。

  深耕海工裝備,助力海洋産業轉型升級

  走進青島西海岸新區海西灣,不少成果展示引人矚目:全球最大新型礦砂船——40萬噸級的“天津號”在這裡交付;國內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大橋海鷗”起重船從這裡駛出;我國首個自主設計建造的液化天然氣核心裝備——俄羅斯亞馬爾項目的核心工藝模組從這裡運往北極……一大批海工“大國重器”從這裡駛向深海遠海。

  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海西灣,已成為青島主攻海洋工程裝備國産化的主戰場之一。目前,青島正重點突破深海空間站、極地冰區平臺、天然氣水合物開發裝備等海洋工程平臺的研發建造,發展深海智慧輸氣輸油管道、超大型海上油田設施一體化拆解等海洋油氣裝備。

  在海西灣海工裝備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海上生産儲卸油氣船P70上加快作業。

  去年與P70等身大小的P67已經交付給巴西,到相關海域服役。這個龐然大物,甲板面積相當於3個足球場,有“海上油氣工廠”之稱;使用鋼材約4.5萬噸,相當於3萬輛小汽車的重量;使用電纜約150萬米,鋪設長度相當於北京到天津距離的10倍。而之前的國外承建商因自身原因無法繼續承建。“我們接過來時,過半圖紙已丟失,大多設備部件腐蝕嚴重。”海油工程建造事業部黨委副書記張艷芳説,“以建造P67為例,我們組建近千人的項目團隊,開展了120多項技術和工藝創新。材料採購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國産化程度高達3/4。”

  據統計,2018年,青島海洋設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579.8億元,同比增長14.4%,佔全市海洋生産總值的17.4%。目前,青島擁有自升式鑽井平臺、半潛式生産平臺、大型海上生産平臺、液化天然氣核心工藝模組等世界領先的建造技術能力,海工裝備製造躋身世界前沿。

  發揮人才優勢,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

  走向深藍,科技創新是引擎。青島市海洋科研力量強大。“一方面涉海高層次人才隊伍強,另一方面青島有一大批涉海高端創新平臺。”青島市科技局副局長宋長虹説起來很是自豪。

  據青島市科技局統計,目前,在青島的涉海院士18人,佔全國的27.7%;涉海科研人員具有高級職稱以上的約2500人,約佔全國14.7%;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臺34家,佔全國的33%。然而,海洋科研需要物理、生物、地質等眾多學科門類深度協作,如何有效形成合力?

  眼下,青島正以青島西海岸新區、青島藍谷為依託,整合涉海高校、科研機構和科考平臺等創新資源,強化海洋科技重大平臺支撐,建設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家級海洋高端創新平臺。

  青島市即墨區鰲山衛問海路一號,坐落著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古人“問天”,科技工作者在這裡“問海”。實驗室啟用以來,海洋超算平臺、新型海洋高端裝備等成果斐然。

  “倘若沒有國家實驗室這個平臺,‘透明海洋’項目很難幹成。”中科院院士、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説,在這個開放平臺上,各科研機構可以通力合作,共享科研設備,將海洋觀測從“錄影回放”變成“現場直播”。不久的將來,在實驗室就能知道全球海洋正在發生的事情,如海水溫度變化、水聲通道變化、魚群變化等,並能作出預測。

  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産力,才能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青島建設海洋技術轉移中心,佈局海洋生物、海洋儀器儀錶、海洋新材料和海洋工程等12個專業領域分中心,形成“一總多分”海洋技術轉移服務體系。

  發展生物醫藥,打造中國“藍色藥庫”

  一款海藻王子蘇打水,正受到青島當地消費者追捧。這是由管華詩團隊與青島啤酒共同研發推出的首款海洋大健康飲品。

  管華詩是我國海洋生物制藥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去年,他主持研製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症新藥971順利完成臨床三期試驗,團隊正在抗腫瘤、抗心腦血管、糖尿病、抗抑鬱等10個領域研發新藥,並承擔30多項海洋大健康産業項目。

  “這個挂紅旗的是完成了,挂黃旗的還沒有完成。”80歲的管華詩每天走進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兩個海洋創新藥計劃進度表。他正帶領團隊向大海尋“藥”,助力打造中國“藍色藥庫”。

  海洋是生物醫藥産業的寶庫。近年來,青島加快推進海洋生物醫藥産業高端優質項目的培育和集聚。2018年全市海洋生物醫藥業增加值56.9億元,同比增長12.4%。“青島已基本建立以海洋創新藥物、海洋生物醫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農用製品為主的産業體系。”青島市工信局副巡視員馮偉説。青島西海岸新區建有海洋高新區海洋生物産業園,集聚著明月海藻、聚大洋藻業、科海生物等龍頭企業,去年實現産值78.5億元。

  為推動“藍色藥庫”開發計劃,青島市從項目支持、研發資助、平臺建設、基金設立、人才培育等方面入手,大力支持海洋創新藥物的研發及成果轉化。“我們還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中國‘藍色藥庫’開發基金,實施從先導化合物發現到成果産業化全鏈條投資支持。”馮偉説。

  聰明的自動化碼頭

  記者  徐錦庚  潘俊強

  走進山東省港口集團青島港前灣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一副神奇景象呈現在眼前:從集裝箱抓取、運輸到裝卸船,偌大碼頭,只見裝備穿梭,不見一個人影。“晚上照樣通宵工作,連燈光也省了。”青島港集團副總工程師、自動化碼頭項目組組長張連鋼説。

  自動化碼頭自運營以來,生産作業安全高效,平均作業效率突破36自然箱/小時,全面超越傳統人工碼頭。“這些都是通過自動化碼頭作業系統這個‘大腦’來實現,作業效率比傳統碼頭提升30%,節省人力70%。”青島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奉利道出其中奧妙。這裡曾先後三次刷新單機平均作業效率世界紀錄,最高達到43.23自然箱/小時,成為世界裝卸效率最高的集裝箱碼頭之一。

  青島港位於東北亞港口圈的中心位置,與世界各地18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700多個港口保持貿易聯繫,去年貨物吞吐量超過5.4億噸。

  自動化碼頭又讓青島港如虎添翼。“我們的自動化碼頭短週期、高效率、全智慧、更安全、零排放。”李奉利介紹,“關鍵是低成本可複製,我們通過一系列技術升級和創新,為世界自動化碼頭建設貢獻‘中國智慧’。”

  今年初,青島港在自動化碼頭上成功完成基於5G技術的自動橋吊控制操作,率先實現通過無線網絡控制設備抓取和運輸集裝箱,是全球首例在實際生産環境下的5G遠程橋吊操作,引領、推動自動化碼頭再度實現技術升級,繼續保持全球自動化碼頭的領軍地位。

  小海藻撐起大産業

  記者  徐錦庚  潘俊強

  一卷白色醫用繃帶,沾上模擬血液,迅速凝固成膠條狀,傷口不會與繃帶粘連,還能促進傷口癒合。這種神奇的材料,關鍵成分便是海藻提取物——海藻酸鈉。這是記者在青島明月海藻集團展館看到的場景。“別小看這小小的海藻,它能開發出上百種産品,口香糖中的甜味劑、化粧品中的保濕劑,都可以從它裏面提取。”青島明月海藻集團董事長張國防當起講解員。

  展館墻壁上,一句“海上生明月”古詩,可謂是對明月海藻集團名稱最精當的解釋。集團因海藻而生,也因海藻而興。

  時光回溯,上世紀60年代,明月海藻集團的前身——膠南縣海洋化工廠誕生,成為當時全國制碘和海藻加工較早的企業之一。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明月海藻集團成為以海洋大型褐藻為原料生産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産品的高新技術企業,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海藻生物製品企業之一。張國防感慨:“我們向海而生,從一開始建企就專注研究海藻,不斷發現小小海藻蘊藏的奧秘,成就了今天的我們。”

  張國防算了一筆賬:通過技術創新,每噸約8000元的海藻,可提取價值為1.6萬元的海藻酸鈉,將其做成海藻纖維價值為8萬元,最終做成藥用輔料價值為240萬元,升值300倍。

  明月海藻生産的海藻酸鹽、功能食品、化粧品、保健品、醫藥用品等産品中,都有海藻的影子。從當初只做原料到“海藻+”,明月海藻將一棵小海藻開發利用到極致。

  依託企業自有的海藻活性物質國家實驗室、院士工作站等一系列高層次科研平臺,明月海藻拓展出現代海洋基礎原料産業、現代海洋健康終端産品産業以及海洋健康服務産業三大産業領域,形成一棵海藻做成一個大健康産業的發展模式。目前,明月海藻的主導産品海藻酸鹽年産量達1.6萬噸,多年穩居世界前列,産品暢銷全國各地,遠銷上百個國家和地區。

  版式設計:沈亦伶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