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寧已建成33.91平方公里海綿示範區 效應已顯現
2018-01-16 17:16:06  |  來源:廣西新聞網  |  編輯:唐志強

  南寧已建成33.91平方公里海綿示範區

  會“喝水”善用水 海綿效應顯效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ce2880d0c5665ebc5ac532541b03fce1

  五象湖邊的一個廣場,也融入海綿化元素改造。 本文圖片均由南寧市海綿水城辦提供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徐慶成

  城市道路、小區造“海綿體”,“吸走”積水;南湖環湖步道小雨不濕鞋、大雨不內澇;那考河從黑臭水體變成了風景優美的濕地公園;青秀山蘭園每年雨水回用1.1萬噸,節省提水費120萬元……1月12日,記者從南寧市海綿水城辦了解到,經過近三年的時間,南寧市已經建成33.91平方公里的海綿示範區。一大批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完工後,眾多市民從中受惠,南寧市區的海綿效應已經顯現。

  1“那考河模式”成內河治理範例

  6.35公里長的河道,沿岸栽滿桂花樹和朱槿;河水清可見底,微風吹過,帶來青草和鮮花的芬芳;綠樹紅花,組成層層梯田;成片的美人蕉,形成了一片色彩斑斕的花海……誰能想到,水清岸綠景美的那考河濕地公園,在兩年前,還是一條泛著黑水的河溝。

  竹排江是南寧市18條城市內河之一,那考河則是竹排江上游的支流。以前,那考河是一條以黑臭水體為主的河溝。河道沿岸有53個污水直排口,極大地影響了下游竹排江、南湖的水質,加上垃圾及施工棄土堆放擠佔河道、行洪不暢,經常造成上游內澇。

  2015年,南寧開始啟動那考河項目建設。針對以往內河整治中存在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問題,那考河PPP項目首先提出了“全流域治理”的創新理念,項目總投資約9.98億元,建設內容包括河道整治、截污治理、生態修復、污水處理廠、沿岸景觀、信息化管理等工程。

  歷時近兩年的建設後,那考河初步形成“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親”的生態格局,實現華麗變身。

  南寧市海綿水城辦有關負責人介紹,那考河濕地公園採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看似是生態景觀,其實是一種自然調節的“市政設施”,既能防洪澇、凈化水質、土壤,回補地下水、修復生物棲息地,又能降低城市熱島效應,還可讓市民休憩遊賞。如今,作為全國首個開工建設的水流域綜合治理PPP項目,“那考河模式”已成為南方豐水地區內河環境治理可複製、可推廣的範例。2017年,那考河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成功入選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89b4871af1eafb727d06787bdb8800b

  那考河主線經海綿化治理後呈現漂亮景觀。

  2 海綿“吸走”城市道路小區積水

  在南寧,位於中國-東盟商務區的中馬路地勢較低,以前逢雨必澇。經過海綿化改造後,通過鋪設透水瀝青和透水混凝土路面,輔以地下滲水集水設施,能達到在暴雨下沒有積水,一舉解決了困擾周邊居民多年的內澇問題。

  近兩年來,隨著一批涵蓋黑臭水體治理以及公園綠地、公共建築、住宅小區、城市道路等多方面多類型的海綿提升改造項目的建成,城市打造了成片的“海綿體”,廣大群眾從中受惠。

  1月7日下午,記者走進位於廂竹大道的廂悅園小區看到,雖然正飄著雨,但小區路面只是微濕,看不見明顯積水。

  廂悅園小區居民賴先生告訴記者:“以前可不是這樣,一下雨小區裏到處積水。”尤其是雨季遇上大雨天氣,因排水不暢,一樓的單元門口積水深達近10釐米。

  廂悅園是一個老舊小區,之前管道建設的標準低,路面全是水泥地,下雨就容易出現積水。作為南寧市第一批海綿化改造小區,廂悅園小區改造後建成了許多海綿體:原有的混凝土停車位被改造成透水性的生態停車位;原有的混凝土路面加舖透水瀝青,雨水透過瀝青進入混凝土路面,再經路邊軟管進入花池實現再利用,解決了小區綠化帶用水問題。

  南寧市海綿水城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南寧市海綿化改造已向居民小區、市直單位推進。南寧市將113個小區以及市直單位分為19個項目打包開展海綿提升綜合改造,並在年底前完成建設。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a1db3f265bdb6cd853ce4c98fbdcb1a0

  融入海綿理念,改造成透水性的生態停車位。

  3 多個公園改造融入海綿化理念

  南寧市海綿城市建設的推進,不僅讓一些街道、社區內澇問題迎刃而解,也給城市的公園景區帶來了新的改變。

  記者採訪發現,南寧石門森林公園內的廢舊游泳池被改造成了層層疊疊的瀑布,單調的草坪變成了旱溪和雨水花園,園內的明湖水也更加清澈。在石門森林公園海綿化改造中,通過對地面進行透水鋪裝,採用下沉式綠地和改造舊有設施收集處理雨水,所收集的雨水不僅用於公園內部,還能對民歌湖進行生態補水,有效改善了景區及周邊生態環境。

  在海綿化改造前,青秀山蘭園一側山坡上紅土裸露,生活污水、養殖廢水無序排放,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經過水環境治理和海綿化改造,雨水通過綠地、植草溝、透水鋪裝層層滲濾,再流入沿山體道路設置的雨水截流調蓄滲透井,用於景區綠化澆灌。

  南湖是南寧海綿城市建設示範項目之一。經過海綿化改造的南湖公園環湖路,路面可達到小雨不濕鞋、中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效果,符合健康步道行走要求,如今成為市民休閒遊玩好去處。

  2017年5月,由國家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組織開展的2016年度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績效評價結果揭曉,南寧市在首批16個試點城市中位居第三。另外,那考河項目、石門森林公園、五象湖綜合配套工程3個海綿項目入選國家住建部首部海綿城市建設典型案例集,成為全國各省市可借鑒的典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aada58d5182188265e4d188ba6bf4e0

  經過海綿化改造的南湖環湖路。

  4 建成33.91平方公里示範區

  “海綿城市建設,簡單地説,就是下大雨時城市能夠‘吸進’雨水並積蓄起來;乾旱的時候,城市又能將原來吸進去的水引流出來使用。”南寧市海綿水城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5年4月,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南寧啟動示範區建設三年實施計劃。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如今一批涵蓋黑臭水體治理以及公園綠地、公共建築、住宅小區、城市道路、中小學校、單位辦公區等海綿提升改造項目相繼建成,城市“吐納呼吸”更加順暢。

  海綿城市建設按照既定進度推進,重點打造了那考河(植物園段)、石門森林公園-青秀湖-青秀山、南湖-竹排江-鳳嶺三大亮點片區。按照50年一遇降雨重現期,示範區內26個內澇點已全部消除。

  據統計,截至目前,示範區內海綿建設項目總數203個,已完工項目129個,累計完工率63.55%;正在建設項目65個,前期項目26個;已建成區域面積33.91平方公里,完成比例62.1%;完成項目總投資87.86億元。預計到2018年3月底前,示範區203個項目全面開工,建成54.6平方公里示範區,項目累計竣工率達到65%以上,示範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5%,污染物削減率達到50%,完成試點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