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記淩雲縣加尤鎮隴槐村養蠶專家張萬傳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9-07-08 15:28:21

  國際在線廣西頻道消息(林潔琪 通訊員 祝有慧 楊宗潤):“辛苦勞作18年,日子仍過得緊巴巴,自從學習了養蠶後,年收入逐漸增加,生活過得有滋有味。”7月5日,廣西百色市淩雲縣加尤鎮隴槐村興隆坳屯村民張萬傳説道。張萬傳曾是貧困戶,經苦心鑽研,成功“逆襲”為遠近聞名的養蠶專家。

  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記淩雲縣加尤鎮隴槐村養蠶專家張萬傳

  張萬傳在摘桑葉 供圖 淩雲縣委宣傳部

 

  面對貧困,他知恥後勇

  張萬傳早年間走出山門,到百色市當搬運工。家中父母逐漸變老,小孩又還小,張萬傳不僅沒有足夠的錢建房子,而且打工所得只能養家糊口,沒有積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我做了18年的搬運工,很辛苦也沒有賺到錢!”張萬傳説。

  生活的重擔壓在張萬傳身上。無奈之下,張萬傳到隔壁磨賢村學習了種桑養蠶。由於規模小,技術不到位,張萬傳在精準識別中被評為貧困戶。

  被認定為貧困戶後,張萬傳認為自己好腳好手、身強力壯,卻還是沒有辦法脫貧,對此一直不服氣。“當上貧困戶,我很慚愧!”張萬傳下定決心,要靠自己的雙手摘掉貧困帽子。

  在隴槐村第一書記、村兩委和幫扶幹部的幫扶下,不服輸的張萬傳擴大規模種植桑樹,苦心鑽研養蠶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張萬傳2016年喜獲豐收,種桑養蠶收入達到8.5萬元,同時建起了樓房,順利實現脫貧。

 

  面對小康,他奮起直追

  雖然實現脫貧“摘帽”,但張萬傳不滿足。“我要從倒數第一變成順數第一!”張萬傳説。張萬傳一方面擴大種桑養蠶的規模,流轉土地種桑,另一方面加強學習種桑養蠶技術。張萬傳每天早早起床,一天到晚都在研究蠶,觀察、記錄蠶寶寶生長情況,經常翻閱書籍學習桑樹規範化栽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上網學習養蠶成功人士的經驗,邊學邊幹。張萬傳還經常到鄰村討教技術和學習方法,多次參加縣裏鄉里組織的桑蠶技術培訓。通過學習,張萬傳對種桑養蠶技術信心滿滿,底氣十足,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桑蠶“土專家”。

  2017年,張萬傳的桑園面積達60多畝,共養了6批蠶,總收入14萬元,2018年養蠶收入17萬元。張萬傳成為村裏養蠶第一大戶,成功實現了“逆襲”。 現在,張萬傳家裏煥然一新,漂亮的桌椅、電視機、冰箱等傢具電器樣樣俱有,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記淩雲縣加尤鎮隴槐村養蠶專家張萬傳

  張萬傳在查看小蠶長勢 供圖 淩雲縣委宣傳部

 

  面對群眾,他帶富一方

  張萬傳説過:“我要帶領鄉鄰一起致富!” 在張萬傳的示範帶動下,隴槐村的大部分群眾都通過種桑養蠶産業走上致富道路。張萬傳將種桑養蠶技術向鄉親們傾囊相授,包括技術指導、桑樹管護、養蠶訣竅等。

  據隴槐村主任黎書宏介紹,今年村裏成立了養蠶合作社,張萬傳負責技術帶動。全村桑園面積近3000畝,124戶蠶農加入合作社,其中貧困戶有65戶。在張萬傳的帶動下,65戶蠶農已經全部脫貧摘帽。

  “張萬傳為人勤快,在他的指導下,我家通過養蠶脫貧了!十分感謝他!”隴槐村蠶農李銀鮮説。張萬傳從不吝嗇自己的經驗技術,當蠶農提出問題,張萬傳就到蠶農的家裏作技術指導;當桑農遇到疑惑,張萬傳都會耐心地講授。張萬傳不僅在外幫助其他蠶農,對在自家蠶房裏的工人也格外優待。“每個月2000塊,在家又能照顧老人小孩!”在張萬傳蠶房裏做工的貧困戶小姚説。

  “今年我的種桑面積擴大到120畝,養大蠶120張左右,加上再給蠶農們培育的小蠶180張左右,預計年收入可達20萬。”張萬傳談著接下來的打算,喜上眉梢,“在政府的幫助下,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我要把自己學會的技能無償地獻給鄉親,幫助他們致富奔小康,實現共同富裕。”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