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資源+扶貧車間”發揮大作用

2019-04-16 16:10:37 | 來源:南寧日報 | 編輯:駱秋妤 | 責編:趙瀅溪

“資源+扶貧車間”發揮大作用

賓陽縣遠峰工藝廠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本報記者葉子榕 攝

“資源+扶貧車間”發揮大作用

在基地裏,客商向晏志新(右三)了解“稻蝦共作”模式。  (唐啟斌 攝)

  本報記者 胡明峰

  在賓陽縣新橋鎮務本村泓利電子廠生産線材産品的扶貧車間裏,50多名工人正認真地工作,他們多是居住在附近鄉村的老人、婦女及貧困戶。自扶貧車間啟用後,大家的勞動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的願望。

  經濟能人多,經商辦廠氛圍濃厚,賓陽縣具有小五金、造紙、竹編、製作毛筆等傳統手工特色優勢。有優勢,就有致富的“源泉”,用好優勢,致富才有可能變成現實。面對這樣的好條件,賓陽縣通過引導勞動密集型企業、本地能人、返鄉人員到鎮、村設立生産車間、加工點的方式創建扶貧車間,為群眾解決了就業問題,企業也不愁用工問題,脫貧攻堅取得實效,實現多贏。

  立足特色優勢 煥發傳統手工業新活力

  USB數據線、麵條線、喇叭線、TYPE-C數據線……走進泓利電子廠的每一個生産車間,看到工人們都熟練地生産線材産品,一摞摞成品整齊地堆放在旁邊。

  貧困戶陸梅香説:“製作簡單易學,對於一些要求較高的産品,我們會經過相應培訓再生産,也不是難事。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穩定收入,我們貧困戶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賓陽縣結合16個鎮及各村的傳統産業、勞動力資源的優勢特點,推行“資源+扶貧車間”模式,2018至2020年每個鎮每年都要創建1個以上就業扶貧車間。

  “賓陽傳統手工業發達,農村勞動力豐富,創建扶貧車間是一個實現多贏的決定。”泓利電子廠生産主管吳燕明説。

  賓州鎮、新橋鎮依託當地小五金、工藝品加工、造紙等傳統優勢,規劃為工廠式、居家式扶貧車間區域。思隴鎮、陳平鎮依託種養業的傳統優勢,規劃為種養型扶貧車間區域等。

  賓陽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促進股股長楊宗展介紹,2018年以來,賓陽縣16個鎮共創建就業扶貧車間19個、加工點24個,有種養型的專業合作扶貧車間、電子産品加工廠式扶貧車間、工藝品加工居家式扶貧車間等多種類型,共吸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00多人就業。

  積極返鄉創業

  “頭雁”瞄準優勢發展産業

  創建就業扶貧車間也少不了致富帶頭人的培育。

  賓陽縣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化運作,鼓勵引導用工形式靈活、帶動能力強、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到鎮、村布點設置生産車間和加工點,並積極鼓勵在外創業成功人士返鄉,創建了一批批小五金加工扶貧車間、電子元件加工扶貧車間、工藝品加工扶貧車間。

  黃元峰是一位在外務工十多年的返鄉創業青年。去年2月,他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創建的賓陽縣遠峰工藝廠,是賓陽縣第一批就業扶貧車間,車間目前安置的就業崗位中建檔立卡貧困戶佔一半以上。

  其實幾年前,黃元峰也屬於貧困戶。“我在外務工做的是手工藝品,靠著手藝逐漸脫貧,鄉親們也是手工藝能人,這樣能發揮鄉親特長的製造産業一定要帶回村。”黃元峰説,這樣的産業受到村裏老人、婦女的歡迎。

  賓陽縣一直積極助推人才引領扶貧車間建設,對符合條件的經濟能人回鄉創業建設扶貧車間,優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同時,做好全縣就業扶貧車間參加工傷保險政策宣傳,簡化辦理程式,讓企業“最多跑一次”完成辦理保險的相關手續。

  2018年,全縣確定145名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當年年底有142名致富帶頭人創業,擁有公司(産業)或基地,具備一定的帶貧能力,得到當地群眾的信任。

  發揮示範作用

  引導更多企業助力扶貧

  賓陽縣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規範管理就業扶貧車間,嚴格加強對扶貧車間的規範管理,有效促進了扶貧車間的發展壯大,打造了一批效益高、帶動能力強、經營管理規範的示範扶貧車間典型。一年多來,全縣為19個扶貧車間解決用地、用工、證照等問題,有力推動扶貧車間的發展。

  南寧市桂合絲業有限公司就業扶貧車間創建了“黨員示範生産線”“貧困戶奮進生産線”等,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有效激發了工人幹事奮鬥的積極性和活力,不斷促進提升生産水準。該扶貧車間也從最初的吸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人增加到20多人,帶動貧困戶種桑養蠶100多戶,貧困群眾的幹勁被調動起來,呈現出萬眾一心奔小康的火熱景象。

  賓陽縣扶貧信息宣傳辦駐組人員陸少強表示,今後將繼續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平臺發動更多企業創建扶貧車間,力爭至2020年全縣48個貧困村都擁有1以上個扶貧車間;動員更多經濟能人做致富帶頭人,力爭到年底完成培育100名致富帶頭人任務,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實現共同致富。

  上林縣

  “稻蝦共作”新嘗試 “一水兩收”荷包鼓

  本報記者 胡光磊 通訊員 唐啟斌

  當前,連片種植的稻田猶如一塊蒼翠欲滴的翡翠,但何曾想,在這禾苗之下竟有大學問。

  近日,記者帶著問題來到上林縣三里鎮雙良村的珠玥農業稻蝦共作孵化基地(以下簡稱三里基地),幾百畝連片開發的農田很是壯觀,灌溉後的稻田波光瀲艷,幾個工人在田裏忙著。記者走近看,才知道他們正在捕抓小龍蝦。

  既能種稻穀,又能養小龍蝦,這樣種養方式靠譜嗎?

  記者探訪後得知,這是致富能人晏志新的創意,當前上林縣部分鄉鎮正探索運用“稻蝦共作”新模式,單一的稻田實現“一地兩用”“一水兩收”,不斷提升農業經濟效益。目前,他在白圩鎮、三里鎮分別建設養蝦基地200畝、800畝,總投資800多萬元,幫助當地村民實現增收。

  從“湘”而來

  投資建立産業示範園

  在三里基地的簡易板房門前,一個個裝著小龍蝦的白色塑膠框整齊地擺放著,剛捕撈上來的小龍蝦活蹦亂跳。不少村民、客商聞訊前來參觀和諮詢,對小龍蝦的市場行情充滿了興趣。“這個1兩左右,是今年新上市的第一批成蝦,從投放蝦苗到捕撈,只需40多天的時間。”基地負責人晏志新捉起一隻體型較大的小龍蝦向記者展示著説。

  晏志新是湖南人,為了推廣“稻蝦共作”的養殖模式,去年初帶著一支有十幾年養蝦經驗的技術團隊到廣西各地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最終選擇上林作為“落腳點”。

  對於選擇上林的原因,晏志新直言説:“上林山好水好,氣候環境比較適合養殖小龍蝦。因此,我想把湖南、湖北、江蘇等地比較成熟的小龍蝦養殖模式搬來,再創新研發養殖技術,實現錯峰反季節養殖,獲得更好的效益。我想嘗試改變當地村民觀念,引導大家支持併發展‘稻蝦共作’産業。”

  去年9月,在三里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晏志新在三里鎮雙良村流轉土地800畝,建設了三里基地。目前,三里基地500畝稻田的小龍蝦都已上市,並準備投放第二批蝦苗,其餘300畝水田正投放第一批蝦苗,預計5月中旬有成蝦上市。

  技術創新

  “稻蝦共作”效益凸顯

  “稻蝦共作”,指的是在同一塊田裏,一年養兩次蝦,種一次稻穀。

  灌溉後的稻田表面看上去水準如鏡,其實沿田埂挖了環形的蝦溝,等到插秧季節,將水面緩緩放下,尚在育苗期的蝦苗隨水遊至環形溝內,稻田中間空地便可插秧苗;等秧苗長結實了,再灌溉提升水面,溝內的幼蝦又隨著水流回到稻田裏。

  “這樣的種養模式可以減少農藥污染,稻穀品質也得到提高,甚至可達到有機稻穀的標準。”晏志新説,小龍蝦不僅可吃掉大量害蟲和害蟲卵,還能為水稻根系松土,其糞便也能成為肥料,有助於水稻健康生長。

  晏志新向記者展示了種養的一筆賬:一畝水田大約産水稻450公斤,按照市場均價來算,售價1500元左右;如果一畝水田“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分兩季投放50公斤蝦苗,再種植一季水稻,一年下來能出産200公斤龍蝦,按照龍蝦均價每公斤80元計算,僅龍蝦銷售收入實現1.6萬元,加上優質稻米,一畝田比原來傳統種植的增收上萬元。

  良好的經濟效益顯而易見,目前第一批成蝦銷售收入達120多萬元。

  示範帶動

  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從開始徵地到水田改造、投放蝦苗、捕蝦上市,如此大的變化僅用一年多的時間。

  起初,就在基地剛啟動的時候,三里鎮雙良村的村民都對這個産業表示懷疑。村支書覃速軍告訴記者,以前他曾經有幾次帶隊到小龍蝦養殖基地參觀學習,但都沒有發展養殖産業。當聽到晏志新來村裏説要發展“稻蝦共作”,大家更是沒有信心。

  “今年初,晏志新很確定地説正月初十放蝦苗,三四十天后就有成品蝦賣,我們都不相信。”覃速軍直言,但沒想到才過了一個多月,基地的養殖成果就是最好的證明。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如今,村民每天看到從基地賣出去的成蝦五六百斤,而且價格不低,大家逐漸相信這樣的種養方式有奔頭。

  “這個項目投資少、收益快,公司承諾包銷售、包産量、包技術,給我們農戶吃了一個定心丸。”上弓莊經聯社主任、致富帶頭人蒙海軍打消了疑慮,決定跟著一起養殖小龍蝦。目前,他家的20多畝蝦池已投放蝦苗。

  萬事開頭難,做好示範才能帶動更多群眾參與。目前,村委加大宣傳力度,與群眾多溝通,爭取帶動群眾以資金入股、土地入股的方式,壯大養蝦産業,拓寬增收渠道,實現共同脫貧致富的目標。

  邕寧區

  駐村第一書記用奮鬥書寫精彩脫貧故事

  俗話説得好:“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脫貧攻堅一線,駐村第一書記不負厚望,咬定目標使勁幹,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邕寧區紮實做好第一書記隊伍的培育與管理工作,激勵第一書記發揮優勢,下“繡花”功夫,把“輸血”與“造血”結合起來,以産業發展促進貧困村經濟發展,不斷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2018年,邕寧區實現507戶1908人脫貧、5個貧困村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1.7%,30個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出列。

  因地施策 選準産業發展

  各駐村第一書記瞄準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引進種養品種,拓寬貧困群眾致富新路子。

  那樓鎮羅馬村第一書記在進行試種試銷基礎上,示範推廣南瓜新品種200多畝、香水檸檬100多畝,由村民合作社統一供銷,打造了羅馬村特色農副食品優質品牌,有效促進了村級經濟增長。2018年該村共銷售南瓜3萬多斤,實現經濟收入近4萬元。駐中和鄉方村第一書記引進養鵝産業,以“公司+互助會+農戶”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輻射帶動貧困戶養鵝,購鵝苗的錢從綜合幫扶貧資金出,由互助會管理並回收成品鵝,統一按協議價10元/斤賣給公司,將回收的鵝款打入互助會。互助會則按25元/只從售鵝款中扣減成本,剩餘金額打入貧困戶賬戶。扣減的資金則作為互助會管理經費和貧困戶下期發展鵝養殖的資金,實現貧困戶增收和村集體産業發展雙贏。

  解民之憂 拓寬産品銷路

  該城區舉辦“邕寧自造”——第一書記農産品展銷會,擴大産品銷售渠道,推進産業發展促脫貧。去年,舉辦5場第一書記農産品展銷會,黃金百香果、牛大力、優質火龍果、芝麻鴨、紅心蜜柚等特色農産品從“深閨”走向展銷會,提高廣大市民對“邕寧自造”優質特色農産品的認知度;組建邕寧區土野網,與經營連鎖店合作,發展訂單農業。第一書記通過邕寧區土野網發佈特色優勢農産品銷售信息,開展網絡銷售。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邕寧區土野網累計推銷農産品2萬多公斤;創新發展“第一書記愛心集市”。由那樓鎮屯了村第一書記梁大菊牽頭,整合周邊村鎮土特産資源,推出“第一書記那椿集市”,每月開市1到2次,幫助貧困村或貧困戶銷售新鮮果蔬等農産品,促進當地特色産業和鄉村旅遊發展,如今那椿農場已成為南寧市農旅示範點。

  創辦活動 激勵提質提效

  通過“節慶+展銷+宣傳”、評比“特優農産品種植王”等方式,各第一書記不斷創新特色優勢産業發展的宣傳模式,擴大影響力,讓貧困戶樹立發展産業增加經濟收入的信心,那樓鎮“壯藥養生”文化旅遊節、中和鄉“二月二”搶花炮節、蒲廟鎮花婆節、百濟鎮開年節、新江鎮豐收節等活動名聲在外,大大提升了鄉鎮和特色農副産品的知名度。

  通過開展“淮山王”擂臺賽、“南瓜王”評比、“茶辣王”評選、溫氏雞養殖能手等賽事,以評促種,引導種植戶科學種植,提高産量和效益。新江鎮新樂村那貢坡通過種植戶現場採摘單棵茶辣進行稱重,産量最多的茶辣可獲得“茶辣王”稱號。去年,那貢坡“茶辣王”單棵收穫茶辣22.3斤,畝産800斤,按目前市場價25元/斤計算,每畝實現收入2萬元左右。

  武鳴區

  壯鄉人民趕網圩 特色物産品牌響

  當下,正是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通過一根根網線,實現山裏村民和山外大市場的快速連結。

  圍繞脫貧攻堅的目標,武鳴區依託“互聯網+”,充分發揮壯鄉産業資源優勢,打造産業聯盟,推進品牌打造,開創“壯鄉網圩”全産業鏈扶貧新模式,拓寬農産品銷售渠道。

  成立産業聯盟 全産業鏈服務

  由武鳴區電子商務協會牽頭組織、行業企業共同參與,成立了“壯鄉網圩”産業聯盟,搭建集政策宣傳、企業合作、創業孵化、品牌打造、産品包裝、電商行銷、物流配送、金融惠農、文化創意、文化交流等功能的線上線下公共服務組織平臺,為武鳴農産品提供全産業鏈服務。聯盟設電商協會、微商聯盟、物流協會和八大行業聯席理事會,構建“一協會四中心”(即電商協會和“壯鄉網圩”運營服務中心、電商物流中心、包裝創意中心、創客孵化中心)運行體系。

  目前,“壯鄉網圩”産業聯盟吸收優質企業會員560名,發展區內外簽約供應商、銷售商和媒體、金融等戰略合作夥伴86家,會員扶貧産業面積超過20萬畝,年水果加工銷售能力15萬噸。

  村幹帶頭作為 實現扶貧益農

  在“壯鄉網圩·扶貧益農”系列活動中,該城區採取“貧困戶代言+幹部幫扶”方式,組織第一書記、駐村隊員、幫扶幹部和企業帶頭宣傳銷售貧困村産品。

  2018年9月在仙湖鎮六冬村啟動了“貧困戶代言”産品銷售分紅幫扶行動,幫助該村扶貧基地銷售3萬多斤三紅蜜柚。今年1月26日,由産業聯盟牽頭成功舉辦了2019年“壯鄉網圩”沃柑電商節,探索和推行“貧困戶代言分紅、平臺銷售公益分紅、貧困村産品免費幫銷”的扶貧益農銷售模式。目前,“壯鄉網圩”落實了110戶貧困戶代言分紅幫扶,力爭每戶增收目標1000元以上,已有6戶實現增收目標。

  同時,逐步推進幫扶40個貧困村扶貧産業基地和各村“一村一品”基地推廣銷售産品,組織開展滯銷農産品應急銷售。去年10月,依靠強大的電商微商社群在20個小時內幫助府城鎮貧困村銷售1.5萬斤滯銷檸檬,解了農戶的燃眉之急。

  培養電商專才 提高銷售收益

  扶貧要扶智,培養好人才是脫貧的重要途徑。

  武鳴區與南寧金岸電商學院、武鳴職校成立武鳴電商分校,2016年以來累計舉辦各類電商培訓45期/次,培訓8600人次,在每個村培育2名以上電商站長、電商骨幹,樹立了72家“領航企業”“聯盟單位”,培育了“壯鄉網圩”“南方果倉”“大方農場”等本土領軍電商團隊,打造了武鳴黨群創客園和14個鄉村黨員創客示範基地,建立了13個鎮級、220個村級“壯鄉網圩”電商服務站點,招募和培育了93名農村電商站長。

  按照統一服務標準,依託“壯鄉網圩”電子商務平臺,為廣大城鄉居民提供村貨上行、網貨下村、物流配送、信息服務、項目推廣等線上線下一條龍服務。截至2019年3月,京東南寧沃柑節銷售武鳴沃柑69萬斤,其中帶動貧困戶實現收入15萬元。通過電商平臺,每年帶動農産品銷售170多萬件,銷售額達5100萬元,其中幫助貧困戶銷售農副産品佔35萬元以上。

  打造特色品牌 做大做強産業

  依託“壯鄉網圩”平臺收集武鳴水果、“一村一品”等80多種特色物産,編制《武鳴特色物産名錄》,初步形成武鳴産品生産、加工、銷售標準化、品牌化、産業化的數據源和項目庫。

  産業聯盟牽頭建立武鳴特産品牌體系,逐步推進制定各類産品行業標準,推動名錄産品品牌打造、商品化加工、産品安全檢測等品牌創建保障工作,有效提升武鳴産業品牌價值鏈,打造出了“武鳴沃柑”“長安洛神花”“忠黨香米”“橋東墨羊”等一批具有武鳴特色的農産品品牌。2018年,武鳴區陸斡鎮的“忠黨香米”通過電商平臺實現銷售額40多萬元,帶動57戶貧困戶實現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