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參觀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與智慧機器人互動。
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協同創新展示中心展示無人機産品。
風景如畫的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
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全景。
在捷佳潤水肥一體化展示區,工作人員向嘉賓介紹産品優勢。
“2017創新中國行走進南寧”。圖為南寧·中關村活動現場高朋滿座。
總書記的期許
2017年4月20日,在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習近平聽取基地總體規劃和營運介紹,視察基地入駐企業在智慧製造、信息技術、生命健康、創新之星、孵化加速、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成果展示,了解基地推動外地企業同本土企業協同創新發展和“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情況。他強調,開展區域合作和經濟技術合作,重在互利雙贏。創新和創業相連一體、共生共存。建設創新示範基地,要遵循創新發展規律,以高效的政府服務、有機的産業配套、先進的技術支撐,構建富有吸引力的創新生態系統,讓適宜的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中開花結果。
中關村基因“帶土移植” 南寧創新高樓平地起
本報記者 阮曉瑩
張方是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入駐企業捷佳潤剛入職的新員工,選擇這裡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源於一年前在《新聞聯播》中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前來視察的新聞。
越來越多像張方一樣的本地大學生選擇到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就業或創業,看好的正是這片京桂兩地用心澆灌的創新沃土。一年來,中關村的創新基因深植南寧熱土,基地入駐企業達到102家,初步形成4個産業微集群,充分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適宜的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中開花結果”的神奇魅力。
創新種子生根發芽
中關村——中國自主創新的旗幟,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示範區,承擔起播撒創新理念的種子,向全中國輻射創新資源、移植創新體系的歷史使命。
南寧——區位優勢突出、生態資源豐富,作為“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城市,為中關村創新資源轉化找到了新平臺、新出口。
2016年7月24日,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正式運營。中關村的專業團隊“帶土移植”至南寧,南寧則全力深化本土産學研合作、拓展基地企業與本土企業合作等,借勢借力高位嫁接中關村“基因”。
“截至目前,創新示範基地入駐重點企業達36家、創新團隊66個。智慧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科技服務4個産業微集群形成一定規模,中關村的創新基因正在南寧生根發芽。” 南寧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基地依託南寧高新區現有産業基礎,進一步導入中關村創新資源,加快培育適宜創新企業成長的土壤,已經初步形成廣西南寧本地更富有吸引力、適宜種子開花結果的創新生態系統。同時,通過建設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協同創新展示中心、中關村信息穀雨林空間(國際孵化器)、創新匯、創新行等平臺,基地形成跨區域聯動、輻射全球的線上線下協同創新網絡。
科技改變市民生活
2017年底,不少市民驚喜地發現地鐵站內可實現手機過閘,沒帶現金、忘帶卡都不是問題,刷一下手機即可快捷進站。而這樣便民的新科技正是出自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是地地道道的南寧“智造”。
蒙孝宗是咪付技術總監,作為這套系統的研發人員,每次乘坐地鐵時,自豪感都不禁涌上心頭。他介紹,目前在南寧地鐵1號線和2號線運用的咪付過閘功能就是他們的研發成果,也是在全國範圍內首次成功落地“藍牙過閘”技術。
據了解,咪付過閘上線後,註冊用戶量達40萬。目前南寧人每天使用咪付過閘接近20萬次,未來隨著南寧地鐵3號、4號線的開通,預計咪付的註冊用戶量會達到200萬。像咪付一樣,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從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誕生,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
廣西聖堯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舉辦廣西工業無人機系統論壇暨“天璣Ⅱ”新品發佈會,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工業無人機“天璣Ⅱ”在創新示範基地驚艷亮相。
“氫氪出行”是一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綜合服務平臺,由基地入駐企業東軟集團注資成立的東軟睿馳負責運營,使用起來很方便,下載APP註冊後,用手機就能定位約車、一鍵解鎖、在線支付。
創新輻射産業發展
廣西捷佳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溫標堂這幾天異常忙碌,過幾天公司技術團隊將遠赴尼日利亞開展智慧水肥一體化灌溉項目。“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基地的消息傳出後,合作機會紛至遝來。一年來,我們公司的訂單量翻了一倍。接下來我們會在更大區域尋求合作。”
不僅是捷佳潤,一批基地入駐企業正在飛速成長,成為輻射我市産業發展的新動力:廣西明匠智慧製造有限公司生産服務基地生産線三期項目全面推進,與南南鋁業合作的冰箱門把手二期項目、焊接機器人工作站項目進展順利。
廣西特飛雲天航空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生産的特飛動力板4代技術産品已經研發。企業産品出口美國等10個國家。新研發系列沖浪板項目獲得2017年廣西創業大賽社會組冠軍。
本土企業發展的同時,來自中關村的企業也在邕城開出了絢麗的産業之花。中軟國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按照國家級標準建設一流的軟體人才實訓基地,為高校提供技術講座服務,同時強化軟體人才培養輸送。去年,公司為區內外企業輸送300多名軟體人才。
在創新示範基地企業創新影響下,南寧高新區2017年高技術産業産值增長16.58%,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增長16.70%。同時,廣西中關村創新企業聯盟積極發揮統籌、協調、聯絡作用,加快中關村企業資源和中關村創新要素集聚廣西,截至目前,廣西新增76家中關村企業,中關村企業累計在廣西設立子(分)公司867家,投資額總計94億元,中關村的示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擴大。
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目前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正按照“一基地、一園區”總體發展路徑,圍繞“強服務、建機制、抓培育、拓空間、促産業”五大升級目標開展工作,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裝備製造、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大健康六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持續引進更多適宜的種子,持續培育更適宜的土壤,打造廣西創新發展名片。
堅持創新引領 推動轉型發展
本報記者 馮梓劍
出臺《南寧市扶持科技企業孵化平臺建設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實施13項重大科技研發專項;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聯合實驗室等高層次研發創新平臺5個……過去的一年,南寧推動各項事業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科技創新持續發力,有力推進了我市産業升級,推動高品質發展。
科技體制改革獲突破
科技人才培養困難、産學研結合體制不夠完善……在科技界,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如何改革?這是擺在我市科技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
“必須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破除束縛創新的桎梏,提高對科技人才的吸引力、聚集力,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市科技局黨組書記覃永武説,只有動真格突破科技體制改革瓶頸,才能真正引領創新熱潮。
為著力破解當前科技工作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去年我市認真研判科技工作形勢,圍繞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科研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科學擬定並出臺實施了《南寧市企業專利權質押融資項目貼息和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南寧市扶持科技企業孵化平臺建設實施細則》等配套政策措施,大力破解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
與此同時,針對長期以來存在的科技資源碎片化和科技項目聚集不夠的問題,我市還出臺了《深化南寧市本級財政科技計劃和科技項目管理改革的實施方案》,發佈《2018—2020年度南寧市科技計劃項目申報指南》, 調整優化各部門管理的各類科技計劃,實現科技項目常年申報、項目負責人不受年齡和職稱限制、駐邕區直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與南寧市企業開展的産學研項目可以作為第一申報單位“三大突破”。
“我們還要研究制定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産業優化升級等政策,建立科技計劃項目庫和評審管理制度、專家數據庫等,探索建立財政補助激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和開展第三方專業機構管理科技項目試點……要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上再提速。”談及今後南寧科技體制改革,覃永武信心滿懷。
引進高層次人才再添新動力
去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創新成果落地,為推進南寧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而這些項目的研發最終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南寧在人才方面的引進。“去年以來,我們積極做好‘海智計劃’工作,通過引進一批高科技人才,針對南寧市産業的發展特點和企業在創新中的技術需求,加大科技供給。”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王洲説,目前我市已在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企業建立中國科協“海智計劃”南寧基地工作站。
這11個工作站將直接聯繫美國、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國家的高校、企業人才(團隊),有利於南寧進一步加強科技交流、人才引進、新型科研機構建設等方面工作,發現和推薦掌握核心技術、具有國際視野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精密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人才,尤其是領軍人才,促進國際科技合作創新。
“與此同時,我市加大力度引進院士和專家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在王洲看來,戰略轉型,人才先行。然而,要加快發展,僅有求賢若渇的想法是不夠的,還必須有一個好的平臺。
去年,我市促成南寧企業和單位與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廈門大學等10余所重點高校和國家科研院所簽訂科技合作協議,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聯合實驗室等高層次研發創新平臺5個。截至目前,南寧共有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17個,幫助企業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推動了南寧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現代農業、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增強
廣西北部灣石墨烯産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正在建設一條年産15噸石墨烯三維構造粉體材料中試生産線,項目完成後預計年新增産值4500萬元,新增利稅700萬元,申請發明專利6件以上。
廣西北部灣石墨烯産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的雄心壯志,源於南寧對科技企業的大力幫扶。去年以來,我市圍繞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生物醫藥三大重點産業及其他戰略性新興産業,積極引導企業開展各類科技研發,形成産業新優勢,引領帶動産業轉型升級——
2017年共組織實施科技創新項目257項,圍繞三大重點産業及其他戰略性新興産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13項,投入財政補助經費1.07億元,帶動企業投入10.25億元,為我市産業轉型升級發展注入了創新活力。
2017年新增廣西瞪羚企業13家,有214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51家,數量佔全區總數的37.45%,居全區各地市首位。
記者手記
創新贏得未來
只有按下創新的快捷鍵,才能促進經濟增長的蝶變,實現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歷史性變革。2017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考察時強調,建設創新示範基地,要遵循創新發展規律,以高效的政府服務、有機的産業配套、先進的技術支撐,構建富有吸引力的創新生態系統,讓適宜的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中開花結果。
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囑託,南寧市依託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匯聚更多創新要素,擴大我市創新輻射影響力和示範帶動力,推動我市産業不斷升級。過去的一年,我市在創新助推産業轉型升級、激發南寧乃至廣西創新活力、幫助後發展地區快速構建創新體系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自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適宜的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中開花結果”。
站在邁向新時代的起點上,南寧市將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發揮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的輻射作用,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完善創新創業人才政策……這些舉措將加速南寧市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根本轉變,從而實現跨越式躍進、完成“彎道超車”的發展目標。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一週年之際,南寧正通過新一輪加強改革、開放、創新三者之間的互動,為創新的種子提供政策土壤、灑下人才雨露,開闢出應用和實踐的廣闊市場。
數説變化
基地創新這一年
●截至2018年3月,創新示範基地入駐重點企業達36家、創新團隊66個。
●培育特飛雲天、七三科技等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捷佳潤1家廣西瞪羚企業。承擔國家、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12個,申報南寧市科技局項目7個,科技成果轉化數量56個,掛牌科技服務機構6家。
●引進上市公司分支機構5家,培育新三板企業1家。
南寧創新這一年
●創新動力持續增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科技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培育發展新動能的支撐引領作用。全年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7%。
●新增組建自治區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家、市級7家,新增自治區重點實驗室4個,其中2個重點實驗室依託南南鋁加工、田園生化等企業建設運行,實現了我市企業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建設零的突破。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國家級眾創空間3個,新建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新增自治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自治區級眾創空間8個,新增自治區級星創天地5家。
●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聯合實驗室等高層次研發創新平臺5個;引進華中科技大學在南寧設立國家大學科技園南寧基地;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成功引進建設中國—以色列科技成果(南寧)交流轉化中心。
●共有90項科技成果獲自治區級和市級科學技術獎,其中33項科技成果榮獲廣西科學技術獎,57項科技成果榮獲南寧市科學技術獎;獲自治區科技成果登記465項(同比增長30%),完成廣西科技成果轉化76項,完成量位居全區第一。
●全市專利申請量16320件,發明專利授權量1657件,佔全區36.40%;有效發明專利5835件,佔全區31.93%;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8.35件;南寧市被評為國家知識産權試點示範城市工作先進集體,新增國家知識産權示範企業1家。
親歷者説
咪付(廣西)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梁景策
習近平總書記到基地考察當天,我正和技術人員在項目現場進行設備調試。當回來得知習總書記已經來過,內心十分激動。在學習總書記講話精神後,我們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一年來,我們取得不少創新成果, 2017年12月,咪付過閘上線蘋果商城;12月28日,咪付過閘正式在南寧地鐵1號線、2號線全線投入使用,上線首日用戶量突增3萬人,讓南寧成為全國首個開啟手機“藍牙過閘”時代的城市。咪付的上線給地鐵運營帶來了許多好處,如減少購票機的維護,減少客服中心對異常票務處理的人力和工作量,更快捷有效地收集乘客反饋意見,加快客流通過時間,提高地鐵資産利用率。
(阮曉瑩)
廣西聚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蘇雷
習近平總書記到基地考察時,正好是企業入孵中關村信息穀雨林空間(國際孵化器)一個月。作為一家為客戶提供支付綜合解決方案的高科技服務企業,一年來,我們順利完成智慧旅遊、智慧高校、智慧政務等系列智慧平臺的研發與應用,取得12項創新科技成果,其中桂林漓江東岸智慧旅遊系統、遇龍河景區智慧旅遊系統等8項已獲得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證書,“基於互聯網的智慧旅遊景區服務管理平臺”已申報南寧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項目。接下來,我們希望走向“一帶一路”沿線更多的國家,輸出我們的支付技術標準。
(阮曉瑩)
廣西博世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雙飛
習近平總書記在南寧視察期間,來到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這是對我們的巨大鼓舞和鞭策。一年來,公司按照總書記的指示狠抓科技創新,提升産品品質,創造更好的效益,為國家環保事業的轉型升級,為廣西南寧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2017年博世科從未停下創新的步伐——
目前,博世科已獲專利授權通知書126項,專利技術成果轉化率達到80%以上。
博世科的科研平臺也得到進一步提升及認定:獲得廣西污染場地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西區工業設計中心等科研平臺認定,組建廣西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産業技術聯盟。
(馮梓劍)
本版圖片:本報記者宋延康 阮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