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春楠 通訊員 劉 驍
2月9日,正月初五,劉曉宇背著行囊,又從南寧下鄉了。臨行前,他往包裏塞了一本《梁家河》:“迷茫猶豫時,我總能從這本書裏汲取力量,感受指引。”
這個“90後”小夥子,是隆林各族自治縣者浪鄉者徠行政村第一書記。駐村快一年,從首府鑽進山溝,他幹得勁頭十足。在他帶動下,全村2018年的貧困發生率從年初的26%降到年末的2.7%以下。
記者問劉曉宇,做好第一書記有啥訣竅?他賣了個關子:“進村走一趟,你就明白了!”
吃透村情摸清民意
10日清晨,劉曉宇騎著摩托車,搭著記者進了山。
從隆林縣城到者徠村,有幾十公里山路,者徠村10個自然屯,又分散在不同山頭。為方便走訪,劉曉宇買了輛二手摩托車。全村187戶貧困家庭,每戶家裏幾口人、種養什麼、缺什麼、困難在哪……他很快捋出了一本明白賬。
白霧茫茫,路窄道險,山道右側便是懸崖,記者有些心驚膽戰。“別擔心,我一開始確實摔了幾次,但跑多了,現在已經車技高超。”他哈哈一笑。
一個半小時後,終於進了村。此時正值飯點,村民們見劉曉宇經過,喊他吃飯的招呼聲此起彼伏。(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走村入戶難免碰上飯點,村民多拿雙筷子是尊重你,如果每次都拔腿就走,別人容易多想。”劉曉宇説,“吃飯也不是目的,飯桌上多和大家聊聊家長裏短,聽聽他們訴求,方便以後做工作。”
當然,有些飯堅決不能吃。“比如各種名額指標評選的前後時間,或者專門來請我,肯定不會去。”
“拿貨”上網為民謀利
走進村民韋德才家,廚房裏挂了幾十斤熏肉和香腸,香氣四溢,一派豐年稔歲景象。
每年春節前,者徠村家家戶戶都會做熏肉。“今年過年前,劉書記讓我多做點熏肉,説幫拿到網上賣。”韋德才説,他做了200斤熏肉,天天看到劉曉宇在網上推銷吆喝。很快,熏肉銷售一空。
韋德才一算賬,這批熏肉賣了9000多元,刨去本錢5000多元,掙的錢比自己打工一個月的收入都高。
“書記,你也幫我想想辦法掙錢嘛!”看到韋德才賺了錢,村裏的貧困戶賀超見著急了,一個電話打了過來。
劉曉宇告訴他,村裏今年要建一個縣級農村電子商務信息綜合服務站。“到時候,在網上買啥賣啥都方便。”他親熱地鼓勵賀超見,“你養好雞鴨和扶貧豬,種好經濟作物,銷售包在我身上!”
“在為群眾謀利益、護利益、創利益,黨員幹部要做在前面,幫在前面。”劉曉宇説,這幾天,電商服務站的土地已經平整完畢,更多特色農産品將從這裡走出大山,為村民帶來穩定的收入。
卡住規矩增強黨性
當天下午,劉曉宇帶著記者去找村民韋德票,想商量取消韋家的低保。
韋家共4口人,之前日子過得艱難,被納入低保救助。這幾年,韋德票努力上進,在縣城做起小生意,前段日子還買了輛小汽車。
“按照規定,開了店、買了車,就不能享受低保了。”一路上,劉曉宇都在琢磨怎麼開口。
“我也想主動退低保。”沒想到,一見面提起這事,韋德票非常配合,“我家現在已經不算困難,再吃低保不好意思。”
準備了半天的説辭沒派上用場,但劉曉宇挺高興。“做事要服眾,就必須一碗水端平。”他説,基層工作就要牢牢堅持黨性原則,守住村規民約,“該做的事不能耽誤,不該做、不能做的事,也絕對不妥協。”
去年底,劉曉宇發現者徠村“兩委”班子和駐村隊員之間,由於溝通不暢存在一些問題。在他帶領下,從今年起,村“兩委”每週三集中辦公。村民有意見建議,可以直接來提;沒人上門時,眾人就進行學習交流。
“現在,我們班子更團結,在村民中的威信也更高了。”者徠村黨支部書記盧榮保説,“關鍵少數”在“關鍵時刻”站出來,第一書記劉曉宇不含糊!
要來“紅利”發展經濟
一走近貧困戶韋尚榮家豬圈,5頭肥豬就哼哼唧唧地湊過來討食。“去年9月,我領回這批扶貧豬。”韋尚榮算著賬,“再過幾個月,每頭豬養到260斤就能出欄,最低回收價8元一斤,能賣上萬元。”
2018年,劉曉宇牽頭為全村23戶貧困戶爭取到粵桂扶貧黑豬115頭。一些沒領到“扶貧豬”的群眾説也想養,他就以個人擔保形式,又從養殖公司為11戶群眾賒回52頭黑豬。
“為了村子發展,要項目和補助就該不遺餘力、理直氣壯!”憑著這份底氣,他向水利部門爭取了200多萬“坡改梯”資金,讓全村300多畝貧地變沃土;
他向農業科技部門要來了5畝黃金百香果苗,讓村民試种經濟作物新品種;
他還和隆林商務局簽了合同,鼓勵村民種植辣椒新品種,以保底價收購。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劉曉宇的工作筆記首頁,工整地抄寫著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初心”。
心在哪安放,人就會在哪綻放。惠農政策、村情民意、生産技術、培訓方案……翻開這本工作筆記,密密麻麻記著劉曉宇大半年來的成績單,也記錄著沉甸甸的第一書記責任。
“這個劉書記,真是尼的呀!”記者傍晚臨別時,遇到村裏80多歲的壯族老奶奶王亞道。提起劉曉宇,老人佈滿皺紋的臉笑成一朵花。
■記者手記
初心,來自人民,又回饋人民;夢想,在這裡發芽,又從這裡出發。
自2012年以來,全區有1.6萬名第一書記、3.5萬名駐村工作隊員奮戰在脫貧攻堅、鄉村治理第一線,劉曉宇只是這千萬名黨員幹部中的普通一員。
農民的事兒不好辦,農村的事兒不好理。第一書記們堅守“立根源在群眾中”的為民情懷,發揚“一切從實際出發”的作風,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用“辛苦指數”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指數”。
駐村這麼久,劉曉宇説自己做的都是小事。在當天的走村入戶中,記者也發現了一件小事:村裏的狗看到他,都會搖頭擺尾,撒嬌賣萌。“鄉親笑,狗不叫”,這應該也是對駐村幹部的一種肯定吧!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管黨興黨,重在基礎。廣大駐村幹部只有腳踏實地,講實話,用實勁,幹實事,從“小山村”中學到“大學問”,從“小事情”裏感悟“大精神”,才能真正讓管黨治黨“壯”起來,政治生態“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