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環球財智 > 正文
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將持續完善
2025-08-11 11:26:23來源:中國證券報責編:韓東林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增強國內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和包容性。

  在市場人士看來,這為下半年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勾勒了清晰路線。當前,正處於衝刺“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規劃謀篇佈局的關鍵時點,下半年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有望持續完善,包括進一步健全穩市機制、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不斷完善投資者保護制度體系等。

  築牢市場穩定根基

  7月,A股新開戶數合計196.36萬戶,同比大增逾70%,環比增長逾19%;今年以來,A股單月新開戶數均維持在150萬戶以上。上述數據是A股市場吸引力提升、全力鞏固市場回穩向好態勢的最新例證。

  政策面上,從《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落地到《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出臺;從公募基金改革,到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推廣至全國,再到進一步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週期考核;從央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等多部門推出一攬子穩市場“組合拳”,到中央匯金公司發揮“類平準基金”作用……“十四五”期間,長效機制建設提速,政策協同性顯著增強,戰略力量集結效應凸顯,資本市場穩的基礎夯實、穩的態勢延續。

  下階段,市場“穩”的根基仍需進一步築牢。有關部門需加快構建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長效機制,全力鞏固市場回穩向好態勢。

  其中,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推進中長期資金入市仍是重點。天風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吳開達預計,後續政策重點或在落實更多長期資金入市以及考核機制調整方面。

  圍繞推進中長期資金入市,中證金融研究院院長毛寒松建議,應繼續推動完善中長期資金財稅政策、投資政策和監管制度。

  健全穩市機制,也應增強市場監測監管和風險應對的有效性、前瞻性,加強預期引導。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建議,應推動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提升市場效率。強化監管協同,完善跨部門聯動機制,構建穩定、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培育更具包容性的投融資生態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8日,A股市場自2021年以來新增1427家上市公司。從上市板塊看,有376家公司登陸科創板、520家登陸創業板,232家登陸北交所,合計佔比近八成;從行業看,來自信息技術、新材料、醫療等領域的企業居多……“十四五”期間,資本市場“活水”持續向硬科技領域聚集。

  從合併深市主板與中小板,到設立北交所,再到股票發行註冊制在全市場推開;從“科創板八條”出臺到加力推出進一步深化科創板改革的“1+6”政策措施;

  從“支持科技十六條”發佈到“並購六條”等文件出臺……“十四五”期間,政策向“新”傾斜,加快構建更有利於支持全面創新的資本市場生態。

  市場人士預期,下一步,新興支柱産業仍將是改革重點。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日益完善與優化,資本市場將培育更具包容性的投融資生態,在扶持科技創新以及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等方面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融資端政策將在支持科創和新質生産力發展方面持續加力,增強對科創企業全生命週期的融資服務。

  田軒認為,在增強包容性方面,有關部門將側重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完善差異化上市標準,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強化信息披露和監管機制。其中,深化創業板改革的一攬子舉措等政策的推出值得期待。

  投資端政策將聚焦壯大耐心資本,引導各類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更好滿足科創型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招商證券研發中心副總監謝亞軒認為,培育耐心資本,應進一步完善創業投資與資本市場制度,引導資金向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等硬科技領域傾斜;可考慮建立動態考核機制,平衡成熟技術産業化與原始創新投入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暢通股權投資的退出渠道,包括並購重組等,讓長期資本看到合理的回報預期。

  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的增強並不意味著IPO將大規模擴容。據悉,有關部門將繼續嚴把發行上市入口關,做好逆週期調節。

  切實提升投資者保護質效

  從康美藥業和澤達易盛特別代表人訴訟案件的實踐,到金通靈、美尚生態兩單特別代表人訴訟案啟動;從紫晶存儲先行賠付案例落地,到全國首例投保機構代位追償董監高案成功化解;從全國首單投保機構提起操縱市場“支持訴訟+損失測算”案投資者獲勝訴,到全國首單“示範調解+仲裁確認”機制化解私募基金群體性糾紛案投資者獲賠……“十四五”期間,投資者維權救濟渠道不斷拓寬,投資者保護制度的基礎持續夯實,“以投資者為本”理念得到更好踐行。

  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自“完善投資者保護制度”2021年被寫入“十四五”規劃起,“大投保”制度體系正不斷完善,持續優化投資者“願意來、留得住、發展得好”的良好市場生態。

  未來,“打大、打惡、打重點”舉措將更加突出。有關部門將進一步依法從嚴懲治操縱市場、內幕交易、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等惡性違法行為,讓違法違規者付出沉重代價。

  “應加大行政、民事、刑事立體化追責力度,也要用好用足資金罰、資格罰,重創違法者痛處,釋放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零容忍信號。”深圳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呂成龍建議。

  有關部門也將“打早、打小、打疼”,防患于未然,把整治股市“黑嘴”、非法薦股等作為規範資本市場信息傳播秩序和改善市場生態的重要內容,從源頭上為投資者營造風清氣正的市場環境,並依法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建議,應壓實平臺主體責任,發揮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優勢,對於涉及非法薦股、股市“黑嘴”、非法配資等方面的信息加大精準甄別與打擊力度,全面擠壓欺詐與誤導性信息的生存空間。

  還要進一步暢通投資者權益救濟渠道。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湯欣表示,代表人訴訟和示範判決機制都能提高案件的審判效率,降低投資者維權成本。期待法院系統出臺比較全面系統的座談會紀要或司法解釋,對示範判決機制進行高規格、系統性規定。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