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貧困戶“蝶變”致富能手

2018-04-09 14:05:10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本報記者 韋義華  通訊員 黎培主

  發展“水稻-釀酒(酒糟)-豬(雞鴨)-蔗(果林)”循環農業,年産值達到50萬元,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近日,記者到欽州市欽北區採訪時,脫貧戶蘇萬石如此介紹他的致富經。

  蘇萬石曾是欽北區青塘鎮那路村貧困戶,他依靠勤勞雙手脫貧摘帽,並成為當地種養大戶、致富能手、脫貧典型、黨員創業模範戶。

  1982年,6歲的蘇萬石隨改嫁的母親到青塘鎮那路村,繼父蘇子斌已年近50歲。“那時村上的水田、坡地、山林都分到各家各戶,繼父名下只得1畝多地,靠這一畝多地養活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難,是村裏遠近聞名的貧窮戶。”那路村支書蘇萬林説。

  蘇萬石初中畢業後,即南下廣東務工,在磚廠打磚坯、軋鋼車間噴漆……只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1998年,蘇萬石辭去工作從廣東回到家中務農。他先後養豬養雞、種甘蔗,也只夠溫飽,後因結婚還背上了幾千元的債務。

  窮則思變。那路村山地多,適合種植甘蔗。2005年,蘇萬石承包村裏農戶撂荒的30多畝坡地種植甘蔗,當年甘蔗産量100多噸,成為村裏“甘蔗王”。這一年,蘇萬石還入了黨。

  然而,蘇萬石的家庭負擔是太重了。他父親蘇子斌80多歲因病常年服藥,80多歲的母親一級殘疾,3個子女均是在校學生,因此他家一直沒有擺脫貧困。2015年底工作組到蘇萬石家作精準識別時,家庭綜合得分為30分,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精準扶貧的“及時雨”,讓蘇萬石如沐甘霖。蘇萬石説,結對幫扶的領導紛紛來認他這個“窮親”,先後派他去參加各種致富技術培訓,“聯鎮包村”單位、鎮政府也安排他到各個産業基地參觀學習。

  “2017年六七月份,我連續獲得了3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和2.5萬元養殖産業資金,為我解決燃眉之急。”蘇萬石説,他利用這些資金,開始創業。

  他把有限的資金髮揮到了最大,新建了豬欄,還放養1000羽線雞,種植了速豐林、沃柑、紅心橙,開魚塘養殖草魚和肉鴨,投資8000多元在家裏搭建一間釀酒小作坊,把創業所得的錢投入擴大再生産,滾動發展,形成了“水稻-釀酒(酒糟)-豬(沼)-甘蔗(果、經濟林)”立體循環綠色農業鏈。

  “蘇萬石是我結對幫扶脫貧最成功、最有成效的一戶。”青塘鎮那路村第一書記、結對幫扶人黃美慶説,“我幫他算了一筆賬,去年賣雞和稻穀折合人民幣約1萬元,釀酒月收入3000元,年種養産業及其他收入,産值達50多萬元,家庭純收入不少於10萬元。”

  青塘鎮黨委書記賴華平説:“蘇萬石的成功脫貧,給貧困戶們提供了學習的榜樣,激起了大家脫貧致富的極大熱情。”村民蘇萬愛就準備擴大母豬養殖規模。“我是看著蘇萬石搞種養有奔頭,才有信心的。”蘇萬愛説,“除了養豬,我還養殖了1000多條黑肉蛇。”

  在那路村旁的石井水庫一帶山坡,村民你3畝我5畝,備耕改種附加值高的水果沃柑。黃美慶介紹,“今年全村沃柑種植面積200畝,預計未來3年可發展到2000多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