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南寧邕寧區:甜蜜的事業 火紅的生活

2019-06-18 12:59:53 | 來源:南寧日報 | 編輯:駱秋妤 | 責編:趙瀅溪

南寧邕寧區:甜蜜的事業  火紅的生活

新江鎮那了村火龍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陸建德 攝)

  在通往邕寧區新江鎮那了村的鄉村公路旁,火龍果猶如紅色星光,閃耀在山間。

  “再過兩個星期就可以收穫第一批火龍果了。”豐收在望,果農黃生朋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

  新江鎮以丘陵地貌為主,山多地少,農業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土壤無污染、有機質含量高,加上晝夜溫差相對較大,非常適宜種植火龍果。一大批當地村民通過種植火龍果,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村幹示範帶動 村民積極響應

  在那了村,火龍果的種植歷史要追溯到10年前,當時全村只有幾戶人種植。近幾年來,因政策的扶持和銷路的拓寬,一直以來不溫不火的火龍果産業,迸發出了勃勃生機。

  那了村委婦聯主任黃春英是村裏的致富帶頭人之一。幾年前,黃春英和丈夫一直在福建打工,因為文化水準不高,也沒有專業技術,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建材加工的工作。前幾年,夫婦倆回家過年的時候,發現村裏的環境和農業扶持政策越來越好,便想回鄉發展種植業。2016年,夫婦倆東拼西湊了5萬多元,砍掉了自家的13畝桉樹林,買了水泥桿和種苗,改種紅心火龍果。

  “種植火龍果需要的人力不多,我們夫婦倆就能管理13畝地,采收的季節也是階梯式的,從每年的6月至10月都有成熟,如果管理得當,一株火龍果的果期有20年之久。”黃春英盤算著。在夫婦倆的精心照料下,2018年共收穫火龍果4萬多斤,收入達10萬多元。黃春英一家不僅裝修了房子,還開上了小汽車。

  黃春英闖出的致富路讓鄉親們振奮不已,他們紛紛找上門學習火龍果種植技術,並向她購買種苗。在黃春英的帶領下,她所在的那了村成安坡已經有10戶農戶開始種植火龍果,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2戶。

  形成集中市場 帶動産業發展

  近幾年,村裏火龍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全村有780多戶農戶,種植火龍果的有340多戶,佔了全村近一半的農戶,種植面積3000多畝。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戶,種植面積200多畝。”那了村村支書潘騰明介紹説。

  在村民合作社的牽頭和帶動下,那了村形成了相對固定的6個火龍果收購點,來自南寧、欽州、福建、江西、廣東等地的大小客商紛至遝來。如今,村裏不論什麼等級的果子都會有客商收購,品相較好的會直接送往市場,品相較次的會送往飲料、食品加工廠進行加工,很好地解決了銷路問題。而那了村,也成為新江鎮全鎮火龍果收購的集散地。

  村裏有了固定的收購點,為本地果農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貧困戶羅選翠的丈夫無勞動能力,兩個兒子均在上學,為了擔負起養家的責任,以前,羅選翠種植了13畝傳統作物。每到收割季節,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羅選翠沒有能力進行收割,只能花錢請村裏人幫忙。去年底,村裏開展了一次火龍果新品展示會,羅選翠下定決心,嘗試種植4畝火龍果。“種植火龍果不需要那麼多的勞動力,收購點也近,我可以騎電動自行車拉到收購點去賣,種火龍果的收入比以前多得多。”羅選翠説。

  主動更新換代 多方協作支持

  去年12月,相關部門在那了村組織開展了一次火龍果優質品種推介會,會上,優質品種的火龍果吸引了眾多村民前來諮詢。

  現年66歲的村民黃集兆是村裏的種植大戶之一,從2010年起他便種植了15畝“大紅”品種的紅心火龍果。“以前的品種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環境了,不但需要人工授粉,抗病蟲害的能力也相對較低。”黃集兆説,如今村裏也在逐步淘汰舊品種,改種甜度更高、適應能力更強的“紅晶”品種火龍果。

  為了服務好當地果農,為他們提供種植技術上的支持,那了村委每年都會舉辦2次以上的火龍果種植技術培訓,想要學習火龍果種植技術的村民都可以免費參加。定期邀請農業技術特派員、種植專家等到田間地頭為果農解決實際問題並進行技術指導。不僅如此,那了村每年還會組織生産隊長、村民代表、致富能手到附近産業發展較為突出的村、鎮學習,開闊眼界,做到“走出去,請進來”。

  那了村作為水庫移民村,為了鼓勵該村村民發展産業,城區、鄉鎮落實了一系列産業扶持項目。邕寧區水庫移民局負責人説:“2018年,城區的水庫移民扶持項目為那了村火龍果産業提供補助,每根水泥桿補助9.5元,每株種苗補助2.5元,共惠及38戶農戶,覆蓋150畝土地,補助金額21.88萬元。”

  新江鎮鎮長潘春蘭對那了村的發展前景信心滿滿:“近幾年,為了幫助那了村發展火龍果種植産業,新江鎮幫助村裏修建了環村水泥公路,並積極聯繫食品企業到點收購,下一步,我們將引導該村火龍果産業走精品路線,進一步增加農産品的附加值。”

  如今,火龍果産業已悄然成為那了村脫貧致富的希望産業,越來越多的村民看到了種植火龍果的美好前景,也願意將這項火紅甜蜜的事業進行到底。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