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給就業率“打打假”

2020-09-10 09:41:47 | 來源:經濟日報 | 責編:馮實

  “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説在做自媒體”。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

  就業率固然重要,但比就業率更重要的是查找自身不足、補齊工作短板、做實就業服務保障,進而幫助更多畢業生找到合適的工作。如果脫離客觀實際盲目追求就業率,甚至挖空心思給就業數據造假、注水,必然與提高就業率的初衷背道而馳,而且會損害畢業生的切身利益。

  筆者認為,要擠掉就業率中的形式主義“水分”,一方面,要優化細化就業數據統計方法,打破原來只由校方單方面統計就業數據並上報的做法,增加第三方獨立機構聯合開展就業數據統計,先由校方提供大學畢業生就業原始統計資料,第三方機構對資料蒐集歸檔、對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核實,同時聯合社保部門對畢業生的實繳社保清單情況逐一比對,進一步修正數據統計中的偏差,最終形成就業率數據並上報,切實提升就業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度。

  另一方面,要抓好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作風監管,杜絕就業領域中的形式主義,要盯住與就業有關的相關痕跡材料,特別是痕跡虛構、合同造假等“材料就業”“形式就業”問題,真正剷除滋生形式主義的土壤,進一步嚴肅就業痕跡管理;要抓住重數字輕品質的問題,改變唯就業率來評價高校辦學水準的傳統偏見,從根本上扭轉過度追求華而不實的就業數據問題,以此倒逼學校把工作重心放在抓好就業服務指導、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上來,推動就業工作回歸理性認識、不斷走深走實。(陳 書)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