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詼諧風趣的“螞拐捉害蟲”

2018-10-26 10:42:38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劉徵宇

詼諧風趣的“螞拐捉害蟲”

  這是男“螞拐”發現了前方的“害蟲”,奮力撲殺。

  廣西日報記者 玉智威 文/圖

  10月25日上午,廣西第十四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各項比賽全面鋪開,珍珠球、蹴球、高腳競速、板鞋競速、“螞拐捉害蟲”等項目,分別在崇左市體育中心綜合訓練館、廣西城市職業學院田徑場、廣西民族師範學院體育場進行。其中,在廣西城市職業學院田徑場舉行的“螞拐捉害蟲”,因是首次出現在民運會賽場而頗為引人注目。

  25日上午,“螞拐捉害蟲”進行的是男子個人、女子個人20米折返賽。參賽者從起點出發,以螞拐跳、撲的方式行進到跑道另一端,“捉住害蟲”後返回,以時間長短來決定優勝者。

  “這一新增的比賽項目源自河池的螞拐節,代表了當地的一種文化。現在相關部門提倡大力挖掘傳承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因此,我們經過整理和制定相關規則後,把這一項目引入了本屆運動會。這個項目可以訓練青少年的爆發力和協調性。”在比賽現場,裁判長羅建達向記者介紹道。

  在比賽中,參賽選手“捉住害蟲”折返時,有的放入口袋,有的則用嘴叼,一些代表隊為此提出了異議。羅建達對此表示,這是新增的比賽項目,規則將會通過比賽的實踐來進一步調整。記者在採訪中也與一些參賽隊員聊到了比賽規則。廣西體專代表隊的一名隊員風趣地説道:螞拐一躍而起即咬住獵物,真的還沒見過螞拐是用“手”抓的。

  對於“螞拐捉害蟲”的起源,受訪的隊員表示有所了解,但知道的並不多。當然,記者也是經過“惡補”才知道其來龍去脈。

  壯族螞拐節主要流行于廣西西北部紅水河流域境內,因壯族把青蛙稱“螞拐”而得名,又稱為“蛙婆節”、“青蛙節”。這是壯族先民崇拜青蛙的遺俗。壯族人民群眾把青蛙視為天庭降下的天女,她會“呼喚風雨”,給壯鄉帶來豐收、吉祥、太平和昌盛。青蛙的藝術形象,普遍出現于廣西壯族的繪畫、雕塑、文身、繡織、舞蹈、民謠和神話傳説之中,著名的花山壁畫中的主體形象也是青蛙。畫中的許多場面描繪了遠古社會酋長、巫師裝扮成青蛙圖騰的祭祀活動。

  壯族螞拐節各地儀式不全一樣,節期一般從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結束,全過程有“找青蛙”、“孝青蛙”、“葬青蛙”三大程式,大體分找青蛙、遊寨、祭青蛙、葬青蛙、驗卜等五個部分。有的地區還出現戴著青蛙面具的男女青蛙神、青蛙將軍和其他神靈,分別跳著各種舞蹈。青蛙舞的舞姿多模擬青蛙而為,主要動作有雙腿深蹲、撐棍仰身、碎步橫行、抬踏顫點等,富於生活氣息,詼諧風趣。

  紅水河兩岸百餘裏的壯家村寨都盛行螞拐節活動,歷史上曾建成過二三百座螞拐亭。由於歷史原因,20世紀六七十年代,螞拐節活動很少舉行,一些螞拐亭在當時遭受破壞,現在遺留下來的已經很少了。

  改革開放以後,螞拐節活動在各地又陸續得到恢復。目前,年輕人對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態度日益淡漠,一些活動傳承人因年事已高而退出舞臺,有的已相繼謝世,導致某些技藝得不到傳承。有關部門正採取措施對螞拐節的相關民俗活動加以搶救和保護。而把“螞拐捉害蟲”列入民運會比賽項目,就是其中的有效措施之一。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