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梧州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觀察
廣西日報  2019-07-01 09:21:17

  本報記者 潘 登  通訊員 楊 濤 楊遠航

  每個季度,梧州市鴻圖精密壓鑄有限公司董事長馮就圖都會乘坐高鐵,往返廣東和梧州數次。

  自南廣高鐵開通以來,梧州迅速融入珠三角“一小時經濟圈”。作為梧州再生資源加工園區內港資企業,鴻圖公司去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7.9%。鴻圖公司在梧州的發展歷程,折射出梧州與珠三角城市互聯互通能力的增強,體現了梧州市利用自身優勢,搶抓珠西經濟帶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的有利時機。

  如今,在梧州引進的外來投資項目中,有60%以上來自粵港澳地區;每天往來粵港澳大灣區方向的高鐵多達70對,繁忙時,通過水上穿梭巴士一天可發貨到廣州10多船……一系列數據和成績,生動反映了梧州海納百川的胸襟、力爭上游的幹勁。

  率先起步,搶做“東融”先行者

  走進全國唯一的橫跨東西部省際流域合作試驗區——梧州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一條條道路縱橫連通,一幢幢廠房拔地而起,一桿桿智慧路燈十分耀眼。

  “這些路燈都是我們公司自主生産,可通過光能和風能的互補實現綠色照明效果。”梧州豐冠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小飛介紹,該公司去年底實現投産,今年一季度已達到自治區工業企業上規標準,1-5月産值3900萬元,力爭今年完成産值2億元。

  這是梧州市積極融入大灣區引進企業的成功案例。作為兩廣“聯姻”的結晶,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已成為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平臺。

  目前已有383家企業入駐試驗區,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8家,來自珠三角地區的優質企業近百家,不乏比亞迪、中興等企業。

  梧州三江匯流,是西部地區最靠近珠三角地區的城市,近年來構建的公、鐵、水、空現代立體交通新格局,加快了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城市之間的互通融合,使之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先天優勢。

  去年6月,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對梧州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定位,一定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東融”,全面對接大灣區、深度融入珠三角、提升珠西經濟帶、建好廣西“東大門”。這為梧州的發展指明瞭更具體的方向。

  按照自治區部署的“東融”戰略,去年7月開始,該市先後出臺《中共梧州市委員會關於毫不動搖實施“東融”戰略的決定》、《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建好廣西東大門(梧州)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等方案,提出要搶佔先機,積極承接産業轉移升級,大力吸引人才、資本、技術和産業,使梧州成為珠三角乃至粵港澳地區現代製造業配套基地、綠色有機食品供應基地和休閒旅遊度假基地,努力把梧州打造成為廣西“東融”的樞紐門戶城市。

  産業為基,打造“東融”橋頭堡

  作為廣西的東大門,梧州既是西部地區接受東部地區經濟輻射的前沿陣地,也是珠三角地區資金、技術、産業向西部轉移、打開大西南及東盟市場的重要通道節點。

  近年來,梧州搶抓機遇,致力打造國家級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和國家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與粵港澳地區形成更緊密的産業分工協作關係。

  2011年以來,梧州市先後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州、佛山、肇慶等城市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搭建市長聯席會議平臺,共商粵桂合作項目和事項,並連續成功舉辦了11屆西江經濟發展論壇。截至2018年,共商定“廣佛肇梧一體化”建設重點合作項目和事項220項,總投資2000多億元。

  得益於面向大灣區全面開放的區域協作,梧州目前已經聚焦“三大三新”和金融産業7個重點領域,構築了數字經濟、新能源、大健康、金融、新製造和輕工産品、新材料、大物流、醫藥食品、林産林化、陶瓷鈦白、寶石等十二大産業體系。

  産業為基,梧州形成企業集聚的“強磁場”。去年該市新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57個,10億元以上項目11個,500強企業投資項目8個,恒大集團、美的集團、蒙娜麗莎集團等龍頭企業陸續入駐。

  “六融”並進,當好“東融”排頭兵

  解放思想,強化東融。在梧州,“東融”的實踐正不斷推進。

  今年4月和5月,梧州市委書記全桂壽、市長李傑雲兩次帶隊赴廣東省佛山、湛江、中山、廣州等十市學習考察,對標先進經驗和做法,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發展。為打造“親商、富商、安商、樂商”的濃厚氛圍,梧州深化“放管服”改革,2018年,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群眾滿意率99.9%;辦理提速率97.4%居全區14個設區市之首。

  招才引智,深化東融。通過變“單一引才”為“全面引智”,吸引了大批人才來梧州幹事創業,近一年來,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引進人才超過300人;建成各類人才培育及合作開發平臺13個,與10余個智力機構達成戰略合作關係,落地各類人才項目20余個;在廣東建立幹部培訓、幹部挂職、幹部選調等“基地”。今年全市外出培訓的班次計劃60%放在廣東舉辦,計劃開辦79個主體、重點培訓班次共3600多人次。

  招商引資,全面東融。去年以來,梧州市把招商引資作為一把手工程強力推進,由市主要領導挂帥,每月至少帶隊外出招商一次,全市13個招商主體均開展駐點招商和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産業轉移工作。眼下,走進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梧州循環經濟産業園區、藤縣中和陶瓷産業園區等,“東融”産業承接載體建設正不斷加速,已經成為吸引“鳳凰”落戶的“金窩窩”。

  不久前,《廣西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實施方案(2019-2021年)》正式出臺,梧州又迎來了千載難逢的騰飛機遇。

  下一步,梧州將認真學習借鑒珠三角城市的先進經驗和做法,重點在“六融”方面發力:一是“理念融”,加快實現先進思想觀念對接、先進管理模式對接、高效工作機制對接;二是“交通融”,以粵桂交通互聯互通為重點,全面構建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網絡;三是“産業融”,加快各類平臺和承接載體建設,主動參與大灣區産業分工協作;四是“生態融”,加強與大灣區西江流域城市的生態合作;五是“人才融”,在重點城市設立跨省人才引進工作站,培養和發掘、引進優質人才;六是“治理融”,全面強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務實合作,在産業、環境、資源、社會事務等多方面建立合作。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