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度進村”的城裏姑娘 ——記南寧馬山縣加方鄉龍開村駐村書記毛鑫
南寧日報  2019-05-28 11:50:30

  “二度進村”的城裏姑娘 ——記馬山縣加方鄉龍開村黨組織第一書記毛鑫

  南寧日報記者 胡光磊

  一身乾淨利落的穿著、一頭清爽的短髮、一口濃濃的“南普”口音……如果不是因為身上那件標誌性的靛藍色馬甲,你很難意識到眼前這位“城裏姑娘”是一名深度貧困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城裏姑娘”叫毛鑫,馬山縣加方鄉的深度貧困村龍開村已是她擔任第一書記的第二個貧困村。一年多以前,就在身邊的親朋好友都以為她要結束貧困村的挂職生涯,準備返回城裏之時,她毅然選擇繼續在脫貧攻堅一線奮鬥——到龍開村擔任第一書記。大家紛紛質疑:你一個城裏的姑娘,怎麼老在村裏工作?深度貧困村山高路遠,年幼的孩子怎麼辦?

  面對親朋好友的不理解和疑慮,帶著對家人深深的愧疚,這一年多來,毛鑫憑著一股不懈怠的勁頭和滿腔的熱情,撲下身子,在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路上揮灑汗水、貢獻智慧,走出了一條屬於龍開村自己的養殖致富路。2017年,龍開村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179戶595人,在毛鑫的帶領下,2018年,該村貧困戶僅剩50戶175人。

  1

  情定大石山區

  雖然毛鑫已在興寧區三塘鎮那筆村有過擔任第一書記的經驗,但從一般貧困村到深度貧困村,對於她來説,落差還是相當大的。“第一次來龍開村時,從南寧出發花了3個小時的車程。期間,汽車有一半時間都在‘之’字形的山路上爬行。”懸崖邊上的公路,一直深深印刻在毛鑫的腦海中。

  龍開村位於馬山縣加方鄉東北部,與來賓市忻城縣接壤,全村區域面積為12453畝,耕地面積僅為1384畝,人均耕地面積0.8畝,山多地少,是典型的大石山區。正是這石頭山,制約了龍開村的産業發展,也阻斷了村民的脫貧致富路。

  剛到村的第一天,毛鑫就被村民艱苦的生産生活狀態所震撼。“看著村民沿著陡峭的石頭山坡開墾出一小塊玉米地,我感到很好奇,他們要怎麼澆水施肥呢?”面對毛鑫的疑問,村幹部一臉無奈地告訴她:就是看天吃飯!要是乾旱或連續暴雨,很可能顆粒無收。

  “這樣的産業狀況怎麼可能增收?更別説脫貧了。必須找到病症節點,找到合適的産業,徹底改變龍開村的面貌。”毛鑫不服輸的個性被激發了。

  如何尋找一條符合龍開村實際的脫貧路子,讓大家看到致富的希望?“山多地少又缺水,種植業是難以大規模發展,只能發展養殖。”毛鑫經過一個多月的摸排梳理,提出了發展養殖業、進行肉品深加工的扶貧道路,並和村幹部們反復論證,確定了“3+1”的村級特色産業:“3”即肉牛、黑山羊、種桑養蠶,“1”即裏當雞。找到了解決的方案,也邁出了“改造”龍開村的第一步。

  

  選準致富路子

  5月16日,記者來到龍開村時,正趕上農戶們到村裏的小蠶共育基地購買小蠶。

  村民繁安梅成為第一個從技術人員手中接過蠶苗的貧困戶,當天她購買了2500隻小蠶。“以前大家都要去到距離加方鄉很遠的鄉鎮購買小蠶,不僅麻煩,還會有蠶苗死亡的風險。”站在小蠶共育基地門前,繁安梅格外開心,從此以後,她再也不用大老遠跑到別的鄉鎮去購買小蠶苗了。

  當天,基地內培育的約40萬隻三齡小蠶成功出售給了龍開村的35戶農戶,其中貧困戶達到17戶。基地投入使用後,將有效降低龍開村農戶養蠶的風險和成本,為貧困家庭實現增收帶來新的途徑。

  小蠶共育基地是毛鑫來到龍開村後促成的又一個大項目。自從確定了“3+1”村級特色産業,毛鑫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如何提升産業的實效,拓展更多的增收路子。“既然邁出了第一步,就要堅定地往前走。”毛鑫這樣鼓勵村幹和貧困戶們,“只有探索出切合龍開村實際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才能給村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為此,毛鑫動員村裏的經濟能人,同時引進技術專家,成立加方鄉驫驫種養專業合作社,把肉牛、黑山羊和種桑養蠶産業納入合作社的經營範疇,希望通過産業化的模式,提高産業收入,降低農民風險。就這樣,在毛鑫的帶領下,“3+1”村級特色産業在龍開村漸漸發展起來,也帶動了貧困戶增收脫貧。

  在合作社的養牛基地,貧困戶藍天宇除了在基地做工,還自學了養殖技術,“我們買牛回家養,合作社提供技術,出欄後合作社統一收購,解決了後顧之憂。”藍天宇説,從基地購買的小牛今年就可以出欄,預計每頭牛能收入3500元。

  2017年,龍開村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零的突破,達到2.4萬元;2018年10月,全村獲得6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目前,龍開村特色産業已覆蓋帶動貧困戶93戶286人,預計2019年底實現貧困戶全覆蓋。自此,該村逐漸走上規模化、多樣化、合作化發展的道路。

  

  堅定群眾信心

  在村裏,毛鑫引領群眾發展産業;在村外,她也是能説會道的“談判專家”。

  在毛鑫的牽線搭橋下,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有十幾家企業來到龍開村開展幫扶,累計幫扶資金達150多萬元。企業的幫扶,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村裏産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提振了村民們的脫貧信心。2018年,龍開村完成了全村道路硬化建設,解決了村屯群眾出行問題,全村電網覆蓋率達到100%。同時,還新修了圖書室、村委戲臺、健身場所等各類基礎設施。

  “除捐款捐物外,企業更希望帶動貧困戶發展種養,當貧困戶在種養方面遇到資金困難的時候,推他們一把,堅定他們的信心。”毛鑫説,下一步,她計劃整合企業幫扶資源以及龍開村的優勢發展電商産業,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駐村不到兩年,毛鑫儼然成為龍開村村民最信任的人。實幹、熱情、方法多,做工踏實……這是大家形容毛鑫所用到最多的詞語。

  “毛書記剛駐村不久就挺著大肚子入戶調研,在産業一線衝鋒陷陣,著實把我們給嚇到了。”談起毛鑫的敬業,龍開村支書韋月光無比感慨,“她的努力與負責,讓許多‘等靠要’思想嚴重的貧困戶都被感動了。”

  在鄉村待久了,身上都是泥土氣息,可就是這股泥土氣息讓毛鑫感到踏實和親切。幾易寒暑,風雨兼程,從光鮮的“城裏姑娘”到走村串戶的“農村大姐”,毛鑫始終相信“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的道理,並用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品質和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意志,使曾經的深度貧困村龍開村煥然一新。“我堅信,為貧困村種下‘梧桐樹’,就能吸引更多的‘金鳳凰’到貧困村,帶動大家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毛鑫説。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