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貴港市覃塘區控輟保學探訪

2018-11-26 12:49:32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廣西日報記者 唐正芳 通訊員 覃 偉

  近日,30名從廣東、海南、上海等地回鄉的貴港市覃塘區籍少年,在父母、原學校教師的陪伴下,興高采烈地到貴港市民族職業技術學校註冊上學。

  這是該區控輟保學新舉措帶來的普民惠民。目前覃塘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54所、教學點44個。覃塘區委宣傳部部長殷崇勇介紹,今年秋季期開學以來,該區多次組織各鄉鎮工作人員、村幹部以及學校教師等人員,深入各鄉鎮村屯對適齡兒童少年上學就讀、輟學、失學、是否殘疾等情況進行排查摸底並開展勸返工作,確保適齡兒童都能上學。“我們創新控輟保學方式,自5月以來,先後有462名小學、初中失輟學生重返學堂,佔應返人數的88.3%。”

  A  登門勸教:297名綴學生重返校園

  覃塘區有60萬人口,是貴港市最大的壯族集聚區。在精準扶貧攻堅戰中,該區領導幹部把消除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現象作為扶貧攻堅戰的主攻方向。通過萬餘名幹部、教師4個月的拉網式逐戶排查,至今年秋季學期前,共排查出小學、初中輟學生497人。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輟學信息管理系統、控輟保學責任制度。

  一天傍晚,覃塘三中教師莫頂峰來到覃塘鎮擁興村滕必安家。滕必安是秋季學期入學新生,報名註冊後卻沒有來校上課。原來該生年幼時母親離家出走,加上父親貪杯難以自拔,欠了不少債務,父子倆只能寄居親戚家。小學畢業後,父親不讓他讀初中,求學心切的他從此不再與父親説話。

  了解情況後,莫項峰當晚便向3名大學同學求助。他們答應每人每月資助滕必安100元伙食費直至大學畢業。滕必安因此圓了讀書夢。

  通過家訪動員、電話聯繫、進工廠勸導等方式,至今年10月底,覃塘區合計有297名輟學生返回校園,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輟學生47人,返校率88.7%。

  覃塘區教育局局長曾偉傑介紹,為確保“一個都不能少”,該區教育系統由書記挂帥,成立勸學工作小組,推進書記包學校、支委包年級、班主任包班級、黨員教師包學生的“四包”幫扶,將勸返複學責任落實到黨支部、黨員教師;建立年度考核等有效機制,通過千名黨員教師“進家門,拉家常,談教育”等方式實行責任全覆蓋,形成了“一個都不能漏掉”的控輟保學新格局。該區教育系統2422名黨員分成若干個勸返工作小分隊進村入戶排查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情況,做到“一校一冊”“一生一案”。

  B  免費就讀:30名輟學生喜上技校

  覃塘區在調查中發現,在輟學生中,有些已到廣東等地打工三四年。何不引導他們回來讀技校?這樣既避免了過早地把他們推向社會,又滿足他們學習一技之長的願望。今年10月初,覃塘區開闢義務教育新路子,與貴港市民族職業技術學校簽訂合作協議,專門吸納這些年輕的外出務工一族。

  就讀計算機專業的東龍鎮籍學生韋冬梅説,她家裏有多個兄弟姐妹要上學,父母又年邁體衰,2014年小學畢業後,她就跟著村中姐妹到廣東東莞市一服裝廠打工,因文化低,幹的都是較重的活,工資也低。“感謝政府給了我再讀書的機會,我一定學好技術本領,多掙錢幫家裏脫貧。”

  東龍鎮閉村的黃杲,初一時因厭學被老師多次批評,後來乾脆不去學校。他父親無奈地表示,兒子綴學回家後,吃飽了就睡,睡足了就玩手機。到廣東打工時,因沒什麼文化,先後到5個玩具廠打零工,入不敷出。“感謝政府給了我兒子重新學習的機會。”

  覃塘區教育局成教辦主任閉豪俊説:“對於這批特殊的學生,先進行為時3個月的短期培訓,學費、伙食費均由財政支出。隨後他們按本人意願,選擇不同專業接受為期兩年或三年的學習。期間國家補助學費,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子女還有伙食費補助。”

  曾偉傑説,對於重返學校的學生,要讓他們“一個都不缺愛”。今年以來,該區組織黨員教師與學生結對子,定期開展“愛心週末”活動,到這些學生家裏做客,讓他們感到“家”的溫暖。同時,各校創建“一校一品一特色”,開展校園才藝“十個一”活動,培養每個學生一種才藝興趣,堅持立德樹人,因材施教。

  C 上門送教:135名重殘生在家上學

  有厭學情緒或父母不送上學的少年兒童,通過做思想工作能引導他們重返學校,但對於重度殘疾的,如何讓他們完成九年義務教育?覃塘區採取送教上門的方式。

  11月19日,覃塘區東龍鎮羅馬村的小潘,像往常一樣懷著期盼的心情,早早來到路口等候。10時許,見到老師熟悉身影后臉上笑開了花。

  語文老師黃細連來到小潘家客廳,擺開語文課本、練習本、小黑板等,溫習上節課的內容,學習新的課程。半個小時不知不覺過去了。音東課開始了,她教小潘唱起了歡快的兒歌。歌聲中,數學老師陸永華如期而至,只見他麻利地打開課本、教具,手把手教小潘簡單的算術。

  小潘的父親潘啟道説,他們一家4口有3人殘疾,今年12歲的小潘是二級智障,生活不能自理,連煮飯都不會,只能簡單表達自己的意思,上學沒幾天便綴學在家,整天央求父母要去學校。雖然一直想滿足兒子上學的心願,但現實不允許。他本以為這個遺憾會一直持續下去,沒想到政府為他聘請了家庭教師。

  目前,該區像小潘這樣有自己家庭教師的重度殘疾學生有135人,他們在286名家庭教師的無私幫教下,在家圓了上學夢,告別了失學或輟學日子。黃細連告訴記者,她擔任義務教師近半年來,不計報酬,主動放棄業餘、雙休日時間送課上門。“工作強度雖然較大,但自己的付出可讓孩子們懂得一些較為簡單的知識,幫助他們長大後能自立自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再苦再累也值得。”

  對適齡孩子“一個都不讓掉隊”,當然不能拉下殘疾孩子。覃塘區對適齡重度殘疾無法入學但具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的兒童少年,安排286名教師開展“送教上門”活動,定期上門輔導學習、贈送書籍,各校每週送教不少於1次,每次2-4學時,確保殘疾孩子同樣能享受到義務教育帶來的實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