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天等不等,“聳立的石頭”聳起精神戰貧魔

2018-06-28 11:59:19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天等不等,“聳立的石頭”聳起精神戰貧魔

  【頭圖】【金融投資】天等不等,“聳立的石頭”聳起精神戰貧魔

  ▲工人在天等縣九零零飾品涂裝有限公司扶貧車間進行飾品加工。(黃麗華攝)

  天等,是地處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壯族人口占比超過98%。在壯語裏,“天等”意為“聳立的石頭”,這一寓意反映了當地石山林立、惡劣的生存條件。

  如何才能擺脫大石山區難以承受的生活之痛?如何才能從惡劣的石漠化環境中殺出“貧困重圍”?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憑藉長期磨練出來“天等不等天、苦幹不苦熬”的“天等精神”,不等不靠,不屈地向命運挑戰,信心百倍地向貧困發起總攻。

  苦:大石山區難以承受的生活之痛

  已近不惑之年的趙祖華至今仍清晰地記得自己決定離開家鄉外出闖蕩的那一天,那是2001年夏天的一個晌午,他瞞著父母從舅舅那裏要了些車費,和幾個同學一起,頂著太陽從村裏趕到縣城汽車站,坐上了開往廣東的大巴。

  這是趙祖華第一次出遠門,大巴車經過長途行駛,第二天早上抵達佛山汽車站。

  趙祖華老家在天等縣馱堪鄉馱堪村,當時的他剛高中畢業不久,還不知道未來能做些什麼,但心裏卻堅信要靠打拼結束苦日子。在遠離家鄉的城市,趙祖華開始了打工生涯。從最初的電子廠,到後來的超市、服裝廠,嘗試了不少崗位。

  如今,趙祖華已返鄉成為一家製衣廠的負責人,服裝遠銷歐洲、中東等國外市場。“月均出貨6萬多件,效益不錯。現在,全家人都生活在一起,孩子也不用再留守了。”趙祖華憶往昔感慨萬千:“以前日子太苦了,每天都為收入發愁!”

  在天等,貧瘠的大石山仿佛壓在人們的心頭上,讓人“喘不過氣來”。對苦日子,馱堪鄉道念村立屯村民的體會可能更深。村民小組長趙榮新説,立屯曾“窮”聞天下,屯裏四面環山,狀如鍋底,歷史上曾與外界天然割斷。

  “缺地缺水缺交通,缺糧缺錢缺媳婦。”提及過去,上了年紀的村民有道不盡的苦水:以前出村,必須翻過屯前的幾座大山,攀著石頭走兩個多小時山路。路不通,建房、看病更不容易。材料運不進來,只能蓋茅草屋,人畜簡單隔離;出山進山不便,有的村民生病難以及時醫治,進而小病拖成大病。

  當地幹部群眾決定用雙手鑿出一條出山路。1973年起,立屯三代黨支部書記帶領幾百名村民,歷時24年打通一條出山隧道。24年間,打鈍2000多條鋼釬,報廢460多輛人力車,搬運石頭1萬餘立方米。

  今天,在入屯隧道口有這樣一副對聯:“廿年鑿石穿山不信我村無出路,百戶同心協力敢誇立屯有前途。”對聯字跡蒼勁有力,和隧道裏陳列的鋼釬等舊物一起,仿佛向世人訴説著過去那段“愚公移山”的歲月。

  “‘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立屯這種堅定的奮鬥意志鼓舞了廣大幹部群眾,也逐漸培育出‘天等不等天,苦幹不苦熬’的天等精神。”崇左市委書記劉有明説,近年來,在立屯精神帶動下,當地幹部群眾積極投身基礎設施建設、石漠化治理,越來越多的山區鄉村實現舊貌換新顏。

  闖:一股拼勁贏得20多億元“勞務經濟”

  天等到北京,相距2000多公里。每年春節,在北京經營著幾家米粉店的“90後”青年梁增峽,都會帶著家人回到老家過年。而後,再返回北京開始新一年的奔波。

  “現在出門基本不用導航,周邊的街道都熟悉,光送外賣都跑了不知道多少回。”梁增峽説,初到北京時其在老鄉經營的一家桂林米粉店做小工,早起晚睡,雖然辛苦,但出來闖就做好了吃苦的準備。

  39歲的王衛國是梁增峽的領路人。作為第一批到北京開桂林米粉店的天等人,王衛國闖蕩的經歷更不易:“除人生地不熟之外,更讓人急得睡不著的是店裏的生意,每月經營成本2000元左右,而營業收入卻只有幾百元。情急之下,大家跑出去發了大半年訂餐卡片,生意才慢慢好轉。”

  如今,天等人開的桂林米粉店已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深深紮根,高峰時全國店面有近3000家,一些上規模的米粉店還著手打造“辣天等”新品牌。在王衛國看來,家鄉大石山區條件艱苦,但同樣磨練人的意志,不怕苦、能吃苦是天等人從山裏走出來的最大優勢。

  在書寫“一碗米粉闖天下”傳奇的同時,天等縣整體勞務經濟也邁上新臺階。截至2017年底,天等已有13.3萬人外出打拼,佔全縣人口近三成,全縣勞務經濟收入20多億元,形成了貧困農民外出務工創業的“天等做法”。

  “現在僅深圳光明新區就有上萬名天等人,由於外出人員多,縣委還探索成立了流動黨支部。”天等縣進結鎮孟養村村民李永華常年在深圳務工,現在是天等縣流動黨員深圳黨支部書記。他介紹説,流動黨支部在方便黨員過組織生活的同時,也為家鄉村民提供了服務和幫扶,帶動更多人在外打拼。

  在一些勞務輸入地,流動黨支部的成立還為當地社會治理做出了貢獻。“黨支部會組織召開座談會,加強務工人員管理,幫助大家增強法律意識,還會組織義工服務社區,深受當地社區好評。”李永華説,“令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我們過去被稱為打工者,現在被稱為城市建設者了!”

  歸:激活鄉村發展一池春水

  有人往外走,有人向鄉歸。天等縣委書記吳強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天等人外出闖出了新天地,一些在外積累了資金、技術、項目的創業者開始積極返鄉,在發展條件先天不足的山區續寫發展的故事。

  “小時候家裏窮,吃碗麵條就像大餐一樣。現在條件好了,就想著力所能及地幫鄉親就地搞一些産業。”45歲的天等籍企業家黃文強在外打拼多年,現在是南寧一家旅遊公司負責人。兩年前,他與合作夥伴在道念村立屯流轉了400多畝土地,發展中高端水果種植。

  “每畝土地年租金600元,在果園幹活日工資80元,而且貧困戶還能享受每年4000元的小額貸款分紅。”道念村包村工作隊隊長鄧潔源説,目前果園已種下西瓜芭樂、香水檸檬等多種優質水果,屯裏還在規劃發展鄉村旅遊業,並結合立屯精神打造艱苦奮鬥教育基地。

  在天等縣都康鄉岩林莊,返鄉創業的“女能人”農愛珠在村裏辦起了鄉村旅遊景區。記者在當地走訪時,正趕上一場在景區進行的農村單身青年聯誼會,活動現場歡聲笑語不斷。

  “現在一些村屯的大齡青年擇偶難問題比較突出,組織這樣的活動也為青年脫單做點貢獻。”對於鄉村發展,農愛珠想法很多:“大家可以來景區做工,也可以種蔬菜或一起搞民宿旅遊。村裏有就業機會,才能留住年輕人。”

  在天等,不少山村開始因火熱的返鄉創業而充滿活力。天等縣委副書記潘滔説,近年來,天等縣出臺了《返鄉創業優惠政策暫行辦法》等多個政策性文件,支持、引導返鄉人員、致富能人在家鄉幹事創業。

  “縣裏支持力度很大、很務實,讓我們吃了‘定心丸’。”返鄉創業人員梁邦紅説。2016年,他投資3000多萬元在縣農民工返鄉創業園成立了九零零飾品涂裝設計有限公司,把浙江總部的五金工藝品部分生産線搬回家鄉。

  “現在東部地區産業正在轉型升級,不少企業開始使用數控技術和智慧機器人,人工成本越來越高,這為西部貧困地區承接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提供了機遇。”梁邦紅介紹,除園區廠房外,公司還在縣裏多個鄉鎮設立了10家“扶貧車間”,讓留守在家的老人、婦女就近增加收入。

  眼下,“扶貧車間”這樣的返鄉創業成果在天等已形成燎原之勢,廣布于各個鄉鎮、村屯。全縣“扶貧車間”已達137家,帶動3740名貧困人口家門口就業。

  啃:“扶智壯志”攻脫貧攻堅“硬骨頭”

  在“苦幹不苦熬,天等不等天”的“天等精神”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天等人告別了貧困。但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當地至今仍有5萬多貧困人口尚未脫貧。如何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天等人的選擇是:繼續以更大力氣發揚“天等精神”,對貧困戶“扶智壯志”,不斷激發其脫貧內生動力。

  都康鄉把孔村是一個人均不足5分耕地的貧困村,全村至今仍有上百戶貧困家庭。記者觀看了把孔村一場分享脫貧經驗的“脫貧故事會”。“養兔一隻能賺近100塊”“一張蠶繭平均收入800塊”……在現場,有脫貧村民用親身經歷給鄉親算起收益賬,還有致富帶頭人分享“致富經”,邀請村民共同創業致富。

  天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副縣長張雪奎説,這種接地氣的“脫貧故事會”自去年9月份開始在全縣村屯陸續開展,不僅講述脫貧勵志故事、詮釋脫貧幫扶政策、推介脫貧産業項目,還播放脫貧典型視頻、徵集脫貧意見建議。目前全縣已舉辦脫貧故事會247場,帶動貧困戶發展種養項目20個。

  對貧困戶開展“扶智壯志”活動既有勵志故事,也有實踐帶動。記者來到馱堪鄉南嶺村犇犇養殖小區時,村民勞紹般正給牛場裏的幾十頭肉牛喂食蔗梢蔗葉。與傳統的一些養牛場所不同,牛場裏並沒有難聞的氣味。“牛糞經過棚裏的生物菌發酵,不僅沒異味,而且發酵後還能作為農家肥銷售。以前蔗葉都沒人要,現在變成了寶貝。”勞紹般説。

  今天,在有201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馱堪鄉,這種生態肉牛養殖方式已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香餑餑”。據鄉黨委書記農文傑介紹,通過採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方式,全鄉已建設了21個肉牛養殖扶貧示範小區,肉牛養殖規模已發展到近7000頭,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一路唱歌一路來,一路唱得百花開”。壯族是個對民歌情有獨鍾的民族,在天等這個壯族人口聚居的縣份,人們唱起的嘹亮山歌在山間回蕩。今年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在這喜慶的日子裏,“不等天”的天等人期待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劉偉、徐海濤、鐘泉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