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峨壯族螞拐舞
耙田舞
天峨壯族螞拐舞
插秧舞
慶豐舞
人民網天峨3月16日電 (彭遠賀)近日,一年一度的廣西天峨縣紅水河壯族螞拐民俗文化節,在紅水河壯族螞拐民俗文化的發源地納洞村納魯屯如期舉行。
近年來,天峨縣堅持把挖掘、培育非物質文化作為興旅遊、促脫貧的重要抓手,打響了“螞拐節”“刨湯節”“桐花節”等一批特色民俗節慶活動品牌。
其中,天峨縣對“螞拐節”民俗節慶活動品牌的探索至少可以追溯到2012年。2012年2月3日,一台旨在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民間活動天峨縣壯族螞拐節,在當地壯族螞拐舞創始之鄉——六排鎮納洞村隆重舉行。這是近年來該縣對螞拐節進行的第一次全面、系統的表演。
螞拐,是壯鄉人民對青蛙的俗稱。天峨壯族人民認為,一般情況下,螞拐一叫,雷雨就到;螞拐多的地方,莊稼的病蟲就少,年成就好。因此,螞拐就成了壯族人民心目中的吉祥物。在每年的正月末二月初的農事開始之前,壯族群眾便組織青壯男女跳起歡快的螞拐舞,以求一年風調雨順,禾稼豐收。
天峨壯族螞拐舞是壯族人民以祈求風調雨順心願的一種娛樂活動;是當地群眾裝扮成螞拐模樣,舉行祈福等各種儀式,展示當地原生態文化的一種民俗舞蹈。
螞拐舞較多地模倣螞拐的跳躍進行舞動,基本動作大都採用蛙行狀和蛙步跳狀,運行路線一般為“之”字形。和其他舞蹈一樣的是,螞拐舞在舞動中通過手、腿、頭和腰的扭動,表現出強烈的節奏感。
天峨壯族螞拐舞因其表現的民俗內容不同,大致分為:“皮鼓舞”“螞拐出世舞”“長板敬螞拐”“拜銅鼓舞”“插秧舞”“薅秧舞”“慶豐舞”“耙田舞”“打魚撈蝦舞”“紡紗織布舞”等。其中,“螞拐出世舞”“長板敬螞拐”“拜銅鼓舞”等表現嚴肅、隆重的儀式內容,因此風格較為原始古樸、肅穆穩沉;“插秧舞”等反映的是壯族先民的日常生活、勞作,主要通過詼諧、逗趣、活潑的動作表現壯民熱愛生活、樸實又活潑的風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