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上下同心 決戰貧困——賀州市脫貧攻堅亮點掃描

2017-11-17 17:56:25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賀州

  賀州市創新推行“三統一分”産業幫扶模式,培育了一批特色優勢産業。圖為平桂區鵝塘鎮華山村村民在産業基地採摘羅漢果。  記者 蔣 勤 通訊員 莫文庭/攝

  賀州“三省通衢”,是大西南連接粵港澳的重要通道,也是廣西面向粵港澳開放的前沿和窗口。雖然地理位置優越,但作為貧困地區,賀州下轄的三縣兩區均為貧困縣。目前,賀州市仍有212個貧困村,21.17萬貧困人口沒有脫貧摘帽。

  貧困人口多、分佈廣,脫貧摘帽任務重。這兩年,脫貧攻堅成了賀州幹部群眾心頭的一件大事。市委書記李宏慶在今年全市脫貧攻堅推進大會上表示,要扭住産業扶貧這個關鍵,加大産業、就業扶貧力度,培育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千方百計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

  今年,賀州上下勠力同心、埋頭苦幹,脫貧攻堅亮點頻現:創新推出“三統一分”産業幫扶模式,大力發展旅遊扶貧等。

  A 創新推行“三統一分”模式

  11月13日,記者在鍾山縣鍾山鎮看到,在已經收割完的稻田裏,整齊地擺放著一支支白色薄膜套裝的菌棒,遠遠看去甚是壯觀。村民正在給菌棒淋水,用不了多久,朵朵黑木耳就會從菌棒中鑽出來。

  莫文言是鍾山鎮羅舊村黑木耳種植大戶,他今年種植了24萬棒黑木耳。據介紹,黑木耳生産週期約為6個月,每畝種植成本2.5萬元。按照每畝放置1萬袋菌棒左右的常規標準計算,每畝黑木耳可實現利潤1萬元左右。

  經過一年多的種植,因技術要求低、生産週期短、産生效益快,黑木耳成了適合貧困群眾發展的“短、平、快”項目。為助推黑木耳産業發展,鍾山縣出臺一系列措施,加大對食用菌企業和種植戶的扶持力度——對種植黑木耳1畝以上的貧困戶,每1萬菌棒補助3000元、政府貼息貸款1.6萬元、貧困戶自籌1000元。

  由於政府的大力扶持,黑木耳産業在鍾山縣迅速崛起。今年,該縣發展黑木耳5000畝以上,預計總産值超2.2億元。農民通過自己種植和在基地務工,增加收入8700萬元以上,帶動2800戶以上貧困戶增收。

  不光是鍾山縣,這兩年來,黑木耳産業也迅速在賀州其他縣區發展,賀州因此成為全區最大的黑木耳種植基地。

  黑木耳産業的興起,得益於賀州市推行“三統一分”産業幫扶模式,即統一資金支持、統一技術培訓、統一市場銷售和分村布點種養。這種模式進一步理順了政府、銀行、企業和群眾四方關係,使貧困戶通過融入扶貧産業鏈,強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實現 “四贏”,即貧困戶脫貧、企業盈利、金融機構加快資金流動、脫貧攻堅取得成效,有效帶動貧困地區産業發展和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目前,賀州在食用菌、茶葉、金銀花種植等方面都大量採用這一模式,培育壯大了“優質糧、水果、蔬菜、茶葉、食用菌、畜禽、林業、農業旅遊”等一批特色優勢産業,並保持強勁發展勢頭。截至目前,該市特色産業覆蓋率達到71.9%。

  B 旅遊扶貧“異軍突起”

  如果説,發展食用菌等特色農業産業是農民快速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那麼,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旅遊,則是賀州精準扶貧的又一個亮點。經過近年的發展,鄉村旅遊已成為該市打造全域旅遊示範區、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

  11月初,記者走進富川瑤族自治縣福利鎮茅廠屋村,抬望眼去,只見炊煙嫋嫋、古樹青蔥。穿過極具民族風情的村間小別墅群,又現“曲徑通幽,湖光山色”的盛景,令觀光客樂在其中。

  近年來,茅廠屋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幾年前的舊模樣形成了鮮明對比。村民用以前居住的舊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並與廣東一家公司合作開發民宿,組建“萬家客棧”,每年實現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目前,茅廠屋村已實現全部脫貧。

  賀州市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中國長壽之鄉”縣域全覆蓋,並通過“世界長壽市”認證。為此,該市充分發揮生態資源突出、農業資源豐富、地域文化特色、“長壽聖地”等優勢,深入實施旅遊扶貧工程,構建示範帶動、全民參與、成果共享的鄉村旅遊發展格局。

  近年來,通過引導貧困戶參與休閒生態農業旅遊産業發展,依託旅遊扶貧龍頭企業,從事餐飲、住宿、休閒、旅遊、觀光康養、土特産銷售等項目,推進農旅産業融合發展,帶動貧困戶增加就業和收入,實現脫貧。

  富川朝東鎮有不少中國傳統村落。這兩年,該鎮積極挖掘古村古道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扶貧産業,如今岔山、福溪、秀水等村吸引大批遊客前來旅遊。

  朝東鎮黨委書記汪溪泉告訴記者,説服農民主動參與鄉村環境整治不容易。為此,該鎮多方籌措資金,設立示範單位,村民們逐步看到了發展旅遊帶來的好處,積極加入鄉村旅遊發展的隊伍,還紛紛出謀劃策改善環境,隨著遊客的增多,當地村民服務意識也不斷增強。

  C 資産收益扶貧促農增收

  在各方努力之下,賀州市扶貧産業如雨後春筍,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強有力引擎。如何讓農民在發展産業中獲益更多,賀州市探索出資産收益扶貧的一條新路。

  八步區賀街鎮聯東村村民合作社今年5月底成立,是賀州市第一個村民合作社。與農民自發成立的帶有經營性質的農村專業合作社不同,村民合作社是行政村依法設立的全體村民參加的集體所有、合作經營、民主管理、服務社員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村民告訴記者,如果要把村民合作社比作一個公司的話,那麼全體村民都是“股東”。聯東村的人口有1377人,他們全都擁有村民合作社的“股份”。

  此前,聯東村集體收入來源非常單一,僅靠山林出租每年獲租1萬元出頭。今年,該村獲得了八步區財政劃撥的50萬元扶貧資金,該村將這筆錢以村民合作社的名義投資光伏發電産業,預計每年可以産生6-8萬元的村集體收入。

  “這樣,我們既可以進行修橋修路等公益事業,也可以喚醒村裏閒置的山地等資源資産,發展油茶、杉樹等經濟林的種植,讓村集體經濟越滾越多。”該村第一書記朱水軍説。

  今年,賀州市通過引導和支持貧困戶通過土地經營權、資金、資産入股、保底分紅等方式,多渠道增加農民資産性收益。還推出農旅結合、生態移民等惠民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實施政府讓利、群眾得利等舉措,有效增加群眾資産性收益。

  據了解,賀州707個行政村今年內都將成立村民合作社,全市貧困村基本上都有統籌用於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資金,主要用於光伏産業、入股公司發展黑木耳及果蔬産業等。目前,今年預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萬元的有30個村,佔預脫貧村的60%,預計年底預脫貧的50個貧困村都能達到2萬元。(記者 駱 怡 通訊員 古仲皓 原文編輯:諶怡秋)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