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寧市“四縱四橫”城市交通網體系初具規模
南寧晚報  2018-08-27 14:04:16

  華燈初上,會展·航洋城的過街天橋上,總能看到許多攝影愛好者,他們帶上“長槍短炮”,記錄下這座城市的芳容。長路似虹,車流如織,鏡頭中,是民族大道川流不息的車流,是流光溢彩的都市夜景,是改革開放40年來,“顏值”越來越高,“氣質”越來越好的活力南寧。改革開放40年來,在富有前瞻性的規劃定位引導下,南寧市市政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城市路網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品位與居民的幸福指數也在與日俱增。

  民族大道“高顏值” 見證城市快發展

  民族大道由西向東穿越南寧市最主要的區域,大道兩側高樓大廈林立,是南寧市的名片和臉面,被稱為“壯鄉第一路”。

  12.5公里長的民族大道,凝聚著南寧人的記憶。也許,你曾在民族大道旁的中山路和朋友吃過夜宵;也許,你在區圖書館裏度過了艱辛的備考時光;也許,放鬆的週末時光你常在會展·航洋城和萬象城逛街會友……

  今年27歲的韋女士是土生土長的南寧人,從小在官塘長大。她還記得,在她上小學時,民族廣場是民族大道上最熱鬧的地方。隨著民族大道不斷往東延伸,東邊漸漸熱鬧起來,上了中學後,到金湖廣場附近的圖書批發市場淘書,是她週末最開心的事情。道路在延伸,如今,南寧人的生活半徑越來越大,現在,韋女士常常駕車沿著民族大道到萬象城逛逛、看電影,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城市的發展變化。

  民族大道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2000年大道東段延長線竣工,2002年全路景觀亮化,2003年大道西段延長線改造,2004年爆破朝陽-江濱立交橋,2016年民族大道道路修復工程完工……這頭,是人氣十足的老城區,那頭,連接著活力四射的新城區,一路走來,城市繁華版圖不斷擴張,市民經由民族大道,便捷地穿梭在新老繁華城區之間。

  如今,寬闊平整厚實的瀝青路面使行車變得更舒適,挺拔筆直的大王椰、夏日裏綴滿果實的扁桃樹與粉紅色的朱槿花交相輝映,彰顯濃郁的亞熱帶景觀風情,難怪有不少市民感慨:“在這條路上開車就是一種享受啊。”

  而民族大道之蝶變,只是南寧城市道路發展的一個縮影。

  道路不斷新擴建 市區面積擴大10倍

  南寧歷史上自唐、宋以來就是西南通衢,是個“西控交趾,南應粵海,東瀕潯梧,北策滇黔”的邊陲重鎮。可是直到1949年,這裡還是一個“直城三里七,橫城七里三”,面積4.5平方千米左右,人口不足10萬的小城,城市總體佈局僅局限于市區範圍,城區沿江而建,雜亂無序,城市模式單一。

  至1990年初,市區道路多集中于老城區,斷頭多、卡口多、瓶頸多,市中心週邊路網稀,構不成環路格局。此外,道路發展也跟不上機動車增長的速度。交通部門1991—199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市區機動車流量平均年增長為13.05%,而道路面積平均年增長只有1.74%。

  對此,南寧市花大力氣進行城市道路建設。記者從南寧市城鄉建委了解到,僅1996年至1998年三年間,南寧市就投入44.39億元,相當於1950年至1970年20年的總和。這期間完成改擴建望州路、西鄉塘路、桃源路等12條道路,新建民族大道埌東段、南建路、白沙大道等10多條主幹道;新建白沙大橋、清川大橋、南湖大橋、竹排江橋。為提高通行能力,先後完成了車流密集的64條幹道十字路口的渠化改造。

  至1999年底,全長40.5千米的快速環道和82千米的環城高速公路的建成,帶動了一批城市出口道路的加快建設,如對民族大道延長線、大學路延長線、安吉路等數十條道路進行了新建和改擴建,尤其是市區到吳圩的高等級機場高速公路,全長21.46公里,路幅達100米,其建設規模及景觀優美為當時國內少有。

  如果説,主幹道是城市主動脈,那麼小街小巷就是城市的毛細血管。主幹道的改擴建促進了小街小巷的改造,1995年至1999年間是小街小巷改造項目最多、完成投資最多的時期。這幾年按緩急程度逐年安排改造,特別對舊城區中破損較重的小街小巷,優先安排改造,共完成舊街巷的改造160條,總長達36千米,完成投資近1億元,改造內容包括路面、人行道排水、照明和綠化設施等。

  新區開發到哪路網就發展到哪,使得南寧城區迅速向四週拓展。經過40年的快速發展,南寧市的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成區面積由1978年的30.2平方千米擴大到2017年的315.22平方千米,翻了10倍多。

  打通瓶頸斷頭路 交通網絡現規模

  為實現路網的環環相扣,從根本上改變城市交通“東西不暢,南北不通,越江不便”的格局,2006年,南寧市開工建設400多個建設項目,新建改擴建道路120多條,新民路、友愛路、中華路、長湖路、東葛路等30多條主幹道的“斷頭”先後被打通或延長擴建,至2010年底,已打通完善連接高速環道的8條放射線,形成內貫四個環,外接22條出城大道的放射狀道路,實現“環環互聯互通,條條通暢無阻”的大交通格局。

  如今,南寧市市政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四縱四橫”的城市交通網絡體系初具規模,南寧大橋、五象大橋、青山大橋等橋梁跨江而立,一座座造型各異的橋梁飛架邕江之上,成為邕江兩岸人民工作和生活的交通紐帶,同時,也給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火車東站片區、相思湖新區路網也已基本建成,民族大道改造提升工程、東西向快速路東段道路工程等相繼建成通車。南寧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分別在2016年6月28日和2017年12月28日開通試運營,南寧市在少數民族首府城市中率先邁入地鐵時代,為南寧發展帶來更多活力。

  2018年,南寧道路基礎建設依然如火如荼。下半年南寧將繼續“治堵”,穩步推進地鐵2號線東延長線和3、4、5號線一期工程建設。推動“高改快”、快環綜合整治、清川立交等項目如期通車,拓寬或打通建興路等一批“瓶頸路”“斷頭路”。

  時間軸看發展

  ●1978年

  南寧對1960年編制的南寧市第一部《城市總體規劃》重新進行了全面調整。

  ●1982年6月

  南寧市城市總體規劃首次獲國務院批准,從此南寧市的城市建設扭轉了“劃地為界,分散建設”的局面。

  ●1992年6月

  南寧被國務院批准為沿海開放城市,南寧以建設大西南出海通道樞紐城市為目標,以完善城市整體功能為重點,大力推進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進入21世紀

  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南寧建成區域性國際城市和廣西首善之區,這一重大決策推動了南寧城市建設向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前進。

  ●2006年初

  市委、市政府提出南寧市城市建設重點“以邕江為軸線、西建東擴、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點向南”的發展戰略,開發建設五象新區,再造一個新南寧。

  ●2016年

  南寧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推動綠城品質升級,建設生態宜居南寧的部署,明確要求堅持“治水、建城、為民”的主線,打造高品位的現代宜居都市。(記者廖欣 通訊員鄧勝佳)

編輯: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