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大數據擦亮廣西農業“新名片”

2019-05-10 14:52:54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駱秋妤 | 責編:趙瀅溪

  饒珠陽 文/圖

  近年來,廣西農業大數據快速發展,風起雲湧,走在了全國前列。近日,廣西12個項目獲評“2018年度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準評價創新項目”,獲獎數全國第一;田東、融安、三江3個縣榮獲“2018年度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準評價先進縣”。

  目前,大數據信息化已滲透和覆蓋到全區農業農村的各個領域,加快了農業信息化發展,推動了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2018年,全區第一産業增加值增長5.6%,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實現了2013年以來最高增長水準。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9.8%,排全國第2位,達1.2435萬元。在大數據時代,廣西一次次擦亮了中國農業“新名片”。

  互聯網助推新型農業發展

  “系統可以識別30多種柑橘常見病蟲害以及缺素症,農戶只需用手機拍一張病態的葉片或果實照片上傳,就可迅速獲得防治方案,與農業專家在線交流種植難題。原本複雜多變、難以捉摸的問題,現在幾秒之內就能準確解答。採用智慧農業雲平臺,全面提升了種植效率,減少了意外損失。”廣西農業信息中心主任吳炳科介紹説。

  都安瑤族自治縣聯手智慧農業雲信息,採用“政府+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産業扶貧合作模式,2016年以來引進葡萄新品種陽光玫瑰,用種植新技術及新一代信息技術,帶動農戶開展葡萄標準化、産業化生産創收致富。

  東蘭縣武篆鎮東裏村是全縣第一個陽光玫瑰葡萄園,智慧農業雲信息與武篆鎮共同啟動了葡萄管家産業扶貧示範園,由東蘭縣政府扶持引導,合作社提供土地,當地貧困戶參與從事葡萄園農事工作。智慧農業雲信息利用“葡萄管家”標準化生産平臺,從産前、産中、産後為當地貧困戶提供土壤改良、種植指導及銷售對接服務。項目土地流轉涉及東裏村群眾126戶530人,項目分紅覆蓋全村59戶貧困戶223人。

  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總站擺脫傳統的養蠶模式,攜手慧雲信息共同搭建了廣西智慧桑蠶種養物聯網系統平臺,讓種桑蠶系統化、標準化,大大提高了生産管理效率,降低了人工和時間成本,並將生産風險降到最低。廣西建設了國內首個用於桑蠶養殖的智慧物聯網監控系統,系統全面覆蓋從桑樹種植到種蠶養殖全流程,支撐桑蠶良種繁育能力每年10萬張以上。

  “我公司研發的農業人工智能應用‘葡萄管家’已分佈在廣西葡萄種植基地,葡萄種植實現從栽培技術到植保水肥的全自動化決策,每畝産值與利潤提高了30%以上。”廣西慧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龔駿毅介紹,由廣西慧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智慧農業雲平臺”,已經形成業界領先、涵蓋智慧化監控和標準化生産、一體化追溯、品牌化行銷等各關鍵環節的智慧農業整體解決方案,併為分佈在全國30個省區的1000多個農業生産基地提供服務,覆蓋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

  互聯網新模式延伸産業鏈

  “智慧數果功能可以讓果農完全告別人工方式,最快3秒之內即可快速識別果實數量,從而短時間內預估果園産量,且數據精準度更高。”鳴鳴果園陸鷹介紹説。

  鳴鳴果園採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農業生産進行科學預測,對有機栽培和綜合種養進行有益實踐,從國內外優良柑橘品種的追蹤、篩選、培育,到綠色保鮮技術的應用,搭建完善自身的技術體系,培育出好吃、營養、健康的優質産品,提供可體驗和追溯的優質服務。同時,該企業深度切入水果採後分選處理、冷鏈和貿易,完善整個産業鏈,成為廣西柑橘全産業鏈的首席服務商。目前,“鳴鳴果園”品牌位列2018中國果品品牌價值第81位,在國內市場具有較強的影響力。

  “農業大數據平臺涵蓋生産、追溯、監管、服務、信用各個體系,構建以農業物聯網、雲計算技術為核心的農業信息化基礎,提升以大數據為支撐的農業信息化服務,解決生産管理與‘三農’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助力鄉村振興、實現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廣西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謝東説。

  廣西重點對産業鏈各環節的單品種進行全面解析,精準劃分了“産業結構、氣象服務、預測預警、優品推介、進出口趨勢”等18個專題,採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農業生産進行科學預測,運用經濟模型對廣西重點品種進行國內外競爭力對比分析,打造了“鳴鳴果園”“宜州桑蠶”等一批全産業鏈優質農品,為各類用戶提供有深度、有價值、全面可靠的公共數字服務。同時,廣西按照“産前、産中、産後”三大環節中的18個專題,對産業鏈各環節進行細化,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預測産量、預警災害,運用低空影像、物聯網技術實現園區生産數字化監測,提升了農業生産經營水準,促進農業增産、農民增收。

  大數據高效引領三農發展

  廣西農業大數據APP聚集農業資源、農業生産、農業經濟、農業綜合4大類37項數據,引入圖像識別技術,實現了農業數據資源智慧檢索、農作物物聯網識別應用,組建了産業扶貧、農産品單品種、東盟農産品等6大專項數據庫。採集5000多萬條農業專項數據,其中105個縣78個“5+2”“3+1”扶貧特色産業大數據160多萬條,農資和農産品經營主體相關資料1388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數據5.3萬餘名。新增23個數據分析模型,形成農業産業、糧食生産、農業自然災害等主題的“一張屏”監測分析。

  同時,廣西還開發出30多個農業信息應用系統,為農業生産、經營管理提供服務。2016年,廣西農業農村大數據管理平臺被評為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百佳實踐案例。

  加強農産品價格分析,在廣西農業農村信息網、廣西農業農村廳今日頭條上發佈農産品價格行情,建立了我區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牧三個農産品大類價格信息的採集、查詢、分析機制。2018年,廣西農業採集災情數據30多萬條,苗情數據9萬多條;為我區111個縣區1.4萬個行政村6500萬畝農村土地確權的資料、成果匯交、質檢和上報提供基礎支撐。

  農業新媒體發展迅猛,繼廣西農業農村信息網、廣西農産品貿易網之後的廣西農業微信、微博、手機APP、今日頭條號等,成為廣大農民朋友獲取信息的新寵。廣西農業信息網今日頭條號榮獲“2018最具影響力民生頭條號”,農業政務指數排行榜持續位居全國前列,入圍全國各行業總榜前50強。2017年廣西農業信息中心等4家單位被評為“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稱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