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通過邀請專家培訓外貿知識、組織企業出海“搶訂單”、免費為企業代辦進出口資質等方式,助力當地緊固件企業拓寬海外市場。圖為在永年區一緊固件生産企業,工人在智慧倉儲車間操控設備裝卸貨物。新華社記者 趙鴻宇/攝
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數字貿易應運而生,並逐步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和未來貿易增長的新引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近日聯合發佈的《數字貿易發展與合作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跨境數字服務進出口總值達到3710.8億美元,同比增長3.2%。中國數字貿易正保持良好勢頭,蓬勃發展。
數字技術奠定堅實基礎
加快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數字貿易已成為世界各國把握數字時代機遇和應對經濟形勢不確定性的“金鑰匙”。《報告》提出,數字貿易作為一種新貿易形態,以數字技術賦能、以數據流動為關鍵牽引、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以數字平臺為有力支撐,展現出較強活力和韌性。2020年以來,全球貿易因多重因素受到較大衝擊,但數字貿易發展勢頭卻依然強勁。《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2年,全球數字貿易增長了36.9%,高於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增速。
就中國而言,數字貿易發展近年來保持增長勢頭,正成為促進對外貿易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2年,中國全口徑數字貿易總額(跨境電商貿易額和數字服務貿易額之和)由3.17萬億元人民幣增加至4.68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3.9%。2023年上半年,中國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貿易額為1.3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3%。
“中國數字貿易發展勢頭迅猛,這得益於中國在數字貿易領域的一系列優勢。”山東産業技術研究院數字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許余潔表示,作為全球第二大數字經濟體,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突破50萬億元人民幣,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達到41.5%。此外,中國近年來在5G、數據中心、雲計算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在大數據分析、移動支付體系、物流配送等領域也處在全球前列,這些都為數字貿易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出海”規模不斷擴大
在數字化浪潮下,以5G、雲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已成為推動貿易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動力源。尤其在數字服務貿易領域,運用數字化技術可使一些原本不可貿易的服務成為可貿易服務,催生出遠程醫療等服務貿易新模式、新業態,進一步提高了服務貿易規模。同時,企業還能以數字平臺為基礎實現更多服務貿易的線上化交付,讓全球服務貿易變得更高效便捷。
“山東挖掘機、浙江瑜伽服、廣州廚具……有了AI的幫助,坐在家裏就能把貨賣到全球。”在近日舉行的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阿裡巴巴國際站展臺的全鏈路人工智能外貿産品吸引了到場嘉賓的目光。據展臺工作人員介紹,該産品擁有商品發佈與管理、市場分析、客戶接待等多項功能,幾乎覆蓋了開展外貿業務的全部環節。即便是缺乏專業人才的中小企業,也能在AI輔助下順暢地與海外客戶交流、發佈符合海外市場趨勢的商品,順利“出海”走向世界。
如今,越來越多數字企業依託技術優勢“出海”開拓新機。《報告》通過對18家中國代表性上市互聯網企業年度財報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不少企業2022年海外業務收入快速增長,“出海”取得初步成效。2022年中國數字服務出口2089.1億美元,同比增長7.2%;數字服務貿易凈出口規模達467.5億美元,同比增長55.8%。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所長辛勇飛認為,隨著中國數字企業“出海”規模不斷擴大、技術含金量不斷提高、産品品類不斷拓展,相關企業在全球數字貿易中的競爭力將進一步得到增強。
政策環境日益向好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數字貿易近年來迅速發展,主要得益於日益向好的經貿領域數字化政策環境以及貿易創新發展模式。
近日,在北京海淀舉辦的2023數字貿易發展論壇上,“數字貿易合作夥伴計劃”倡議書正式發佈。該計劃旨在為全球數字貿易企業提供渠道開拓、政策諮詢、當地對接和落地支持等服務,在“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過程中發揮橋梁作用,助力全球數字貿易實現繁榮發展。
在做強做優數字服務出口方面,商務部、中央網信辦、工信部今年4月印發《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首批創新實踐案例》,擇優選取了首批12家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中的部分基地在完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營造數字服務産業生態、優化公共服務、完善數字服務出口統計等方面有關經驗做法,向全國複製推廣。
隨著各國積極推進貿易領域數字化轉型,數字貿易也成為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的重點。商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有關部門正多措並舉推動數字貿易發展,包括推動出臺促進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推進成立商務部數字貿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推進數字領域國際合作和規則制定等。
專家認為,在趨勢牽引、技術推動、政策促進和規則保障等效應疊加下,數字貿易發展的驅動力將不斷增強。國際社會已形成廣泛共識,數字貿易發展前景可期。(記者 金晨)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