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廣西服務業撐起經濟增長“半壁江山”

2018-01-05 17:41:23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撐起經濟增長“半壁江山” ——貫徹落實全區服務業發展大會精神盤點

  經濟進入新常態,服務業不僅是減緩經濟下行壓力的“穩定器”,也是促進産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更是孕育新經濟新動能的“孵化器”。

  2015年5月全區服務業發展大會召開以來,我區按照大會提出的“抓服務業就是抓發展、謀服務業就是謀增長”的精神,推動服務業跑出“加速度”,全區服務業呈現出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準提升、作用增強良好態勢,一批業態突出、特色鮮明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相繼涌現,三次産業融合發展,服務業與製造業、農業“多輪驅動”的産業新格局加快形成。

  借力服務業 經濟穩增長

  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同志在全區服務業發展大會上指出:“面對新常態的新挑戰新考驗,面對新舊産業和發展動能的轉換接續,我區要更好地穩增長,除了要繼續發揮農業的基礎作用和工業的主導作用外,還要更多地向服務業要消費潛力、投資動力、出口拉力和創新能力。”

  針對我區服務業增速和佔比在全國較為靠後的狀況,全區服務業發展大會吹響加快服務業發展衝鋒號,作出了推動服務業大發展,引領廣西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部署,明確了新常態下我區服務業發展的目標、定位、重點以及抓落實的具體措施。

  發展服務業,抓與不抓不一樣,大抓與小抓不一樣。自2015年以來,自治區分別召開了全區服務業發展大會、服務業工作會議、服務業發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自治區主要領導對服務業發展工作親自部署,相關部門印發了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動服務業轉型升級。全區上下狠抓服務業領域投資項目建設,培育壯大服務業市場主體,創新發展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全區服務業整體呈現“穩中有進,進中有新”的發展態勢。

  ——“穩”的基礎進一步鞏固。2015年廣西服務業增加值增速首次超過工業;2016年全區服務業增加值7226.6億元,同比增長8.6%,佔GDP的比重接近40%;2017年全區服務業增加值突破8000億元,增速達到9%,佔GDP比重超過4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突破50%,居三次産業首位,拉動全區經濟增長3.7個百分點,成為我區經濟穩增長的主要動力。

  ——“進”的勢頭進一步強化。服務業結構不斷優化,品質效益持續提高,生産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穩步發展。電子商務、金融業、科技服務、文化創意、現代物流等持續穩定增長,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初見成效,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加快推進,服務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新”的內涵進一步凸現。落實國家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綱,實施服務業“六大專項行動”,大力發展服務業新行業、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提高服務業創新發展水準,推動形成具有廣西特色和持續競爭力、支撐力、帶動力的現代服務業産業體系。

  融合創新 重點突破

  服務業點多、面廣、量大,抓服務業發展必須找準定位、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凸顯特色。

  結合廣西區情,自治區提出重點圍繞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推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居民消費升級這3條主線,提質發展生産性服務業、升級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的戰略導向,推進服務業與農業、製造業及服務業不同領域之間的深度融合,形成有利於提升我區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模式;在現代物流、信息服務、金融服務、電子商務、商務會展、旅遊休閒、商貿流通、健康養生等重點領域率先突破,以重點産業發展帶動服務業整體水準提升。

  搶抓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升級發展的契機,下力氣推動生産性服務業與農業、工業融合發展。預計2017年全區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5億元,同比增長約10%。隨著中國—東盟信息港戰略深入實施,廣西信息服務業企業組團進入東盟市場步伐不斷加快,全行業加速發展前景可期。

  物流是經濟運行的“動脈”。2017年9月,中新“南向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實現常態化運行,構建起西南中南地區新的出海便捷通道。為解決過去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銜接不暢、運輸通道建設滯後的問題,廣西加快實施骨幹物流通道提升工程,大力發展多式聯運,促進物流業標準化、信息化、智慧化、集約化水準明顯提高。2017年1-11月,全區鐵路、公路、水路客貨運週轉量分別增長8.4%、8.8%和8.6%。

  電子商務發展方興未艾。南寧、憑祥綜保區跨境電子商務監管中心建成運營,阿裏、京東、蘇寧、樂村淘等一批國內知名電商企業落地發展,廣西糖網、繭絲綢網、紅木交易網、沃易購等垂直領域電商平臺走在全國前列。36個縣獲批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百色芒果、靈山荔枝、玉林百香果等一系列特色農産品線上銷售火爆,電商扶貧成效顯著。2016年廣西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6180億元,同比增長39.8%;2017年預計全區電子商務交易額將達到7000億,再跨新臺階。

  從“引金入桂”到深化金融改革創新,廣西新興金融業態不斷涌現;從生存型、傳統型、物質型向發展型、現代型、服務型轉變,廣西生活服務業品質不斷提升;從智慧健康産業園到“健康養老養生小鎮”,廣西健康養老業多形式、多業態發展勢頭喜人……

  集聚發展 聚勢騰飛

  一個智慧農業雲平臺+一套物聯網監控系統+一部智慧手機,農戶只需手機上指尖輕點,坐在家中就可遠程控制灌溉、通風、降溫等生産流程,這還僅僅是開始,産品安全溯源、市場網絡銷售、農技指導諮詢,“從生産到銷售,從農田到餐桌”,慧雲信息全流程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讓廣西農民感受到了“互聯網+農業”帶來的改變與驚喜。

  在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像慧雲信息這樣科技創新型服務企業還有很多。作為南寧科技創新發展的集聚區和展示窗口,一大批新興産業在南寧·中關村安家落戶,智慧製造、信息技術、生命健康以及科技服務業的“微集群”在此處集聚發展,成為南寧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是推動服務業快速發展、規模擴張的重要抓手,也是促進服務業創新、培育服務業品牌、提升服務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近年來,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的趨勢日益凸顯,各地順應這一趨勢,加快服務業集聚區建設,使一批産業特色鮮明、集聚能力較強、服務功能健全的集聚區脫穎而出。

  南寧市中盟科技園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搭建服務平臺,吸引成長型、潛力型、創新型服務業企業入駐園區,短短兩年時間入駐企業130多家,培育上市企業3家,實現營業收入5億元。

  桂林創意産業園發揮桂林文化和人才優勢,吸引入駐文化類企業137家,2017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50%;北海銀河科技創業園依託北海電子信息産業發展,吸引入駐企業200家,聚集本科以上學歷的管理和科技人才上萬人;南寧五象金融總部基地搭建大銀行機構、基金小鎮錯位發展的平臺,建立金融生態鏈,吸引入駐金融機構55家,引進金融保險機構19家和一批基金運營商。

  全區服務業發展大會以後,自治區政府印發實施了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規劃,明確到2020年服務業集聚區增加值佔全區服務業增加值比重45%左右。截至目前,自治區共認定南寧研祥智谷、中國-東盟檢驗檢測認證高技術服務集聚區、防城港市東灣物流園區等38家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兩年多來,127個規劃建設的集聚區中已完成規劃編制82個,正在建設的52個,建成營運75個。

  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日新月異,成為廣西産業發展的新高地和經濟增長的新亮點。2017年前三季度,全區服務業集聚區營業收入約692億元,上繳稅收11億元,入駐企業1.24萬家,園區內第三方物流企業數達590家,吸納就業16萬人。

  “與發達地區相比,我區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尚處在起步階段,服務業集聚區規模小、龍頭企業少、輻射帶動力不強,推進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的機制尚未建立。”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主任黃方方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大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重點支持已認定的集聚區在基礎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招商引資、營造環境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記者 周紅梅 通訊員 韋曼妮 原文編輯:覃柳丹)

  數説廣西服務業

  擴量提速

  2013-2016年,全區服務業增加值從5427.9億元增長到7226.6億元,平均年增長9.1%。2017年,全區服務業增加值突破8000億元,佔全區生産總值比重超過4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突破50%,居三次産業首位,拉動全區經濟增長3.7個百分點。

  消費增長

  2013-2016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5083.08億元增長到7027.31億元。2017年1-11月,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60.39億元,同比增長11%。

  結構優化

  2017年1-11月,全區郵政、電信業務總量分別增長38%、74%,郵政業增速居全國第4;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26.4%,增速居全國第2位;全區批零住餐等傳統服務業保持兩位數快速增長。

  集聚發展

  目前已完成規劃編制的集聚區有82個,正在編制規劃的45個,正在建設的52個,建成營運的75個。2017年前三季度,全區服務業集聚區入駐企業12440家,園區內第三方物流企業數達590家,就業人數16萬人,營業收入總額691.99億元,其中主導産業營業收入總額達590.04億元。

  投資熱點

  2014-2017年,自治區共安排財政資金9.6億元支持服務業發展,撬動社會資本的比例達到1:157。2017年1-11月,服務業投資增長17.5%,高於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4.7個百分點,服務業投資佔全社會投資比重達到58%。(原文編輯:駱萬麗)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