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廣西興業:“生態養殖”讓貧困村脫貧更“脫污”

2017-11-15 17:37:29 | 來源:人民網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興業縣是廣西的養殖大縣。傳統養殖産業發展了,可是環境污染卻越來越嚴重了,特別是南流江沿岸的豬場,由於排污處理不當,給南流江興業段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如何才能解決?興業縣委、縣政府經過調研論證,制定了脫貧脫污雙軌道行進路線,將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科學規劃養殖區,引導貧困村入股“抱團養殖”,推廣“網床+益生菌”生態養殖模式,推動扶貧産業轉型升級,從而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促進了貧困戶增收。

  創新規劃,實行“一拆一補”政策

  陳村是廣西有名的“養殖第一村”,也是興業縣産業轉型升級、實現脫貧與脫污相結合的典範。過去,陳村的村民以傳統養殖方式為主,主要以小、散、多、密居多,難以管理,導致養殖污染十分嚴重。

  為解決污染難題,興業縣實施“一拆一補”政策,拆除陳村搬遷戶舊豬舍3050平方米及破舊雜物房634平方米,轉型為種植果蔬,並引導陳村散養的群眾在適養區內建設生豬高架網床養殖樓5幢,成立了民眾種養合作社,對豬場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防疫,統一消毒。採用“網床+益生菌”模式,糞便經發酵後用於周邊的500畝經濟林果施肥消納,提高了養殖效益,實現源頭治污,農戶增收,農業增效,鄉村美化,走上了生態綠色養殖道路。

  “搬到適養區後,我的豬場規模擴大了,年出欄達10000頭豬,每年收益220多萬元。採用‘網床+益生菌’模式後,我的豬長得又肥又壯,環境污染問題也解決了。現在,我這裡能夠帶動272戶貧困戶每年每戶增收1000多元,大家一起‘脫污’,一起脫貧!”興業縣民眾種養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李烈一談起他的豬場,自豪不已。

  興業縣扶貧辦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興業探索創新生態養殖“一拆一補”政策,一方面結合南流江流域興業支流環境綜合整治,在全縣範圍內劃定限養區和禁養區,通過引導禁養區和限養區內的養殖戶搬遷到適養區內繼續養殖,或將“養殖”變為“種植”,大力整治禁養區和限養區養殖污染亂象。另一方面,在適養區內,統籌建設一批新型養殖場,將禁養區內搬遷的養殖戶集中規劃安置,同時吸收一批發展養殖的貧困戶,推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據了解,興業縣共劃定了232個禁養區,258個限養區,累計清拆養殖場75家,清拆面積27662平方米。

  創新模式,推行“抱團養殖”

  為解決扶貧資金短缺,降低扶貧産業風險,該縣積極推行“抱團養殖”模式,通過將多個村的扶貧資金整合起來,建設養殖基地,以村民合作社為依託,入股農業龍頭企業,抱團發展養殖。龍頭企業負責提供種苗、飼料、技術指導以及出欄回收等一條龍服務;村民合作社負責投資建設和日常管理維護工作。

  該縣沙塘鎮與玉林福文公司合作投資6433.26萬元建設生豬現代生態示範區,通過“公司+園區+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抱團養殖”,將水口莫村、旺富村、安善村等8個貧困村的扶貧産業資金集中在該示範區統籌發展。貧困村通過將扶貧産業資金入股到福文公司,每年領取10%分紅收益。該示範區建成後年可出欄生豬22800頭,年産生利潤500萬以上,八個貧困村每村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至少可增收2-3萬元,從而實現貧困戶與村集體共同增收。

  “我們規劃特定區域建設集中養殖區,將養殖區附近貧困村的扶貧産業資金集中到村民合作社,由村民合作社就近或易地入股到養殖龍頭企業,集中發展生態養殖,並以‘股權證’的形式,讓貧困戶知道扶持資金去向和分紅預期數。”興業縣扶貧辦主任董家生介紹:“目前,全縣13個鎮的貧困村採用‘抱團養殖’模式已有8例,預計僅生豬年出欄可達59萬頭,佔全年全縣80萬頭的75%。”

  創新科技,推廣“網床+益生菌”生態養殖

  隨著扶貧産業資金的深度投入,將適養區內的效益低、污染大的傳統養殖場進行改造升級,通過建設網床養殖場,輔助添加益生菌餵養的方式,以“網床+益生菌”模式發展生態養殖,助推貧困村扶貧産業走上綠色生態養殖的道路。

  葵陽鎮扶貧産業生態園,通過建設生豬高架養殖樓,以“高架網床+益生菌”模式,積極發展生態養殖。産業園共建生豬高架網床養殖樓5棟,總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預計年出欄生豬8000頭,年産生利潤200萬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3萬元以上。同時,産業園配套建設沼氣池等糞污處理設施,配合益生菌降解技術,有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據了解,這兩年來,興業縣新建生豬生態養殖基地(園)12個,示範帶動建設生態養殖場450多家,建成 68幢生豬高架網床養殖樓,建築面積17萬多平方米,120家養殖場升級改造為“網床+益生菌”模式,生態養殖欄舍面積達44萬平方米。採用益生菌飼料餵養的豬和雞,比例雙雙超過七成,覆蓋率居廣西全區前列。採用“網床+益生菌”生態養殖模式,已經成為興業新增養殖場的準入門檻。(龐革平、龍博)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