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廖慶淩 通訊員 韋 哲 藍 凱
陽春三月,大化羌圩鄉健康村岩王屯的菌棒加工大棚中,幾位婦女將一根根木棒劈成小塊,然後與木屑一起混裝進薄膜袋中,一個個菌棒就做成了。
“這是硬度極高的金剛木,是靈芝栽培好原料。”正在忙碌著的合作社負責人盧繪芳介紹説。
該合作社年産食用菌3萬餘棒,實現利潤21萬元;出産藥用靈芝400余公斤幹貨,年利潤8萬餘元;制售靈芝孢子粉,年實現利潤近2萬元。同時,還利用廢棄菌棒種植鐵皮石斛2000多盆,年增收1萬餘元。
然而,當初盧繪芳創業時的道路並不平坦,但憑著她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難,一路走到了今天。
1999年,父親去世後,盧繪芳正讀完高一,家庭陷入困境。為此她不得不放棄學業遠赴廣東務工。2009年,老母親突發腦梗,盧繪芳又辭工返鄉照顧母親。不菲的醫療費更是讓她再度陷入窮困。
“要自強才能改變生活。”盧繪芳不怨天尤人,她決心要靠奮鬥改變命運。
2010年,經過再三考慮,她選擇發展食用菌産業。然而,萬事開頭難,“剛開始培育菌種,數次實驗都沒長出菌。”一次次的試驗失敗讓盧繪芳一度很煩惱。
這時,鄉親們見她辛苦,免費給她送來玉米芯、甘蔗渣做菌棒進行試驗。她欣慰之餘又增添了信心。
每天培育菌種、給菌棒淋水,控溫……盧繪芳始終堅持著,經過半年的反復實驗,終於初步掌握了食用菌的培育技術。2011年初,盧繪芳的食用菌開始上市。她每天肩挑食用菌,爬坡越坳、穿村走寨叫賣,雖然辛苦但總算有了回報。
“這樣小打小鬧不行。”2012年,盧繪芳自費到廣西農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進修。她瞄準的是市場利潤高的靈芝栽培,但這需要技術支撐。
2014年,學成歸來的盧繪芳貸款3萬元,在屋前空地蓋起一個180平方米的鋼棚,把栽培規模擴大到每年5000個菌棒。
平時,盧繪芳積極利用互聯網向區內外食用菌栽培專家諮詢學習栽培難題的解決辦法。經過一年的摸索,盧繪芳逐漸熟悉了食用菌栽培技術,並攻克了母種培育難問題。
由於栽培技術的成熟和規模的擴大,盧繪芳實現年利潤3萬元。2015年順利脫貧摘帽。2016年,盧繪芳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擴建3個菌棚,吸納村民們一起抱團發展。
“我在這裡做工,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貧困戶藍寶宗説。合作社每天安排8人以上務工,主要從事菌棒填充、菌菇採摘、菌肥搬運等工作,貧困戶不僅每年可拿到分紅,每天到合作社務工還可拿到80元收入,平均每人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在盧繪芳的帶領下,5戶貧困戶中已有4戶順利實現脫貧,剩餘1戶已列為今年預脫貧戶。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