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摘帽”之際話脫貧:抓住産業“牛鼻子” 充實集體“錢袋子”

2017-12-29 10:10:44 | 來源:新華網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新華社南寧12月28日電題:“摘帽”之際話脫貧:抓住産業“牛鼻子” 充實集體“錢袋子”

  新華社記者王念、向志強

  在廣西淩雲縣下甲鎮加西村,雖然今年自治區組織的扶貧成效核驗已經結束,全村脫貧“摘帽”幾成定局,但鎮村幹部並未歇下來,連日來聚在村委會辦公室商量著“摘帽”後的新計劃。

  “保守一點算,今年全村人均純收入接近7000元,現在我們要加快養豬場和食用菌加工廠的建設,把集體經濟搞起來。”37歲的村支書勞庭鐵説。

  “去年你們村集體經濟脫了‘空殼’,收入1萬多,今年有多少?”前來和鎮村幹部一起謀劃來年發展的淩雲縣縣長莫庸問。

  “今年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是84425元。”聽到這個有整有零的數字後,大夥兒都笑了。勞庭鐵趕緊解釋説,“這是一筆一筆算出來的。”

  加西村屬於桂西石漠化地區,全村有286戶1201人,其中壯、瑤等少數民族佔47%。由於嚴重缺地少水,過去當地群眾大多只能外出務工,主要農作物就是玉米。在3年前,全村貧困發生率為38%。

  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一直讓當地幹部群眾愁眉不展。下甲鎮幹部勞文耀曾在加西村擔任過黨支部書記。回顧發展産業的經歷,勞文耀感慨萬千:土地貧瘠、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大石山裏搞産業確實非常困難。有一年村裏組織群眾種辣椒,雖然獲得豐收,但趕上辣椒價格大跌,一下子把群眾好不容易點燃的希望澆沒了。

  2012年新一屆村兩委班子上任後,認為還是要千方百計把産業發展起來,否則脫貧攻堅就沒有依託。為吸取以往教訓,村幹部多次到附近鄉鎮考察學習經驗,結合加西村的地理氣候條件,最後將種桑養蠶確定為重點産業發展路徑。

  經歷過幾次失敗的群眾不敢輕易響應,很多人持觀望態度。時任村支書勞文耀挨家挨戶做工作,可就連他的老父親也沒信心。父親對他説:“我們村祖祖輩輩吃玉米粥,説變就能變?大夥兒不種玉米種桑樹,萬一搞砸了,讓群眾跟著你吃桑葉嗎?”

  面對村民的擔憂和質疑,村兩委班子成員決定自己種桑做示範,同時發動黨員帶頭,並動員自己親戚參與,終於第一批12戶種上了78畝桑樹。

  當時,淩雲縣出臺了扶持政策,初期免費提供桑苗,並配套建設蠶房。眼看蠶繭價格比較穩定,種桑養蠶戶收入逐步增多,實實在在的效益面前,群眾紛紛加入進來。加西村的蠶桑産業終於發展起來,目前全村種桑面積已有2500多畝。

  “僅僅算種桑養蠶的收入,2500畝就有500多萬元,平均下來人均4100多元。”勞庭鐵説,加上油茶種植、生豬養殖和部分群眾外出務工等收入,今年人均純收入近7000元。年底實現脫貧‘摘帽’後,全村貧困發生率將降至0.86%左右。

  脫貧攻堅需要全力衝刺,更需要長期鞏固成果。“摘帽”之後怎麼辦?“摘”掉的帽子會不會再“戴”回來?對於這個問題,當地幹部群眾早有了打算。

  “只有把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脫貧‘摘帽’才會有更加牢固的基礎。”莫庸説,為讓加西村這樣的集體經濟“空殼村”實現“脫殼”,縣裏專門設置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金,每個貧困村可以得到20萬元基金,先期入股到縣平臺公司,每年可獲得7%的分紅,之後轉為固定資産獲得租金等收入,也可以用來再融資發展集體經濟。

  依靠這一措施,去年加西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零的突破。今年,在自治區財政資金支持下,加西村又建起了養雞場,養殖本地特色烏雞,目前第一批出欄的烏雞已經銷完,純利潤有1萬多元,第二批4000羽烏雞也將在年前賣出。

  作為村集體經濟的另外兩個主打項目,加西村的食用菌加工廠和養豬場正加快建設。“一個菌棒1毛錢,20萬菌棒就有2萬塊。”“養豬場的規模是養100頭母豬,一年收入將有30萬元。”勞庭鐵給記者一筆一筆算著增收賬,展望來年的收穫笑逐顏開。(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