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用奮鬥寫下青春詩篇 ——廣西青年科研骨幹奮發有為展風采

2019-06-24 14:25:55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駱秋妤 | 責編:趙瀅溪

  廣西日報記者 李新雄 通訊員 農立堯

  讓八桂大地壯起來、美起來,核心是發展,關鍵靠創新,根本在人才。近年來,我區一批青年科研工作者活躍在各條戰線上,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用自己的技術專長,為推動廣西經濟高品質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A  林春偉 把脈建築安全讓百姓用得放心

  “我是幹建築工程品質檢測這一行的,通俗地説就是‘建築醫生’,給房子、道路、橋梁等建築把脈看病,做全身體檢,有病就治病,沒病就做好預防,保證它們健康安全,讓老百姓用得放心。”廣西建築工程品質檢測中心高級工程師林春偉談起本職工作滿臉的成就感。

  隨著城市的擴張,道路延伸、橋梁架設、高樓矗立……這些新建工程每一道關鍵工序的品質把關,林春偉和同行們都要通過現場試驗、數據採集和分析計算,給出工程合格與否的評判,確保工程安全。

  隨著歲月的變遷,既有道路、橋梁和建築物老化了,如何維護、修繕?林春偉和團隊通過實地查勘、採集數據和分析評估,給出切實可行的維護和修繕建議。

  深大基坑開挖,會不會對周邊建築産生影響,如何做好防範措施?房屋“上了年紀”需不需要加固?老舊房子想加裝電梯,應該怎樣改造······林春偉經常要解答這樣的疑問。

  工程品質是公眾和媒體關注的焦點,牽扯麵廣,涉及百姓生命財産安全,如果數據不精準鑒定不科學,後果不堪設想。檢測數據的公平公正是建築品質的生命線,基於這一認識,林春偉堅決死守底線。一些事前管理不善而出現品質問題、事後又想矇混過關的施工方,對品質檢測工作人員或實施威逼利誘,或説情請托,可是林春偉只認一條:工程安全底線堅決不能突破,無論多大壓力和利益都絕不屈從。

  高高的腳手架、悶熱的橋梁箱體、灰塵滾滾的路面……這些場地都是林春偉的工作場所。日曬雨淋,風吹雨打,長期堅持一線工作的林春偉收穫了古銅色的皮膚和矯健的身手。高墩橋梁施工控制時,為了測量橋墩四角的坐標,需要爬上100米高的滑模支架,“這是技術活,但也很考驗人的膽量。”林春偉笑著説。

  橋梁動靜載檢測一般都是在晚上開展,因為晚上溫度穩定、受干擾少且不影響人們出行,為此林春偉會不定期上夜班。南寧市清廂大橋通車前,林春偉和團隊連續熬了多個通宵,使這條南寧市大動脈順利通過檢驗,按時通車。

  林春偉在科研方面同樣毫不遜色。

  隨著國內高層、超高層建築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噸位、超大噸位基樁被使用在工程中,如何檢驗大噸位、超大噸位基樁的承載能力是擺在面前的一道難題。

  2006年林春偉開始進行探索。他對自平衡法進行系列研究,2009年主編了《基樁承載力自平衡法測試技術規程》廣西地方標準,並於2016年12月進行修編。自平衡法技術在廣西的應用,解決了單樁承載力大噸位、受場地及客觀條件限制無法採用傳統堆載法檢測的實際技術難題,單樁承載力檢測能力達10000噸以上。

  林春偉亦看到,由於自平衡法有其適用條件的局限,堆載法在基樁承載力檢測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2015年他創新方法,改良傳統堆載平臺,平臺採用“主梁+次梁+分佈梁”三級梁體佈置,解決了大噸位樁基的檢測難題。隨後,他推陳出新,採用“主梁+次梁+分佈梁”三級梁體的佈置,在關鍵位置設置副支墩,使平臺噸位提高到8600噸,這項發明,使林春偉團隊的傳統堆載平臺噸位穩居國內最大、國際領先地位。2016年,林春偉憑藉跨學科知識優勢,將斜拉橋的工作方式靈活結合到堆載平台中,發明瞭“分垛堆載法”,使平臺噸位超越10000噸級變得極為輕鬆,並因此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林春偉帶領團隊在科研道路上不斷探索。目前他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主編廣西地方規範5部,參編1部國家行業標準。

  B  楊程 玩轉大數據支持精準扶貧

  脫貧攻堅工作在八桂大地緊鑼密鼓地推進。如何甄別貧困戶,讓真正的貧困戶獲得及時必要的幫助,是我區脫貧攻堅工作能否順利完成的關鍵環節。廣西計算機中心軟體事業部經理、高級工程師楊程玩轉大數據,率領團隊兩星期完成了廣西精準扶貧財産檢索數據比對系統等三套軟體的設計,有效提高了扶貧的識別精準度,在廣西精準扶貧工作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事情還得從頭説起。2015年廣西計算機中心收到廣西扶貧辦的委託,請軟體工程師在一個月內研發一套能夠精準識別貧困農戶的比對系統。楊程領命出征,組織團隊爭分奪秒開展研發工作。“這是全國首次在標準化建檔立卡中運用大數據技術,絕對不能鬆懈和怠慢。”

  要甄別農戶是不是真正的貧困戶,只能從其財産登記數據入手,再用軟體加以層層把關嚴格篩選。開發初期,楊程按扶貧辦的要求,計劃將600多萬農戶2000多萬人的信息用3天時間錄入數據庫。然而數據錄入才進行了一天,原有的建檔立卡系統就因承載不了25萬一線扶貧工作人員同時傳輸海量信息而崩潰了。

  沒有數據根本沒辦法甄別。3天的任務時限擺在那裏,楊程只能使盡渾身解數消滅“攔路虎”。他帶領團隊另辟蹊徑,放棄原有的建檔立卡系統,選擇了最原始也是最快走出困境的方法——設計excel表格導入數據。

  有了新辦法還得趕緊教會鄉村的扶貧工作人員怎麼使用。楊程拖著疲憊的身軀,馬不停蹄地繼續編寫使用通知和操作説明。

  高強度超負荷的工作繼續如影隨形。楊程攻克數據導入軟體後,又繼續用一週時間將數據比對和糾正兩套系統拿下。龐大的信息量加上不太熟悉的電腦操作,基層扶貧工作人員各種各樣的疑問和諮詢,五花八門的問題紛至遝來。“那一週時間裏最辛苦的工作不是軟體開發,而是接電話。”楊程告訴記者,連著幾天他和團隊工作人員的手機差點被打爆。

  楊程對數據糾正和比對時發現,有的農戶刻意隱瞞自己的實際資産,導致數據錯誤率高達30%。甚至出現了農戶在“A”縣買房,卻成了“B”縣貧困戶這樣的情況。楊程立刻把問題反映給了扶貧辦。如何跨縣跨部門嚴格把好數據關?

  為了織起一張數據篩選甄別網,楊程和他的團隊在相關單位的數據庫間來回奔忙,將涉及到農戶信息數據的業務系統進行數據整合。由於農戶的個人數據是保密的,加上不同部門、不同縣份存儲數據的軟體不一樣,在提取各單位的數據時,楊程只能不厭其煩地進行溝通協調。楊程及團隊白天穿梭在各縣,通過實地舉辦操作培訓會、電話指導等方式教會各地工作人員提取數據,晚上則爭分奪秒地對數據進行識別、加工。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的狀況整整持續了一個月。楊程和團隊的埋頭苦幹換來了廣西精準扶貧財産檢索數據比對系統高效率運行,成功剔除了60多萬的非貧困人口。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