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城港市港口區:“扶貧+旅遊” 將“沉睡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9-06-26 15:00:05

防城港市港口區:“扶貧+旅遊” 將“沉睡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

防城港市港口區特色濱海風光,成為自駕遊的好去處  攝影 劉華

防城港市港口區:“扶貧+旅遊” 將“沉睡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

山新村通過“扶貧+旅遊”模式發展起來的“濱海田園”民宿旅遊項目“三口浪”民宿建成落地 供圖 港口區委宣傳部

防城港市港口區:“扶貧+旅遊” 將“沉睡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

遊客到山新沙灘趕海,體驗撈魚、耙螺的樂趣 攝影 蔣競嬈

防城港市港口區:“扶貧+旅遊” 將“沉睡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

在原生態的山心海灘上,遊客可以盡情享受趕海遊玩的樂趣 供圖 港口區委宣傳部

  國際在線廣西頻道消息:一棟棟民宿青磚碧瓦,古色古香,錯落有致地掩映于綠樹之中,在不遠處還有一片原生態的優質沙灘,遊客盡情體驗“耙螺”“圍網捕魚”趕海的樂趣,這是防城港市港口區山新村“濱海田園”民宿旅遊項目的一個剪影。

  近年來,山新村通過“扶貧+旅遊”模式發展起“濱海田園”民宿旅遊項目,吸引不少遊客自駕前往。自2019年2月開門營業後,每逢週末節假日,遊客接踵而至、絡繹不絕。

  山新村是防城港市港口區企沙鎮“十三五”規劃的貧困村,村子臨海而建,毗鄰企沙漁港。駐村“第一書記”管國士説:“村中古樹參天,濱海田園風情濃郁,但此前,這裡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據悉,以前的山新村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村內荒地、空房眾多。

  改變,緣于村裏旅遊扶貧項目的實施。2017年,在防城港市港口區政府及幫扶單位的積極引薦下,山新村引進當地一家旅遊開發公司——防城港鑫潤旅遊有限公司,將村裏的民房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統一進行外立面改造。同時,利用村民的閒置房屋打造鄉村民宿旅遊項目。

  目前,防城港鑫潤旅遊有限公司已和34戶村民簽訂合作協議,由公司出資對這些村民閒置房屋進行改造、修繕並用作旅館經營。同時,山新村申請了專項建設資金50萬元入股民宿經營,通過入股分紅山新村每年可獲得集體收入5萬元,3年後,將按企業收益的15%增收分紅。

  “現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的收入和村集體經濟有所增加。”管國士説,“生意一直不錯,今年五一假期期間更是出現‘一房難求’的火熱場面,村裏一共32間客房全部被提前預訂一空。”山新村已經對16棟民房改造完畢,並於今年春節前開始營業。

  僅靠房屋租賃這一項,山新村去年就有6.6萬元的收入。而這些被改造成旅遊民宿的房屋,基本上是村民們閒置甚至廢棄的老祖屋。

  村民蘇以玲一家早年到防城港市區做生意,此後一直在市區居住,村裏8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長期不住。由於年久失修,這棟磚瓦結構的房子顯得破舊不堪。租給公司後,這棟兩層樓的房子便換了新貌——被打造成一套別墅式的客棧,房子碧瓦朱檐,氣派不凡。

  “按照合作協議,我們這房子交給旅遊公司經營,7年後我們就可以參與分紅。”看著自家舊房的新貌,蘇以玲滿臉憧憬。

  跟蘇以玲一樣,村裏的貧困戶吳林家的房子也被翻新成了旅遊民宿。不同的是,他從簽約開始,每年可獲得1500元的房租收入,嘗到了旅遊民宿的“早期收穫”。

  “我們跟村民的合作方式靈活多樣,有的以房子入股,享受公司的分紅,有的則直接領取租金。”鑫潤旅遊公司負責人曾柳敏説。鑫潤旅遊公司除了進行民宿改造,還利用村裏優美的生態環境,流轉村民土地300畝,用於開發農業綜合項目,項目集種養、加工、觀光、農業示範為一體,打造具有濱海風情的田園風光。目前,正在推進和平湖、生態停車場等建設。隨著這些旅遊項目的推進,山新村很多村民實現了就地務工。曾經幹過建築活的吳林,就靠在村裏務工,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

  “努力把‘沉睡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轉化為産業發展優勢,實現強村富民,這是我們發展民宿旅遊的初衷和目的。”管國士説,山新村特色民宿旅遊的打造,既保障了村民的收益,又保障了村集體和民宿經營者的利益,有效實現了村民、村集體、企業三方共贏的局面。(文 張冠年 李林霞 編輯 唐穎倩)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