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5萬新農人馳騁八桂田野——廣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速寫

2018-01-31 15:48:08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5萬新農人馳騁八桂田野——廣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速寫

  【廣西要聞】(首頁標題)廣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新農人馳騁八桂田野(內容頁標題)5萬新農人馳騁八桂田野——廣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速寫(摘要在文末)

  廣西現代青年農場主曾祥日(右三)在柿子加工現場講解技術要點。

  農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農民職業化是農業基本現代化的重要指標。最近一期的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績效考評結果顯示,我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在全國排名第八,在所有非整省推進的省區中名列第一,獲得農業部的高度肯定。

  我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自2014年起實施,截至去年底,實施範圍已由最初的35個示範縣擴展到82個示範縣和4個整市推進市,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88萬名。最近,我區還被農業部列入2018年全國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試點省區。“要著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逐步建立職業農民制度,推動鄉村振興。”自治區農業廳廳長劉俊如是説。

  政策傾斜 高位推動

  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2015年自治區政府印發了《關於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意見》,自治區農業廳和財政廳每年都出臺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提出工作要求及政策措施。同時,由自治區農業廳牽頭,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教育、科技、財政、人力資源保障、國土資源、物價、稅務、工商、金融、扶貧、保險等16個區直部門組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聯席會議;全區各市縣均建立聯席會議或成立領導小組,其中示範縣成立由縣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領導小組,並由縣級政府認定並頒證。

  全區各市、縣政府基本都出臺了地方工作意見,積極探索制定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桂平印發了新型職業農民扶持獎勵辦法,明確規定經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可以獲得10個方面的優先扶持;大化出臺政策,規定新型職業農民從事核桃、糖料蔗、特色優質水果、山葡萄、旱藕、高澱粉紅薯、蔬菜、生豬、羅非魚等農業産業的,給予一定補助;環江出臺專門扶持政策,對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分等級獎勵;岑溪、浦北等也出臺了新型職業農民扶持獎勵辦法。

  示範培育 整村推進

  柳州市柳江區流山鎮群眾有種桑養蠶的習慣和技術,桑園面積逐年增加。碼頭屯近50戶人家,幾乎家家戶戶種桑養蠶。2016年,該屯養蠶10批次,平均每張産鮮繭50公斤,繭價保持在每公斤40元左右。

  “政府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整村推進種桑養蠶培訓班給我們幫了大忙。”當地村幹説,目前該屯主動接受倫教40、強桑1號、農桑14、粵桑11等新品種,採用新技術,並積極探索新路子。

  據了解,我區創新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村推進工作,自2016年起,在全區遴選100個産業較集中、特色較明顯、影響較大的村(或自然村),堅持立足産業、政府主導、精準培育、注重實效,圍繞現代特色農業産業“10+3”品種品質品牌提升行動、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創建、産業精準扶貧開發、“一村一品”等重點工作,打造廣西百個新型職業農民示範村。

  積極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地遴選掛牌和入庫工作,印發了示範基地管理辦法並公佈首批示範基地名單。目前,已遴選出廣西首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298個,其中自治區級綜合示範基地21個、市級示範基地69個、縣級208個。玉林五彩田園基地獲全國首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稱號。

  合作建校 專業培訓

  種養大戶交流致富經驗、觀看農村實用技術視頻、聽農業專家主題講座,依託遠程教育站點搭建為民服務平臺,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移動化、智慧化,通過集中培訓、流動教育和“互聯網+遠程授課”進行教學指導,讓農民在網上就能接受教育……玉林職業農民學院培養了大批“土專家”和“致富能人”。

  2015年4月,自治區農業廳和玉林市政府共建了廣西玉林職業農民學院,這是全國第一所職業農民學院。其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幹為重點培育對象,以培育生産經營型職業農民為主,兼顧培育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致力於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力爭到2020年培育認定1萬名新型職業農民,其中生産經營型6000名、專業技能型3000名、專業服務型1000名。

  自治區農業廳與設區市市政府、高等院校(農業職業院校)優勢互補,發揮涉農高校、農業職業院校培育骨幹作用,聯合共建職業農民學院。目前,廣西已有7所職業農民學院掛牌成立。農業職業院校每年承擔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任務佔總任務的60%左右。通過打造職業農民學院品牌,強化培訓體系建設,我區目前已探索形成了“農廣校+實訓基地+農技推廣部門”和“職業農民學院+田間學校+農技推廣部門”的培育模式。

  (記者 陳 靜 通訊員 賀亮軍 文/圖 原文編輯:袁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