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享受到改革開放紅利 南寧首批個體戶演繹"下海風雲"

2018-07-19 13:10:33 | 來源:南寧晚報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享受到改革開放紅利 南寧首批個體戶演繹"下海風雲"

  幹個體戶,這在改革開放之前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精神讓很多人躍躍欲試,一批敢闖敢幹者“下海”,南寧市第一批個體戶誕生了,他們掘到改革開放的第一桶金,享受到了改革的紅利,目前已小有成就。回頭看這40年,他們百感交集:“有改革,才有發展!”

  1 一碗米粉見證改革巨變

  個體戶:黃天玲 現為古源香天天餐飲公司總經理

  享受到改革開放紅利 南寧首批個體戶演繹"下海風雲"

  黃天玲手上做生榨米粉的工具是上世紀80年代留下來的。記者 宋延康 攝

  1980年初,黃天玲剛初中畢業。那會兒找工作並不容易,黃天玲最終放棄進廠找工作的念頭,轉變思想,跟著母親學手藝,在水街擺攤賣生榨米粉。生榨米粉,在兩廣是比較受歡迎的傳統食物。一個爐灶,擺上桌椅,放上碗筷,黃天玲就這樣當上了賣米粉的個體戶。

  “那時很支持個體戶,只要去居委會開個證明,就可以去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黃天玲説,賣米粉是小本經營,不僅辛苦,利潤還很低,但由於手藝很受街坊鄰裡歡迎,黃天玲也是累並堅持著。在80年代初,黃天玲每月只能分到30斤大米的糧票,她一碗生榨米粉賣二兩糧票加0.18元,然後再用糧票去換米來做生榨米粉。

  從一個小攤位到擁有一家小店,黃天玲靠著誠信經營和良好口碑,成了水街一帶最受歡迎的米粉店,每天都有人排隊來吃。就這樣一直做了近20年,黃天玲從未想過擴大店面。直到1997年,華強街道辦舉辦了第一屆水街美食節,黃天玲參加美食節時發現,水街的傳統美食非常受群眾歡迎。她認為,自己應該把生榨米粉這一傳統美食推廣開去。

  1998年,黃天玲第一次把這一碗粉賣到了夢之島水晶城店。“以前思想保守,不夠開放,導致傳統美食難以走出去。”黃天玲説,很多美食店都是夫妻店,很難發展為連鎖店。2012年,黃天玲緊跟南寧的發展步伐,將這一碗粉從水街賣到了萬象城6樓。2014年,黃天玲加大投入建立了中央廚房,實現了統一標準、統一生産、統一配送的規模化發展。目前,黃天玲已經發明瞭6項生榨米粉的發明專利,開了12家生榨米粉店。

  “我們這代人是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讓我們從小店一步步發展壯大為企業。”黃天玲説,這38年來,她的這一碗粉能從一個小攤位發展到小有名氣的企業,就是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紅利。

  企業在穩步發展,黃天玲一直堅持著一個夢想,那就是讓更多人能吃到傳統的、正宗的水街美食,將水街美食傳承、推廣下去。如今,黃天玲將水街傳統美食帶進了校園,建立傳承百年水街非遺傳統美食共建教學實踐基地,教學生做糍粑、米粽、糯米飯、八寶飯、五色糯米飯等水街傳統小吃,讓美食製作技藝傳承下去。

  2 創新發展本土勞保品牌

  個體戶:周國強

  現為南寧市特需勞動防護用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享受到改革開放紅利 南寧首批個體戶演繹"下海風雲"

  周國強(左一)夫婦到外地考察勞保産品(受訪者供圖)

  從學校畢業後能進工廠領取固定工資,是上世紀80年代初很多年輕人的出路,但周國強卻不是一個滿足於現狀的年輕人。當時,周國強在一家工廠做工人,雖然每月有28.5的固定工資,但23歲的他腦子活、有想法,加上當時下海經商的浪潮推動,他了解當時的形勢後,決定出來自己幹。

  1986年,周國強在家人的幫助下在中山路開了一個小五金雜貨店,幹起了五金個體戶。“當時還是計劃經濟,貨源很緊缺,要找關係才能拿到貨。”周國強説,在他的努力經營下,五金店的生意還算不錯,他第一次嘗到了出來幹個體戶的甜頭。

  “有一次我去國營勞保門市,看到大家在排隊拿貨,我從這裡發現了商機。”1988年,周國強從五金店轉行做勞動防護用品的銷售代理,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第一年銷售額達35萬元,按當時的標準,年紀輕輕的周國強已經是“萬元戶”。

  踏實,肯幹,有想法,有闖勁,憑藉著自身的努力與緊握時代的機遇,周國強就這樣一路打拼,直到1994年建立了自己的工廠,生産勞動防護用品。如今,作為南寧本土的勞動防護用品品牌,周國強已經有3個銷售公司和1個佔地4000平方米的中型勞保用品加工廠,員工135人,銷售額達6500萬元,産品涉及口罩、工作服、皮鞋以及各類特需防護用品,暢銷區內外。

  “國家對勞動防護這一塊的管理越來越規範,這給我們企業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遇。”周國強坦言,是改革開放給了個體戶發展的機遇,憑藉著這股東風,很多個體戶不斷發展壯大。他也是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紅利,得以把一家小店發展為南寧本土的勞動防護品牌企業。

  3 砸掉鐵飯碗下海開五金店

  個體戶:李秋妹 現為南寧東博國際五金機電城總經理

  享受到改革開放紅利 南寧首批個體戶演繹"下海風雲"

  李秋妹夫婦很早就用上了“大哥大”,至今保留著作為紀念。記者 宋延康 攝

  上世紀80年代初,南寧開始掀起下海潮,自砸鐵飯碗下海經商的李秋妹是典型代表。

  “鐵飯碗你不要,以後你老了就知道錯了。”反對的聲音並不是沒有道理,那時李秋妹是南寧市國營襯衣廠的職工,每個月領取固定工資,這樣的工作讓人非常羨慕。可敢做敢想又不喜歡受約束的李秋妹,在改革開放的大潮席捲南寧時,決定辭職開店幹個體戶。

  “當時,個體戶還比較少,聽説開店還必須要挂靠一家公司,我就去找了一家勞務公司挂靠。”李秋妹説,1984年,她揣著手頭的積蓄,買了貨架之後,在自家40平米的房子開設了“華南日雜店”,踏上了創業之路。

  當時的大環境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國營企業是市場的主導,國營五金店賣大的五金配件,李秋妹就賣小的五金配件。隨著生意越做越大,1987年,她在新陽路國營商店對面開了一家“五金交電百貨綜合店”。1992年底,李秋妹的“五金交電批發部”開張了。李秋妹説,從個體戶到合夥經營,再到申報責任有限公司,改革開放這些年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非公經濟政策,助力他們這批個體戶向規模化企業發展。

  如今,李秋妹從小個體戶,發展為擁有7萬多平方米經營面積、年銷售額達10億元以上的南寧東博國際五金機電城,以及青蘋果傢具城、華爾街空谷等一系列産業的企業家。李秋妹這個下海經商的弄潮兒,見證了改革開放的輝煌歷史,也掀開了人生最為精彩的歷程。

  李秋妹説,今天擁有的這一切,都是改革開放前所不敢想像的。如今南寧市經濟發展非常迅猛,高鐵、地鐵等讓市民出行更為便利,城市發展日新月異,改革開放40年來,大家的幸福感越來越強。 (記者 文艷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