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色隆林:相倚為強奔富路
廣西日報  2019-04-25 09:12:03

  本報記者 淩 聰  通訊員 林 斌 韋珺儒

  1953年,隆林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開啟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的新征程,全縣各族兒女開拓進取、砥礪奮進,用勤勞和智慧在這片熱土上,實現了一次又一次跨越。

  2018年,隆林各族自治縣財政收入比1953年增長2.9萬倍,農民人均收入比1996年增長7.2倍,城鄉居民收入比2004年增長3.4倍……一組組數據,見證了該縣苗、彝、仡佬、壯、漢5個民族同胞奮鬥的足印。

  “幫扶暖風”從東部吹來,這座小山城的發展號角再次吹響,新的發展藍圖正徐徐展開。

  情深深 東西協作結碩果

  上世紀九十年代,天生橋水電站開工建設,開啟了我國“西電東送”的序幕。水流奔騰中,從隆林生産的“西電”源源不斷往東部地區輸送。

  協作互補、東西共贏。2016年11月,相隔千里的深圳羅湖區與隆林啟動扶貧協作,兩地從此緊密相連。雙方按照“合作為先、産業為重、人才為要”的思路,在項目落地、産業發展、人才培養、教育衛生、勞務協作等方面形成資源互動共享,走出一條扶貧協作新路子。

  時下,黑豬已成為貧困戶的“新寵”。“我剛把5頭黑豬賣出去,收入8500元,下一步打算擴大養殖規模。”克長鄉大慶村貧困戶馬朝仁説,公司按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這讓他對脫貧摘帽充滿信心。

  在隆林,像馬朝仁一樣受益於扶貧協作項目的貧困戶,遍佈全縣16個鄉鎮。該縣利用幫扶資金與龍頭企業開展合作,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由公司免費發放豬仔給貧困戶進行養殖。在跟蹤服務中,公司還負責技術保障和保價回收,減少貧困戶養殖風險。

  借力東西部扶貧協作,該縣建立客商信息庫、優化營商環境、搭建對接交流平臺,重點引進農産品深加工、旅遊、商貿物流等産業,增強發展後勁。(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自開展扶貧協作以來,兩地先後對接1728次,攜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來自東部的資金、技術、人才、理念源源不斷地輸入隆林。

  “利用扶貧協作資源,我們加大精準幫扶力度,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隆林各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張啟勝介紹,三年來,全縣累計減貧52279人,脫貧62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23.57%下降至2018年的8.56%。

  意濃濃 多方聯動齊攻堅

  隆林是集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遠山區、連片特困地區和水庫移民區于一體的極度貧困縣。“我們有山有地,為什麼過得那麼苦?”1981年,退伍回鄉的陶德武擔任德峨鎮三衝村村幹部後,認為應該“窮則思變”。

  站在家鄉海拔1680米的大山間,陶德武發現,這裡地勢高峻、山嶺連綿,常年雲霧繚繞,是個種茶的好地方。他自掏腰包外出學習技術,帶領村民一起種茶。茶産業讓村民過上了好日子,陶德武因表現優異,被組織選拔為鄉鎮幹部。

  30多年過去了,三衝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茶葉村,陶德武退休後創辦的公司,擁有4000畝高山生態茶園,帶動400多戶農戶種植茶葉。其中,100多戶貧困戶在茶廠、茶園就業,佔全村貧困戶的42%。

  靠山吃山,讓一部分貧困戶口袋鼓了起來。但是,一些村民自産的土特産缺乏行業標準、品質良莠不齊,難以走出大山。

  面對“土貨出山”的困境,該縣依託政府和社會兩方面力量,一方面由相關部門推廣標準化生産技術,建立健全農産品品質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提升農産品品質;一方面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行銷大戶到基地建立收購點,創建“農商聯動”生産基地,發展訂單農業,實現産銷對接。

  近年來,該縣建立政府、市場、社會聯動機制,形成齊抓共管、協同作戰、合力攻堅的扶貧格局,全縣7656名幫扶幹部進村入戶調研摸底,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因戶施策開展精準幫扶。通過政府引導,該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48家經營主體以及73個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與産業基地建立合作關係,全縣特色産業覆蓋九成貧困戶,惠及1.94萬戶貧困戶。

  樂融融 民族團結一路歌

  “桑蠶種得好 媳婦容易找”的宣傳標語,在新州鎮水洞村的桑園格外顯眼。這個1628人的小村莊,居住著苗、壯兩個少數民族。曾經,全村貧困發生率高達41.8%,村民過著水、電、路“三不通”的日子。

  在桑園勞作的壯族村民黃代勝,指著自家的4畝桑園説:“感謝苗族兄弟,他們耐心教我種桑養蠶技術,讓我去年收入1萬多元。”黃代勝口中的苗族兄弟,是水洞村的村主任陳啟軍,他同時也是整個村的桑蠶“技術指導”。

  這些年,陳啟軍把精力都放在指導群眾種桑養蠶上,自家的桑園面積依然只有6畝,沒法擴大規模。水洞村苗族、壯族同胞互幫互助、抱團致富,去年全村桑蠶産值超過200萬元,今年的貧困發生率有望降至2.9%。

  作為全國僅有的兩個各族自治縣之一,隆林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月”、歌圩節慶、文化下鄉等活動為載體,廣泛深入開展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宣傳教育,增強全縣各族同胞“平等、團結、互助”的意識。

  苗族“跳坡節”、彝族“火把節”、仡佬族“嘗新節”、壯族“三月三”歌會、漢族“花燈戲”……各族多彩的傳統節慶活動,已經成為全縣群眾的大聯歡。依託民族文化和旅遊資源,該縣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村寨、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促進旅遊業快速發展。去年,全縣共接待遊客132萬人次,同比增長36%;旅遊總收入14.71億元,同比增長35%。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