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基層幹部在宣講扶貧政策、整合扶貧資源、分配扶貧資金、推動扶貧項目落地等方面具有關鍵作用。廣大基層幹部與貧困群眾接觸最頻繁,聯繫最緊密,是落實黨和國家扶貧政策最關鍵的最後一公里,是消滅貧困的“排頭兵”。
有的基層幹部還“身先士卒”,當起“領頭雁”,親自發展扶貧産業並獲得成功,讓群眾看在眼裏、信在心裏,從而手把手引導貧困戶自力更生,有效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把貧困戶當親人 “排頭兵”助力大翻身
一年前,廣西南寧市江南區江西鎮那廊村圩上坡的莫建清,一家四口還擠在簡易搭建的不足十平方米的危房裏,家徒四壁,而墻壁還四處漏風,真正的一貧如洗、一無所有。
莫建清家以前的住房
“當我第一次來到老莫家,我流眼淚了。”軍人出身的朱成剛談起莫建清以前的狀況,心裏依然不平靜。“我想任何一個稍微有點愛心的人,看到那樣的生存環境,不説像我一樣流淚,至少也會心發酸。”
2018年6月,朱成剛作為對口扶貧幹部,對莫建清一家進行幫扶。“我當時下定決心,一定要幫這戶家庭打個翻身仗!”
63歲的莫建清曾經因中風左半身癱瘓,經過兜底保障支持的治療有所好轉,但仍無甚勞動能力。他的妻子雖然只有30多歲,但是患有輕度智障,勞動能力低弱;兩個孩子一個四歲,另一個還在上初中。
情況萬般棘手,但朱成剛章法不亂。“像老莫家這樣的特困家庭,必須把解決當前的現實困難和和長遠問題結合起來,制定非常具體、詳細的脫貧計劃。”朱成剛説,“當前的現實問題,首先要進行危舊房改造,解決其基本生活問題、改善居家環境,然後再想辦法使其實現基本的自力更生。”
計劃妥當,朱成剛從易到難、分步實施幫扶。跟蹤落實養老金、申請危房改造資金、修建新房……對莫建清一家的幫扶工作穩紮穩打地開展。
解決老問題,新問題也隨之出現。“危房改造只負責建好房子,通水通電,但不包括添置傢具家電等生活用品。”朱成剛早就把老莫一家當成親人,所以各方面的問題都想得週到。
在開始實施幫扶時,朱成剛就通過微信朋友圈等渠道把莫建清家的狀況發佈出來,引發包括戰友在內的朋友踴躍捐錢捐物。在危房改造過程中,朱成剛也不斷地將進展分享到朋友圈。“其實很多朋友都有回饋社會的想法,只是沒找到覺得合適的方式,我這樣做是提供一個渠道,也讓大家看到狀況在切切實實地發生變化,堅定朋友們一起幫扶的信心。”
莫建清家新房內景
朱成剛通過朋友“圈”來愛心捐助,莫建清新家的傢具家電乃至生活必需品都有了著落,床、被子、衣服、衣櫃、桌椅、電視機、電飯鍋……
“現在什麼都有了,連裝衣服的櫃子都幫我買好了,我做夢也想不到幸福會來得那麼快。”莫建清太高興了,也非常感激。“特別是住進了新房子,不然哪一天舊房子塌下來,我們連性命都難保。黨組織、政府和幹部、愛心人士實實在在幫了我家!”
這只是朱成剛幫扶計劃的開始。為了讓勞動力低弱的老莫家有收入來源,朱成剛費了不少週折,終於打聽到一個“閒差事”——江西鎮人和生態農業示範基地的幫工。“因為老莫和妻子都沒有多大的勞動能力,所以他們在基地的工作只是簡單的看護幫工,兩個人一個月收入大概一千元。”
在朱成剛看來,安排老莫和妻子就業,既有開闢家庭收入來源的作用,更有激發內生動力的意義。“讓他們知道,付出適當的勞動,才能獲得一定的報酬,這樣有助於杜絕‘等靠要’思想。”朱成剛意味深長地説。
朱成剛深知,老莫家的希望在兩個孩子身上。“幫扶老莫家最根本的還是鼓勵、扶持他的兩個孩子好好讀書。等孩子都中專或大專畢業並順利就業,老莫家才算真正翻身了。這是長遠之計、治本之策,也是我最關心的問題。”
如今,朱成剛把老莫家兩個孩子的學業問題放在第一位。最近,他正忙著為老莫家即將初中畢業的大女兒聯繫一家中專。“雖然她的學習成績很不好,但也不能初中畢業就算了,讀個中專學點技術,以後就業會更有保障一些。”朱成剛説。“路漫漫其修遠兮”,老莫家離真正脫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朱成剛將繼續“上下而求索”。
“把脫貧攻堅當事業幹,把貧困戶當親人。他的幫扶做法,為深入推進脫貧攻堅起到十分重要的示範作用,其他駐村隊員、幫扶責任人紛紛效倣。”南寧市江南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郭超前説。
“鴿”書記勇立潮頭 熱心擔道助脫貧
“咕咕……咕咕……”走在江南區江西鎮同寧村的各個村屯裏,不時聽到鴿子的叫喚聲此起彼伏。
説不清到底是誰家最先養鴿子的,但是通過養鴿子給村裏帶來脫貧致富希望的,村裏人都首推“鴿書記”——同寧村團支部書記許國增。
2012年之前,許國增還不是村民口裏的“鴿書記”,只是千千萬萬的打工仔之一。“高中畢業就去深圳打工,工資不高,每年還回不了幾次家,每次來回也趕上節假日,往返車費都花費很多。”回首過去,許國增感慨良多。
2012年,許國增返鄉建設養鴿廠開始創業,但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許國增開始只憑一股幹勁往前衝,對養殖技術、風險防範措施掌握不到位,沒能抵抗2014年的禽流感。“1800對種鴿死了差不多一半,養鴿場幾乎要倒閉,感覺天都要塌了!”
在政府有關政策的扶持下,許國增免費得到了疫苗和技術指導,通過積極探索,攻克難關,他的養鴿場從原先的人工餵養模式逐漸轉變為孵化半自動化、喂料全自動化養殖模式。“我現在已經有了比較過硬的養鴿獨家食料配方和養殖技術。”許國增説。
“沒幾年他家就起了房、買了車,村裏好多人都心動了。”同寧村貧困戶許國鋒説。一時間,許國增成了村裏小有名氣的致富能手,他養鴿致富的過程,村民都看在眼裏,也心生嚮往。
“一個人富不叫富,全村人富了才是富。”看著村裏眾多的貧困戶,已當上村裏團支書的許國增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責任,點燃了創業帶富的激情。
許國增迅速行動起來。首先,他積極組織發動全村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自己的養鴿場清理鴿糞、打掃衛生,增加貧困戶的收入。
許國增不僅想方設法給貧困戶增加收入,還積極傳授養鴿技術。“在他那裏打工,一年下來也有近2萬元的收入,而且可以‘實戰’學習養殖技術,有不明白的可以馬上問,他總是手把手地教我。”才一年多,在許國增養鴿場工作的許國鋒就掌握了養鴿子的技術。
此外,依託團支部,許國增從廣東邀請養鴿專業人員到同寧村講課,帶養殖戶去外地的養殖場交流學習,並定期組織養殖戶分享技術。
自己養鴿,需要建設養鴿場。“修建養鴿場和購買必要設備的成本,需要10萬至15萬元。”村裏有養鴿意願的貧困戶為此犯了愁。
“鴿書記”許國增積極向上級反映,爭取扶持政策,並組織村團支部幹部以“一對一”的形式,幫助大夥成功申請小額扶貧貸款或貼息貸款,解決村民自建養鴿場的資金問題。
許國鋒養鴿場裏的鴿子下蛋了
在“鴿書記”的幫助下,許國鋒申請了小額扶貧貸款,並與其大哥許國良合夥,建成了自己的養鴿場。“肉鴿養殖見效快,一對肉鴿一次下蛋2枚,孵化後25天乳鴿就可以出欄。只要管理得好,脫貧肯定沒問題。”許國增積極地鼓勵許國鋒。
“村裏的養鴿戶每月每1000對鴿子可以增加萬元以上的收入。”許國增自豪地説。如今,許國鋒每天都在自己的養鴿場裏不亦樂乎地忙前忙後,“脫貧應該不成問題了”。
在“鴿書記”的引領下,同寧村裏的肉鴿養殖戶已經有30多戶,很多貧困戶都覺得自己脫貧有了希望。
“鴿書記”擔道義的精神,感染了同寧村婦女主任、養鴿大戶之一覃海娟。
覃海娟餵養肉鴿
覃海娟夫婦通過自身努力發展肉鴿養殖,在同寧村,尤其是在婦女心目中,也頗有影響力。目前,覃海娟已帶動包括3戶貧困戶在內的30戶村民養殖肉鴿,其中,帶動的婦女有60人。他們共養殖肉鴿8萬餘羽,月出欄2萬餘羽,每戶年純收入都有8萬元。2016年,覃海娟帶動的3戶貧困戶全部脫貧。覃海娟還帶動婦女種植芒果、堅果、珍珠李、百香果等。
在“領頭雁”的帶領下,同寧村正穩步走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