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5月4日電 題:村裏有了“顧問團”
新華社記者王念、王軍偉、農冠斌
10年前,一心想帶領村民建設美麗家園卻碰了“一鼻子灰”的彭育芽,萬萬沒有想到,自從村裏有了“顧問團”,小山村竟能一朝換新顏。
暮春時節,廣西賀州市八步區蓮塘鎮炭衝村馬鞍寨自然村,滿山披綠,碧水連天。記者跟著彭育芽一同在村裏的湖邊小道漫步,只見湖畔翠竹林立,村民房前屋後林木茂盛、鮮花盛開。彭育芽介紹,村裏還發展了香米、香芋産業,是廣西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
彭育芽説,10年前他任村委會主任時,村裏是“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他曾試圖改變臟亂差狀況,無奈剛開始就遭遇挫折,有村民甚至因反對修路佔了自家宅基地而提刀阻攔。
這些年,村民們漸漸地富了起來,但村裏的面貌卻與發展成就不相適應,垃圾到處堆,污水隨處倒。從村裏走出去的賀州市行知學校校長彭福權看著著急,多年來一直想為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盡一些力。2016年的一天,他找到彭育芽商議如何把村容村貌搞好。
彭福權認為,村民不缺把家鄉建設得更美麗的熱情,缺的是新理念和思路。馬鞍寨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多年來村裏出了3個博士、16個碩士,還有一些成功的企業家。找他們“借”智慧,是不是一個有效的辦法呢?兩人一拍即合,倡議組成一個村“顧問團”,以這種形式引智借力謀劃馬鞍寨發展。此時,辭去村委會主任已經七八年的彭育芽心中沉寂許久的熱情再次被點燃。
很快,由彭福權、彭育芽、賀州市行知學校小學部校長張建明、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彭樹生和一名企業家5人組成了“顧問團”。他們還聯絡了村裏出去的博士生、碩士生,結合他們的專業背景,尋求相關支持。
如何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是“顧問團”面臨的第一道坎。彭樹生認為,新農村建設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村民意願,另一方面也要引導他們發揮主體作用。
建設新農村的倡議剛發出去時,一些村民有疑慮,有的甚至不樂意,住得好好的,折騰啥?響應者寥寥。
彭福權心裏明白,村民認識水準存在局限,有的一輩子沒出過賀州,讓他們理解新農村建設的意義並真心實意投入其中,首先要做通思想工作。“顧問團”討論認為,從打開眼界著手。籌集資金後,彭福權和彭育芽帶著村民走出寨門,到河南南街村、桂林魯家村、恭城紅岩村等地考察了十幾個新農村示範點。村裏先後有500余人次外出參觀,包括每戶一個代表,以及村裏一些有威望的老人,不少村民第一次坐了飛機。
見了“世面”的村民很感慨,人家的自然條件並不比我們好,為什麼産業比我們更興旺,生活比我們更富裕,環境比我們更優美?要實幹才有出路成為共識,村民們熱情高漲。“生活不是有飯吃、有酒喝這麼簡單,還得追求更高的品質,不出去看看,不知道差距這麼大。”村民彭俊鋼説。
修路、綠化、發展産業……新農村建設如燕子銜泥,需從點點滴滴做起。為了高效組織村民投工投勞,“顧問團”指導村裏成立了“馬鞍寨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彭育芽任理事長,凡事均廣泛徵求村民意見,最後由理事會討論決定。理事會還成立黨員突擊隊,遇到困難黨員衝在前面。“‘顧問團’負責謀劃,理事會牽頭執行,這一模式既解決了新農村建設普遍缺少智力支撐的問題,又發揮了村民的主體作用。”彭樹生説。
説起村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彭育芽告訴記者,去年村裏修路,需要拆16戶人家的房子,第1戶和第16戶都是黨員戶,他們帶頭支持村裏的公益項目建設,拆遷從兩頭往中間進行,工程十分順利。
生態環境發生巨變的馬鞍寨,漸漸引起外界關注,遊客慕名來寨子裏觀賞湖光山色,品嘗農家飯菜。每到週末,不少廣東遊客也帶著孩子前來休閒度假。
在賀州市,村民自籌資金建設美麗鄉村,市縣財政按照1:1比例進行獎補。彭福權説,村裏的變化既是村民奮鬥的結果,也離不開政府的扶持,“顧問團”則是在村民和政府間發揮了“橋梁”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