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柳州:父子與蘆笙深情對話

2019-04-11 09:53:53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駱秋妤 | 責編:趙瀅溪

  鄉土文化

  本報記者 袁 鶯

  蘆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種象徵,承載著苗家人從血液中孕育而出的優秀文化。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蘆笙。

  梁炳光,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烏吉村人。2008年8月,他帶領3個兒子,鋸杉木、砍竹子、煉黃銅、修彈片、調音高,歷時月余,製作了一把高10.5米、底座鬥長2.95米、總重219.5公斤的“蘆笙王”,參加融水縣城舉行的慶祝北京奧運會開幕活動,表達苗人的一片赤誠。梁炳光自此一舉成名,有了“蘆笙王”的美譽。2012年,梁炳光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苗族系列坡會群(蘆笙製作)代表性傳承人。

  梁炳光的次子梁瑞輝多方探尋,精心挑選紫竹,製作了3把好吹、能舞和可以作為裝飾擺件的精巧小蘆笙,取名為《兜兜笙歌》,于2018年獲得了柳州工藝美術作品展金獎。梁瑞輝現在是苗族蘆笙製作技藝市級傳承人。

  父子二人,大山裏土生土長的兩輩苗人,祖祖代代都是蘆笙製作師傅,從小走村串寨,參加各種坡會活動,以蘆笙為生,與蘆笙為伴,跟蘆笙結下不解之緣。為了更好的製作蘆笙,兩父子還在烏吉村種植了1.5畝原生蘆笙竹。

  2019年3月,記者來到融水苗族自治縣,走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梁炳光苗族蘆笙製作傳承展示館,尋訪梁炳光父子二人。

  梁炳光不擅普通話,鮮少言語。他7歲便會吹蘆笙跳蘆笙舞,12歲師從父親及大哥學習製作蘆笙,現80高齡,每天最大的愛好還是做蘆笙。他的臥室在展示館二樓,小小的房間,靠裏是一張床,朝南的窗戶下就是他製作蘆笙的工具臺,擺著竹木部件、簧片和刀、鋸、鑽等各種製作工具。天冷,他很少出門,從床邊走到臺前,就開始了他與蘆笙的一天對話。

  父子倆的工作室,放著300余支舊蘆笙,有完整的一堂蘆笙(36支)。梁瑞輝隨手拿起一支蘆笙吹了起來,笙歌和諧洪亮。這支精巧的蘆笙笙管上戴著別致的“小帽”,吊著彩珠,刷過桐油的竹、杉經過歲月的積澱呈現出深沉的土黃色。“這把蘆笙是父親20多年前做的,現在吹起來依然優美動聽。”梁瑞輝沉醉其中。

  兩父子製作的蘆笙因工藝精美、音質優美響亮而深受歡迎,與融水隔界的貴州、湖南村寨也慕名找他們製作蘆笙,以在比賽中聲壓群雄、奪冠顯威。“2018年,我和徒弟們做了600多支蘆笙,今年我已經接到了100多支蘆笙訂單,再過十來天我就要忙起來了。”梁瑞輝高興地説。

  一把普通的蘆笙300多元,需耗時數天,做蘆笙不賺錢。起初,梁瑞輝並不想子承父業、以製作蘆笙為生。但經不住父親的苦口婆心,最終安心地做起了蘆笙。沉下心的梁瑞輝,近幾年在蘆笙製作上開始大膽創新。他將銅制簧片融進白銀,使簧片柔軟不易折斷,樂聲圓潤響亮;他製作改良了笙,由6管增至12、18管,大大拓寬了蘆笙吹奏的表現力;他將效音器改用現代定音器,使音準更加精確;他還引進機床,提高了製作工效。

  2019年起,梁瑞輝父子將蘆笙做成可吹可舞可擺放的藝術品上開啟更多的探索,以趕上融水不斷發展的民族文化旅遊快車,拓展銷售渠道。“有了市場需求,就會有更多的年輕人願意製作蘆笙,傳承文化了。”梁瑞輝説。

  蘆笙響,五穀豐、六畜興、人丁旺。這是梁炳光父子與蘆笙的深情對話,也是苗家人的美好願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