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者在觀看一款可折疊顯示屏。6月17日至18日在安徽合肥舉辦的2021世界顯示産業大會以“顯示世界 看見未來”為主題。 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攝
“多條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産線滿産滿銷,全柔性AMOLED面板生産線批量出貨,8K超高清、窄邊框、全面屏、折疊屏、透明屏等多款創新産品全球首發。”在前不久舉行的2021世界顯示産業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志軍表示,在新一輪信息技術快速進步和産業加快變革背景下,新型顯示産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産業的特徵更加明顯。
與此同時,我國新型顯示行業仍存在低端産線重復投資、前瞻技術儲備不足、上游材料依賴進口等發展難題。“下一步,要注重資源要素集聚和整合,推動産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進。科學利用政策調控手段,統籌資源推動上下游聯動,補齊産業短板。”王志軍説。
産業規模全球第一
近年來,我國顯示産業呈現持續向好發展態勢。“2020年,我國新型顯示産業全年營收達到4460億元,同比增長19.7%,全球佔比40.3%,産業規模位居全球第一。”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認為,顯示産業規模的快速增長源於應用領域和尺寸的“雙向發力”。一方面,雖然手機、筆記本電腦等傳統顯示應用增速緩慢,但主流電視及顯示器尺寸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面板的需求量;另一方面,車載、商業顯示、可穿戴設備等新應用的興起極大激發了面板産能。
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理事長、秘書長梁新清認為,新的應用場景已經悄然融入日常生活,“家庭裏,微波爐、冰箱、洗衣機等傳統家電大部分已經用螢幕控制,電梯間、商場、寫字樓裏的廣告牌通過螢幕向消費者展示豐富多彩的畫面,不少城市的公交站牌也換成了顯示屏。這些新應用場景的出現,快速分擔掉一部分面板産能。”
劉文強介紹,截至2020年底,我國大陸地區已建成6代及以上面板生産線35條,産線總投資達到1.24萬億元,年産能達到2.22億平方米,較2015年底增長140.9%。增加了這麼多生産線,會不會出現産能過剩現象?
梁新清認為,顯示行業發展具有一定週期性。“目前來看,産能與市場需求總體處於平衡狀態,一方面,隨著面板成本進一步下降,人們各種生活工作場景中都會有螢幕的存在;另一方面,遠程會議、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居家娛樂、辦公也加大了人們對電視、筆記本的需求量。”梁新清説。
隨著我國多條高世代面板産線相繼建成,國外企業在生産成本、銷售渠道等方面逐漸失去優勢,陸續退出LCD面板製造領域,因此不少淘汰下來的生産設備被以産線為單位打包推向市場,二手設備生産出的低質廉價面板給産業健康發展帶來風險。
“價格戰造成的無序競爭會讓一個非常有技術含量的高端行業走向低端化,因此必須加強宏觀調控,完善産業發展協調機制。”梁新清建議,要建立窗口指導制度,支持已經具有一定産業規模的企業做大做強,同時推進産業區域集中,引導資金項目向産業配套完備地區集聚。
“我們將進一步發揮引導與協調作用,細化新型顯示産業發展目標,注重資源要素聚集整合,上下游協同佈局,推動産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進。”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司長喬躍山説。
顯示技術快速提升
當消費者選購電視時,4K、8K超高清畫面讓人眼前一亮,OLED、MiniLED、鐳射、量子點等新型電視琳琅滿目。同樣,在智慧手機領域,瀑布屏、透明屏、折疊屏、環繞屏等産品也成了商家抓住消費者眼球的創新點。這一切,都來自顯示技術的快速發展。
“當前,顯示行業中TFT—LCD憑藉成熟的工藝和較低的生産成本將長期佔據主流市場,並通過新技術加持不斷提升顯示性能。同時,在全球範圍內,OLED面板市場佔有率已由2016年的12%增至2020年的26%,未來,在LTPO、TDDI、CFOT等背板技術的支持下,將有效提升OLED的刷新率,降低螢幕功耗,快速拓展應用範圍。”劉文強介紹,在屏下指紋、屏下攝像頭等新需求的帶動下,螢幕與其他感測器的集成度有望進一步提升,“我國顯示行業已經形成多種技術齊頭並進,龍頭企業競相佈局的發展態勢。”
“以MiniLED、OLED為代表的主動型發光技術將成為顯示行業的主流。”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顯示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張鑫告訴記者,在電視領域,OLED已經佔據超高端市場,在地鐵車窗、透明櫥窗等商業顯示中,透明OLED也被廣泛使用。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劉曉東對此抱有相同看法,他認為,未來10年LCD、OLED仍將是顯示行業主角,京東方已在全國建成16條生産線,並利用單晶矽技術提升LCD面板解析度,實現更高的良品率和更穩定的性能。
創新活躍但仍要看到差距。我國面板企業起步較晚,在研發投入上難以與三星、LG等國際巨頭抗衡,前瞻技術佈局上仍然吃力。一些企業和社會資本技術突破能力差,反倒造成資金和人力浪費。對此,劉文強建議,要瞄準全柔性顯示、微顯示、超高清等重點領域,通過技術創新帶動産品和應用創新,完善技術創新體系。
研發能力還需夯實
隨著面板産能的增長,我國顯示行業本地化配套水準有一定提升,目前關鍵材料本地化配套率已經達到54%。“本地化配套主要來自兩部分,一部分是國內企業自己研發,例如誠志永華顯示材料有限公司生産的液晶材料、東旭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産的液晶玻璃基板等,但仍處於産業鏈中低端水準;另一部分是外國企業投資建廠,從國內購買原材料,經過二次研發加工形成本地配套,而後者佔據了較大比重。”梁新清解釋。
梁新清建議,為保障供應鏈安全,要儘快調動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研發力量,組織上下游配套企業協同攻克當前最迫切的技術瓶頸,提高關鍵材料和設備的供給能力。
在梁新清看來,實現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不僅要補短板,還要提升基礎研發能力,兩者缺一不可。“無論是關鍵材料還是生産設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去進行攻關。”
“基礎研究不能急於求成,只有沉下心來,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在某一領域有所突破,從根本上解決産業鏈供應鏈‘卡脖子’難題。”梁新清説。(記者 李芃達)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