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廣西:新起點書寫發展新篇章

2018-05-02 10:05:05 | 來源:廣西新聞網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春天,是耕耘播種的季節。

  一年前的春天,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南寧等地考察調研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實地了解基層幹部群眾對黨的十九大的建議和期待,對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一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幹,加快推進開放開發、精準脫貧、改革創新、生態環境等各項事業發展,向總書記和黨中央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一年春盡又一春。今年是自治區成立60週年,5600萬壯鄉兒女站上新起點,肩負新使命,全力奮進在新時代幸福的大道上。

  生態優勢金不換

  踏著“壯族三月三”歌圩節的節拍,南寧市那考河濕地公園人流如織、歌舞飛揚。置身鮮花盛開、綠意盎然的花園景中,誰能想像這裡曾是人人避之不及的“納污河”?

  2015年3月,投入11.9億元的那考河水域治理項目開工建設,經過兩年的建設,水廠出水100%達標,成為全國城市內河流域黑臭水體綜合治理及海綿城市建設的標杆,至今接待遊客110萬人次。

  那考河的華麗轉身,是廣西保護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廣西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多方著手堅決捍衛“金不換”的生態優勢,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紅利逐步釋放,老百姓的綠色獲得感越來越強。

  “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一直是廣西人的驕傲,但一些地方的採石場破壞了漓江的“詩情畫意”。為此,桂林市斥資2.58億元,實施百里漓江綠化彩化花化果化、生態護岸、漓江清潔“免疫”等工程,關停保護區內所有採石場,整治沿岸“四亂一臟”現象,開啟分時分段新航線……如今,漓江的“原生態”逐步恢復。

  分佈于北部灣一帶的“海洋衛士”紅樹林,一度遭到圍海造田、水産養殖的侵佔而岌岌可危。保護紅樹林,廣西打出系列組合拳:實施“濱海國家濕地公園海岸生態系統特種修復示範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積極補種紅樹林,並定期開展生態監測與修復。最新數據顯示,廣西紅樹林面積已達7300多公頃,呈穩中有升態勢。

  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是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點。自治區政府發佈系列文件,將111個縣市區劃分為重點生態功能區、城市主城區等,實行更多體現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差異化考核機制,使生態文明建設有了制度保障。

  隨著珠江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工程的不斷推進,壯鄉的“綠色家底”更加殷實,生態答卷上的成績愈加漂亮:全區森林覆蓋率達62.28%,蟲鳥飛舞,魚兒歡歌,全年空氣優良天數超九成,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清新已觸手可及。

  脫貧攻堅再出發

  柔軟的沙發、寬敞的陽臺、明亮的客廳……前些日子,百色市右江區龍川鎮平祿村貧困戶梁海裏一家,告別農村瓦房,搬進城裏新樓房。“在城裏有了安定的住所,一家人對生活有了新盼頭。”梁海裏滿懷信心地説。

  廣西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目前仍有貧困人口246萬人。面對脫貧攻堅“硬骨頭”,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斬釘截鐵:“我們要把提高脫貧品質放在首位,因村因戶因人精準施策,紮實做好産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就業扶貧等重點工作,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脫貧。”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將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僅2017年,全區農村貧困人口就比上年減少95萬人,減貧速度比上年加快3.2個百分點;貧困發生率為5.7%,比上年下降2.2個百分點。

  “做好脫貧工作,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前不久,鹿心社在百色市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情況時,既科學總結了經驗,又指明瞭再出發的路徑和方向。

  鹿心社表示,廣西將把攻克深度貧困作為重點,聚焦深度貧困地區,聚焦老年人、殘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貧困人口,採取超常規舉措,攻克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把脫貧攻堅責任落到實處,強化脫貧攻堅督查巡查,改進完善考核評估機制,狠抓貧困地區黨委和政府主體責任落實,構建齊抓共管、合力攻堅的工作格局。把加強作風建設貫穿始終,堅決杜絕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等現象,加強扶貧資金管理,堅決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確保脫貧成效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我們決不讓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自治區主席陳武説。2018年,廣西將緊緊圍繞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15萬人,實現1450個貧困村和14個貧困縣脫貧摘帽目標任務,加大對深度貧困縣、鄉鎮和村的支持力度;安排5億元以上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持深度貧困地區;突出抓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産業扶貧、扶貧搬遷、政策兜底等工作。

  鄉村振興續新篇

  人字坡屋面,紅墻白線條……走進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矮寨村,一棟棟風格獨特的房屋映入眼簾。“土味十足”的建築工藝在這裡得到活態傳承,壯、漢、瑤等多民族文化在這裡交融。

  按照“宜居宜業宜遊”思路,恭城傳承“坡屋頂、小青瓦、白粉墻、吊腳樓、木格窗”等瑤族建築元素,全域規劃建設美麗鄉村,高標準完成7個集鎮和500個村屯規劃,探索出一條低投入、高效率改善人居環境的新路子,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恭城是“美麗廣西”鄉村建設的一個典範。2013年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開展“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活動,規劃用8年時間,分“清潔鄉村”“生態鄉村”“宜居鄉村”“幸福鄉村”4個階段,有條不紊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經過5年的建設,一個個亮麗的新農村展現在世人眼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

  鄉村振興,廣西在行動。4月16日,《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定》正式實施。廣西將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著力實施特色農業強優、生態環境優化、文化繁榮興盛、治理能力提升、脫貧惠民富民、體制機制創新“六大工程”,奮力開創新時代廣西“三農”發展新局面。

  “邁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我們將持續在學懂、弄通、做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下功夫,結合落實中央賦予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個紮實’新要求,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廣西落地生根,以優異成績迎接改革開放40週年和自治區成立60週年。”鹿心社説。

  (本報記者 周仕興)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