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猿聲啼不
——中越聯合搶救極度瀕危東黑冠長臂猿紀實
兩國護林員在中越界碑前交流。蔣林林 攝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袁琳 通訊員 蔣林林
2018年1月26日,中越邊境785界碑前。兩雙人類之手跨界相握,為的是兩國聯手保護一種手臂比人類還長的極度瀕危“近親”。
界碑前握手相聚的地方官員是中國廣西邦亮長臂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楊江、越南高平重慶長臂猿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農文造。這是中越界碑前第11次定期會晤,交流跨境保護東黑冠長臂猿新情況和需要協調解決的新問題。這種中越邊境地方層面的“界碑會談”,成為國際跨境合作的高效模式。
東黑冠長臂猿世代活躍于中越邊境,上世紀50年代被認為從中國滅絕,60年代在越南也失去了蹤跡。
2002年,在與中國交界的越南喀斯特森林,它們的身影奇跡般被重新發現。2006年,在中國境內,它們的英姿也被人驚喜地拍攝到。消息轟動中越兩國,也傳遍整個世界。
作為全球極度瀕危物種,東黑冠長臂猿僅存于它們在地球上最後的諾亞方舟——中越邊境的喀斯特森林。
春節前夕,我們專程前往位於靖西的邦亮保護區,沿邊境森林穿行,傾聽不時從兩國山林中傳來高亢猿鳴,別樣詩情油然而生:“兩國猿聲啼不住,方舟永在雙邊山”。
A 齊心呵護“方舟”
晨曦輕拂群峰。忽然,一聲猿嘯穿透邊界山弄。一猿高歌,百猿和鳴。兩國山崗石弄間,猿聲此起彼伏,跨國大森林頃刻活力迸發、靈氣閃現。
2002年越南發現東黑冠長臂猿後,兩國頻繁交流,促成了中國靖西邦亮林區猿群的發現。
起初,中國境內生活著4群約23隻猿,其中3群活動區域橫跨兩國。後來因特殊原因,一跨界猿群驚慌遷移,使中國境內少了一個長臂猿家庭。
近幾年,兩國保護區合作更加密切。2015年5月,邦亮保護區大興片新添一個猿群,中國境內又恢復到4群,總數26隻。邦亮保護區工作人員韋丁廙説,兩國齊心協力保護,給長臂猿帶來家園安寧、“猿丁”興旺。
“君子為猿為鶴”,東晉名人葛洪將猿、鶴齊名,讚其清高孤傲,譽為君子。東黑冠長臂猿食不厭精,儀態優雅,君子之風頗甚。
邦亮保護區護林員把蘋果、香蕉等挂在樹上,孰料“猿們”視若無睹,依然悠閒採摘熟透的野果,細細品味,未熟的則不去損傷。
民以食為天,猿又何嘗不是?喀斯特山區土薄水少,生態脆如蛋殼。邊民世代砍柴、燒炭、放牧,猿群食源樹也沒能倖免。
“猿群天生孤傲,拒絕嗟來之食。”邦亮保護區監測科研隊隊員林勇堅説,只有人工種植構樹、酸棗、榕樹等食源樹種,才能滿足它們的食物需求。
2011年9月,中國廣西和越南高平雙方林業部門簽訂合作備忘錄,中越合作跨境保護東黑冠長臂猿及恢復棲息地。兩國專家實地評估了邊境兩側棲息地,擬定了恢復技術手冊。
2012年3月,兩國專家又實地評估邦亮保護區,找出8個優先恢復點。
隨後,中國在4個試點地栽種榕樹、酸棗、蜆木等食源樹。在靖西市壬莊鄉大篤屯,2017年春村民自發種樹61畝。越南也組織邊民見縫插綠,廣種秋楓、蜆木、棕櫚等食源樹。截至2017年底,兩國種樹約1500畝,逐漸恢復猿群棲息地。
2007年9月,中越第一次聯合調查結果顯示,兩國邊境森林共有東黑冠長臂猿18群110隻。2016年9月,再次聯合調查時,增至22群136隻。
全身黑色的幼猿依偎在毛色金黃的成年雌猿身邊。 趙超 攝
B 共建“擴散通道”
東黑冠長臂猿手長腿短,吃喝拉撒睡從不下樹。中山大學博士生馬長勇從讀本科起跟隨導師範朋飛研究東黑冠長臂猿,跟蹤猿群9年,累計觀察2000多個小時,僅有一次看見一隻猿單腳瞬間點地。
東黑冠長臂猿對環境條件要求近乎苛刻,棲息地為喀斯特山區常綠闊葉林,平均樹高9米以上。由於棲息地狹小、破碎,爭奪領地成為“猿戰”導火索,釀成不少猿間悲劇。
猿家庭通常“一夫二妻”,成員3至9名。母猿三年生一胎,之後又是約三年哺乳期,其中兩年基本把嬰猿緊摟懷裏,猿孩約10歲成年後才獨立謀生。
2012年初,在邦亮保護區弄玉米(小地名)附近,一戶8猿之家原本生活寧靜。4月,一隻流浪雄猿闖來,幾場惡戰趕走原主,奪其家域妻兒。從此,兩隻不滿半歲的嬰猿再也見不到了。
“靈長類動物普遍有殺嬰行為。”邦亮保護區監測科研隊長韋紹幹説,雄主更替,嬰猿凶多吉少。畢竟,不必哺乳嬰猿,雌猿發情更快。
這家長臂猿幾年後又生變故——長女成年,聯合生母趕走庶母。
棲息地環境容納量趨於飽和,流浪青年猿越來越多。沒有新家園,哪來新家庭?頻繁換“家長”,家庭不穩定,家族難興旺。
中國境內的難灘河與坡豆河繞著棲息地東西兩側,流進越南境內的歸春河,匯合於南端。河流將棲息地隔成一個跨境“半島”,猿群在東、西、南三面只能“望河興嘆”。北面雖連接中國廣闊陸地,森林卻被村莊、農田、公路阻斷。
2010年4月,中越全面啟動曹邦(越南)——廣西(中國)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建設項目,以修復與維護兩國保護區的森林及長臂猿棲息地的生態完整性,謀求解開猿群困守“孤島”之窘境。
2011年9月,中越首次簽署東黑冠長臂猿跨境保護諒解備忘錄,之後兩年修訂一次。
2017年12月,中越第三次修訂備忘錄時,深入探討了如何破解猿群生存困境。
“孤島”上猿群超過20群,已達到環境容納量。馬長勇呼籲:中越共建猿群“生命通道”迫在眉睫。
中國境內的坡豆河從紅袍山底的個寶岩穿過,形成約900米地下河,使紅袍山如天然橋梁橫跨河上,連通古龐埡口,成為猿群走向“島外”的極佳通道。
這條通道連接起邦亮保護區大興片的棲息地與騰茂片的潛在棲息地,猿群可借此走出“孤島”,擴散到中國邦亮保護區騰茂片與越南交界的兩片適宜森林中,實現環境容納量翻番,猿群可望由現今22群增至48群。中國邦亮保護區正在加強古龐埡口的巡護和生態恢復。
“擴散通道”橫貫古龐埡口和兩側山嶺,山嶺以山脊為界,分屬中越兩國,需要雙邊共建,此事已引起越方高度重視。
C 人猿和諧相處
2017年4月一天淩晨。“砰!”越南方向一聲槍響,傳到中國境內監測點。“偷獵!”邦亮保護區工作人員李興康神經瞬間繃緊,急忙撥通越南保護區巡護隊隊長丁文松的電話。
上世紀40年代前,人猿和諧相處,邊民在樹下割草,猿在樹上嬉戲。後來,一代又一代被血腥獵殺,對人類的恐懼深植猿群基因。如今,猿群聽到輕微腳步聲,也會遠遁而去,護林員只能遠遠望見樹枝搖動。
槍聲就是警報!兩國保護區緊急展開聯合巡護,之後再沒聽到槍響。10多天后,這一帶猿啼重現,兩國巡護員才松了一口氣。
“兩國保護區合作護猿,已建立起長效機制。”邦亮保護區工程師許家龍説,一旦發生盜獵盜伐或森林火災,兩國聯合行動立刻展開。
2014年1月,中國邦亮保護區與越南重慶保護區共同制定了中越保護區跨境聯合保護工作制度,聯合實施森林防火、打擊盜獵盜採、開展科普宣教等活動。
雙方通過電話、電郵、會晤等方式,保持常態溝通。巡護隊平時每兩月面晤一次,森林火災高發季節則每月一次。
兩國保護區領導輪流擔任委員會主任,每年在國界碑前定期交流兩次,簡稱“界碑會談”。
2017年12月2日,中國邦亮保護區邀請越南重慶保護區的巡護員及社區邊民,在中越界碑前聯歡。大家舉起酒杯、唱起山歌、聊起護猿趣事,人的歡歌與猿的長嘯不時交匯、縈繞山林……
合保護野生動物值得倡導
木 本
極度瀕危的東黑冠長臂猿,留存在橫跨中越的森林“孤島”中,是一件值得慶倖的事。兩國聯合搶救保護這一瀕危物種,更是一件值得頌揚的事。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中越共同保護野生動物,不僅造福兩國,而且造福世界。
生態保護、生態建設功在當代、利在韆鞦。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社會新格局,需要我們這代人作出應有的努力。東黑冠長臂猿從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到分別在中越邊境地區被重新發現,再到種群恢復到棲息地環境容納量,眼下雙邊又在探討共建擴散通道增添種群,無不體現著兩國攜手保護好地球家園的努力。
地球命運掌握在人類手中,世界人民應當同心協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廣西和越南高平,邦亮保護區與重慶保護區在這裡樹立了一個國際合作的典範。
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我們一定要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基本目標,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品質的增長點,成為展現美麗形象的發力點。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路甲16號 郵遞區號:100040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891032 舉報郵箱:jubao@cri.com.cn 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監督電話:010-68891834 監督郵箱:jiancha@cri.cn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2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 11040202120016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5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版權所有©199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