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頭牛牽出的産業鏈 ——河池都安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産業項目觀察
廣西日報  2018-08-24 10:24:40

  一頭牛牽出的産業鏈

  ——都安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産業項目觀察

  廣西日報記者 尹如琴 龐東霞 廖慶淩

  在嚴重石漠化地區,扶貧産業能發展什麼?光給資金行嗎?去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關切詢問,在都安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陳繼勇心中引起強烈震動——兩個問題問出了都安的短板,戳到了痛處。陳繼勇是當時參加座談會的全國5個深度貧困地區縣委書記之一,現場聆聽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

  精準扶貧面臨脫貧摘帽和生態保護兩場戰役,怎麼打?如何贏?找準産業方向、激發內生動力,甚為關鍵!

  通過實踐和探索,都安看準並堅決推進貸牛還牛、貸羊還羊和糧改飼生態的種養模式,成了破解難題主要的、可行的策略之一。

  創新模式,讓貧困戶“無障礙”參與

  缺乏啟動資金,是貧困戶脫貧面臨的第一道“坎”。

  下坳鎮隆壩村貧困戶蒙紹敏,曾飽受資金難題困擾。去年5月在幫扶幹部的引導下,從企業“貸”到一頭牛犢,飼養一年多長到413公斤,以每公斤28元賣回給企業,扣除成本後,賺了一筆不小的差價。

  8月3日,蒙紹敏手裏緊攥著剛領到的11564元賣牛款,臉上盪漾著微笑:“我要繼續貸牛養,真正實現脫貧致富。”

  現在像蒙紹敏這樣參與貸牛還牛、貸羊還羊項目的貧困戶越來越多。在東廟鄉安寧村弄東屯,有92戶村民以土地、資金入股合作社參與養牛,其中有86戶貧困戶。“合作社成員共同籌資、共同出力、共擔風險、共同致富,貧困戶通過入股分紅、貸牛還牛盈利、投入勞力等取得收入。”駐村第一書記藍凜介紹,安寧村建立了3個養殖合作社4個牛場,貸牛還牛項目實現了對全村貧困戶的全覆蓋。

  貸牛還牛是通過小額扶貧貸款資金扶持貧困戶養牛,貧困戶免費從企業貸牛,把牛養大後再“還”給企業,企業扣除牛犢費用後收益歸貧困戶所有。貧困戶還牛後再貸牛,滾動發展,從而實現可持續增收。

  養殖戶勞動力充足的可以自養,沒有勞動力的可以請合作社或能人代養,勞動力不足的可以互助共養、聯建聯養,方式靈活多樣。

  如此一來,貧困戶參與貸牛還牛項目完全沒了障礙。這點燃了群眾養牛養羊的熱情,激活了脫貧的內生動力。不到兩年時間,都安肉牛從9.27萬頭髮展到近15萬頭,肉羊從69.42萬隻發展到近80萬隻,帶動貧困群眾13072戶54902人。

  貸牛還牛、貸羊還羊項目讓人們看到了在大石山區發展扶貧産業的希望。河池市把貸牛還牛項目列入市級層面“十大百萬扶貧産業”予以扶持。都安計劃到2019年底養牛達到20萬頭,養羊達到100萬隻,實現“縣有基地、鄉有牛場、村有牛社、戶有牛羊(戶均一頭牛或10隻羊以上)”的目標,貧困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從而實現脫貧摘帽。

  合力扶持,把貧困戶風險降到最低

  貸牛來養,萬一牛意外死亡怎麼辦?

  “政府給貧困戶每頭牛投保400元,如果牛犢出現病死等意外,保險理賠完畢後貧困戶可補領養1頭牛犢。”保安鄉貧困戶周生峰説,如果沒有保險兜底,一頭牛犢五六千元,萬一死了,大多數貧困戶都負擔不起。養殖與風險相伴。如果考慮不週、措施不當,貧困戶不僅不能增收,還可能背負債務。

  為降低養殖戶的風險,都安建立了“政府、企業、保險、幫扶幹部、農戶”五位一體協同推進的幫扶機制。政府搭建平臺,專門成立牛羊産業服務中心,跟蹤服務;引進企業建設種牛繁育養殖基地,保價回購;引入保險企業為牛犢上保,共擔風險;幫扶幹部當好聯絡員,穿針引線;農戶科學養殖,實現增收。以此形成協作幫扶長效機制,讓養殖戶在養殖全過程有保障。

  為補強養殖技術短板,該縣聘請廣西大學和廣西農科院的專家作為養殖基地的長期技術指導員,引進“微生物+”等先進技術、理念和管理方法,搞生態養殖繁育。在牛犢身上植入可追溯晶片。在養殖過程中,企業協助畜牧部門為養殖戶隨時提供日常技術指導及防病治病服務。

  “技術開發和引進,‘單打獨鬥’的養殖戶做不了,需要政府協調推進、企業參與。”陳繼勇説,引進、推廣技術主要圍繞三個目的:一是防病治病,二是實現生態養殖,三是提高養殖效益。

  傳統的規模養殖,人在遠處就聞到臭味,可記者走進圈養著數千頭牛的地蘇鎮大都華牛生態養殖基地,並沒有聞到刺鼻氣味。“我們採用微生物先進技術處理,基本消除了臭味。”基地負責人説。

  “技術運用得好,牛平均每天可長4斤,不懂技術平均每天長2.5斤就了不起了。”地蘇鎮拉棠村養殖大戶韋克對此深有體會。他存欄的18頭牛個個毛光體肥。

  産銷對接,實現項目惠農最大化

  農産品賣得出去,農民才能“變現”增收。

  當牛羊扶貧産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肉牛肉羊供應量必然超出本地的市場需求,屆時銷路將是産業健康發展的一個卡口,如何拿出“管用措施”?都安未雨綢繆,引導龍頭企業投資3億元建設西南冷鏈倉儲物流中心、牛羊屠宰加工廠和電商銷售中心等,推動牛羊扶貧産業産銷暢通、無縫對接。

  “對口幫扶河池的深圳市牛肉羊肉消費量大。屠宰加工和倉儲物流一體化能保證頭天晚上牛羊在都安進屠宰廠,第二天早上生態牛羊肉出現在深圳市民的餐桌上。”陳繼勇説,“更重要的是延長了産業鏈,提升了附加值,一頭牛創造出兩頭牛以上的價值,還可增加貧困人口就業,使項目惠農最大化。”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都安一頭牛拉出了一條完整的産業鏈,繁育、養殖、屠宰、加工、倉儲、運輸、銷售等每個環節都有企業在做或牽頭做,形成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格局。

  牛羊需要青飼料,都安順勢“以獎代補”實施“糧改飼”工程,動員群眾將原先種玉米的旱地改種牧草,以種定養、以養促種、草畜配套、循環發展。目前全縣“糧改飼”種植面積已達5.1萬畝,産值超億元。“糧改飼”既綠化了旱地荒坡、保護了生態,又促進農民增收。

  “原來種玉米每畝地每年收入約300元。”韋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改種牧草,一年可收三季,比種玉米多收2500元左右。”

  深度貧困的都安全縣89%是石山地區,生態環境惡劣,是脫貧攻堅戰中的“硬中之硬、堅中之堅”,脫貧任務艱巨。“全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一年多來,我們的産業方向更加明確,嘗到甜頭的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更足、自覺性更高。我們將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堅決打贏這場攻堅戰,到2020年實現全縣脫貧!”陳繼勇説。

編輯: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