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用方寸地 菜園得增收
廣西日報  2019-07-25 10:44:44

  本報記者 淩 聰 通訊員 祝有慧 韋亞婷

  7月23日淩晨4時,陸文球開始下地采收蔬菜。他説:“收菜必須選好時間,晚上或者淩晨的菜最新鮮,顧客特別喜歡買,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可以賣出350多公斤。”

  淩雲縣泗城鎮上蒙村的村民陸文球曾經是貧困戶。2016年,陸文球利用房前屋後的“方寸地”種植蔬菜,成功摘掉“窮帽子”。去年,他依靠發展蔬菜産業、擔任技術員,年收入達10萬元。談起自己的成功秘訣,他總結了3點經驗:起早貪黑、吃苦耐勞、持之以恒。

  “我和妻子外出務工時,雖有一定的收入,但父親生病沒人照顧,孩子讀書沒人管教,我們放心不下。”陸文球説,為了家人,他們選擇返鄉。因為有一定的種菜經驗,陸文球決定在自家的水田“重操舊業”。

  由於田地少、缺技術,陸文球的蔬菜産量不高,一年只有2000元收入。父親生病花光了家裏的積蓄,還要供兩個孩子上學,2015年精準識別中,他們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不管多苦、多累,我也要讓孩子上大學。”陸文球説,幫扶幹部為他的孩子申請了助學金,但他希望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讓家人過上好日子。通過外出參觀,學習“微田園”建設,陸文球有了新思路,他把房前屋後的閒置土地全部開墾成了菜園。

  在陸文球精心打理下,新鮮的蔬菜引來不少“回頭客”,往往菜剛拿到市場就銷售一空。這增加了他的信心。看到村民房前屋後還有不少閒置土地,他索性把荒地租下來,利用“方寸之地”打造了5畝菜園。村裏專門請來技術員,為陸文球進行技術培訓與指導,他的蔬菜品種從單一的四季豆擴增到茄子、冬瓜、甜椒、苦瓜等。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陸文球成了村裏的“種菜大戶”,每年賣菜收入5萬元以上。在他的影響下,村民紛紛種起了蔬菜。陸文球與村民分享種植經驗,甚至手把手進行指導。

  去年,上蒙村引導村民成立蔬菜種植合作社,作為村裏種菜脫貧第一人的陸文球被聘為技術員,每個月獲得4000元的工資收入。在陸文球的帶動下,該村生態蔬菜種植基地發展到42畝,基地蔬菜年産量約20萬公斤,年産值60萬元,利潤達10萬元。

  “當初靠種菜脫了貧,今後我要帶動更多的群眾種菜致富奔小康。”陸文球説,他計劃把村民庭院的閒置土地利用起來,讓貧困群眾通過學習技術、種植蔬菜、管護菜園,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