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劉三姐博物館”落戶陽朔的背後故事
廣西日報  2019-07-11 15:52:58

“劉三姐博物館”落戶陽朔的背後故事

展廳裏,劉三姐形象絢麗多姿。

“劉三姐博物館”落戶陽朔的背後故事

具有民族特色的博物館外形。

“劉三姐博物館”落戶陽朔的背後故事

館內豐富的劉三姐文化藏品。

  “剛才欣賞了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現在又逛劉三姐主題博物館,我和朋友對‘劉三姐’有了更直觀、更深入的認識!”7月3日,法國遊客大衛·丹席麗一行饒有興致地走進新近落成開放的全國第一座劉三姐文化收藏全門類博物館——劉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館,對這個多維度展示劉三姐文化內涵與外延的主題博物館流連忘返。

  “真想不到我們安徽還移植排演過黃梅戲《劉三姐》,並且是大名鼎鼎的嚴鳳英主演!”當看到展廳展示的1961年《安徽日報》題為《快人劉三姐——談嚴鳳英同志的表演》的大篇幅報道和相應的節目單時,來自安徽合肥的盧大釗先生興奮不已。該館把極具年代感的劉三姐傳説古籍文獻、20世紀五六十年代各種版本的《劉三姐》劇本、歌本、歌片、節目單,相關的各種海報、唱片、郵品、塑像按種類與系列進行展示。該館開館一個多月來,贏得了遊客的連連點讚。

  A  一場演出牽出一個夢想

  劉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館坐落在陽朔《印象·劉三姐》劇場內。共設置傳説故事廳、文化現象廳、藝術塑造廳、音樂體驗廳等7個展廳。

  1998年12月初,廣西交響樂團為慶祝自治區成立40週年,在廣西音樂廳首演交響樂《劉三姐夢幻曲》。音樂會謝幕時,全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一直在文化部門從事宣傳工作的謝中國欣賞完演出後,把節目單帶回了家,成為他的第一件劉三姐文化藏品。

  謝中國的收藏之路由此展開。

  與此同時,一個引起他關注的問題出現了:為什麼人人都喜歡劉三姐?帶著諸多問題,他走進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去查找答案,但與劉三姐文化有關的資料少之又少。更遺憾的是,廣西還沒有一座以劉三姐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這與蜚聲世界的“歌仙”形象和有“歌海”美譽的廣西極不相稱。

  一個要創辦劉三姐主題博物館的想法誕生了。“我要通過我們這代人的努力,通過豐富的館藏,全面、精準地講好這個源於廣西的中國故事,傳承、弘揚、傳播好優秀傳統文化。”他説。

  B 二十年奔波終不悔

  歷經兩個“黃金十年”的蒐集與整理,謝中國收集到與劉三姐有關的書刊、歌碟、歌片、海報、年畫、節目單、郵品、生活用品、學習用品、工藝品等共十大類100多個系列3019件(套),裝滿了160個木箱子。他甚至把家裏用於居住的兩個房間騰出來,專門置放藏品。

  謝中國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散落於民間的劉三姐古籍文獻、歌書、歌本等進行長期的蒐集、整理並加以保護、研究,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尤其是每件藏品都來之不易,所有的藏品都能耗盡一個人乃至整個家庭的人力、物力、財力乃至智力。他走遍南寧、柳州、北京、上海、廣州等一些古玩和舊書市場,或親力親為,或請朋友幫忙,面向全國廣泛收集。每一件藏品的背後都藏著一個故事:

  當年廣西《劉三姐》文藝會演、民間歌舞劇《劉三姐》晉京演出、全國巡演移植《劉三姐》的節目單,是全國各地院團演過《劉三姐》最好的見證,但難度也很大,謝中國通過全國巡演的報紙等線索,找到了相關文藝團體,或電話聯繫或登門拜訪。目前他已經收到當年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文藝團體演出的老節目單多達109份。

  通過從世界各地蒐集到的當年宣傳《劉三姐》的重點報刊、節目單等進行統計表明:從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世界各地有119個文藝院團,以45個劇種移植排演《劉三姐》。這在中國絕無僅有、世界少見,這也是廣西當年享譽全國、飲譽世界的“劉三姐文化現象”,充分展示了劉三姐文化的獨有魅力。

  一個劇目用多個語言進行對外宣傳,這是那個年代歌舞劇《劉三姐》的殊榮。《人民畫報》在1960年第20期分別以中文、英文、日文、俄文、越南文等多個國家文種面向世界發行。謝中國在廣西圖書館首先發現了《人民畫報》越南文版,映入眼前的是古色古香的《劉三姐》演出畫面,被深深吸引,然後又發現了《人民畫報》中文版、日文版等版本。

  謝中國大感振奮,感到此前的一切付出都值了。“如果我們這代人不系統去蒐集、整理劉三姐文化文獻史料,下一代估計就更困難了。”他説。

  C  探索博物館運營管理新模式

  這是我區第一座建在“國際旅遊目的地”上的非國有博物館,開創了政府政策支持、企業資金運作、個人展品參與的博物館運行新模式。按照設想,今後還將構建“網上數字博物館”,讓館藏文物“活起來”。

  廣西博物館館長吳偉峰表示,劉三姐博物館的建成開放為桂林、廣西、中國獨特的劉三姐文化旅遊,創造了更多的文旅價值、研究價值。

  民族學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徐萬邦認為,桂林山水是自然的造化,歌仙劉三姐是勞動人民的創作。劉三姐博物館選址在桂林陽朔,是非常有眼光的做法,可以説是獨具慧眼。它既繼承了中國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又為現代旅遊業注入了精神活力。“劉三姐博物館是我看到的有關劉三姐文化最全面最豐富的展現,願它作為桂林旅遊的靈魂和精神,像珠江和漓江之水長流,像劉三姐代表的民歌世代傳唱”。

  桂林一家旅遊文化産業有限公司投資一千多萬元資金,並提供場地。投資方總經理李新傑表示,桂林山水是享譽世界的旅遊資源,而“劉三姐”是海內外聞名的文化品牌,劉三姐主題博物館建在陽朔,與全球首個大型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達成詩與遠方的最佳組合,形成中外遊客欣賞桂林山水和品味劉三姐文化最大的磁場,這就是把劉三姐主題博物館引進《印象·劉三姐》劇場,打造具有全國乃至世界意義的“文旅融合”品牌的初衷。李新傑説:“我們現在正建設一條博物館和大型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融為一體的劉三姐大道,兩邊均為嶺南劉三姐傳説故事與傳歌圖系統介紹,20世紀60年代世界各地名劇團、名導演、名演員排演《劉三姐》的盛況和世界各地119個文藝院團以45個劇種移植演出《劉三姐》具體介紹等,以此向世界遊客深刻展示中國文化自信。”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