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後盾發力 脫貧得力 ——自治區農業廳定點扶貧工作紀實

2018-05-08 10:39:44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本報記者 陳 靜  通訊員 賀亮軍 陳 強

  統籌資金5500多萬元用於産業發展,幫扶村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3016元增加到2017年的5083元,兩年間脫貧摘帽921戶3923人。作為天等縣6個幫扶聯繫村的後盾單位,自治區農業廳認真謀劃,精心組織,大力推進貧困村産業發展,使其形成桑蠶、富硒水稻等優勢農業産業,有力推進了貧困戶脫貧致富步伐,榮獲2016-2017年度全區“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扶貧)工作“先進後盾單位”榮譽稱號。

  統籌謀劃抓落實

  農業廳對定點幫扶工作高度重視,廳領導多次率隊到貧困村田間地頭調研,實地了解産業規劃落實情況。

  “扶貧車間怎麼規劃,一年可以給貧困戶帶來多少收入?”“果桑多少錢一斤,年收入有多少?”“富硒米銷售怎麼樣,還存在哪些問題?”在調研中,廳領導對扶貧産業發展情況問得非常詳細具體,與大家共同探討剖析存在的問題,明確下一步産業發展方向,統籌抓好工作落實。

  兩年來,農業廳系統上千名幹部職工齊心協力,形成強大合力,進村入戶幫扶3000多人次,後盾單位及個人幫扶慰問資金共計248.1萬元。此外捐贈的肥料、種苗、設備器材等幫扶物資折合350多萬元,進一步加深了幹部與群眾的感情,增強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廳領導經常下鄉調研抓落實,不僅讓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提升脫貧信心,對我們更是一種激勵和鼓舞。”黎亮村第一書記唐秀宋説,“這幾年村裏主要發展桑蠶、水果和蔬菜産業,其中僅桑蠶種養一項就可讓每戶家庭每年增收5000元至2萬元不等。”

  因地制宜育産業

  “只有幾畝薄水田和旱地,想種點經濟效益好的作物又沒資金和技術,不知道怎樣才能過上好日子。”把孔村多牛屯貧困戶覃冠軍的話反映了村裏貧困戶的普遍想法。(下轉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在派出6位第一書記進村幫扶後,農業廳依靠資源、人才、技術優勢,幫助當地貧困村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經濟能人+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幫扶模式,加快貧困村産業發展。共爭取各類産業幫扶資金2190多萬元,引進農業企業5家,成立農業合作社15家,培育家庭農場3家,打造産業基地(園)5個。目前已初步形成桑蠶、富硒米、中藥、果蔬、特色養殖等12個特色扶貧産業。

  盛典村在第一書記陸飛的帶領下,新建甘蔗雙高基地1000畝,發展桑園面積566畝,建成400多平方米的小蠶共育室1個,連片60畝盛典村果桑高産示範園1個,帶領貧困戶戶均增收5000多元。

  “村裏經濟發展了,群眾收入增加了,道路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村裏越來越漂亮,這多虧了陸書記的幫助和支持。”談到陸書記,村裏人對他讚不絕口。

  “這個村土壤中硒元素含量較高,適合發展富硒水稻。經過第一年測産驗收,項目區水稻畝産超500公斤,畝均增收1000元以上,農民嘗到甜頭後生産熱情高漲。”都康鄉把孔村第一書記伍勤忠對記者説,“得益於農業廳因地制宜發展起來的産業,貧困村村民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

  “經過伍書記他們的宣傳動員培訓,今年我家種了2畝富硒黑米,賣出了12元一斤的價格,而且供不應求,現在我對種植富硒稻的信心更足了!”洞古屯村民馮仁臉上寫滿了幸福的笑容。

  多措並舉顯成效

  兩年來,農業廳充分利用政策扶持、企業投資、村級自籌等各類資金936萬元,使6個貧困村通過入股企業、合作社或直接參與項目開發經營等方式享受分紅和利潤,多渠道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該廳還積極向有關部門協調爭取各類基礎設施建設資金5000多萬元,新建和維修村屯道路106公里,維護水利設施12項,改造危舊房1231戶,建設飲水工程和文化設施一批,有效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和村民的生産生活環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農業廳在加強資金投入的同時,還先後邀請或安排區內農業技術專家28人次,到6個幫扶村舉辦種桑養蠶、柑桔生産技術、葡萄栽培、禽畜養殖技術、鄉村旅遊、水稻高産等主題培訓班36期,培訓1831人次,讓當地村民真正掌握農業生産和養殖等技術。

  “在農業廳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松山村多措並舉,創新發展模式,不僅修通了村屯道路,引進公司企業,還發展起桑蠶、指天椒、黃梔子、養殖等扶貧産業,成效顯著。”松山村第一書記彭帥相信,有農業廳作為堅強後盾,松山村的種養産業將會發展得越來越好,農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幸福。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