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日內瓦訊:世界知識産權組織(WIPO)3月23日發佈《2021年輔助技術趨勢報告》。報告指出,輔助技術旨在幫助人們克服行動不便以及視覺等功能障礙,相關創新技術近年來以兩位數增長,並因其越來越多地與消費品相結合而日益普及。中國、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是輔助技術創新的全球五大來源。
報告指出,目前全球有超過10億人需要輔助技術。隨著人口老齡化,這一數字將在今後10年翻倍。輔助技術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在行動、交流、工作和獨立生活時克服障礙。同時,電子消費産品和輔助産品日趨融合,意味著這類技術將進一步商業化。從對現有産品的微小改進到前沿技術的突破發展,輔助技術創新可以極大改善功能障礙者的生活。
世界知識産權組織助理總幹事馬爾科·阿萊曼表示:“輔助技術正進入更廣泛的消費産品中,這是一項能讓更多人獲益的重要創新。例如,具有腦機介面或眼動識別功能的設備,不僅可以幫助腦癱患者使用電子設備,還可以在遊戲和通信中應用。這些改善生活的技術在讓最需要的人受益的同時,也在走向商業化。”
報告顯示,在1998年至2020年上半年公佈的專利中,與傳統輔助技術和新興輔助技術相關的專利超過13萬件,同期內僅新興輔助技術的申請就有15592件。輔助機器人、智慧家居應用、視障者可穿戴設備和智慧眼鏡等新興輔助技術,其增速是傳統輔助技術的3倍。傳統技術方面的創新包括對成熟産品進行改進和添加配件,例如,可根據不同地形調整的輪椅座椅、環境報警器、支持盲文的設備等。新興輔助技術中兩個快速發展的領域是環境(年均增長率42%)和移動(年均增長率24%)。新興環境技術包括公共場所的導航輔助設備和輔助機器人等,新興移動技術包括自主輪椅和先進假肢等。輔助技術正與電子消費産品和普通醫療技術融合,為功能受限者開發的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於主流産品。相關評估顯示,大多數新興輔助技術正處於開發階段,其中18%已實現商業化。(記者楊海泉)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