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廣西今朝更壯美

2019-09-03 09:02:37 | 來源:人民網 | 編輯:駱秋妤 | 責編:趙瀅溪

  2萬億元

  全區生産總值從自治區成立之初的24.5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萬億元

  825萬人

  2012年至2018年,全區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25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8%降至3.7%

  91.6%

  2018年,設區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91.6%

  9月2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中國成立70週年省(區、市)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鹿心社,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陳武出席,以“建設壯美廣西 共圓復興夢想”為主題介紹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提出“五個紮實”新要求,去年12月又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題詞,要求“建設壯美廣西 共圓復興夢想”。

  鹿心社説:“我們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建設壯美廣西 共圓復興夢想’作為新時代廣西發展的總目標總要求,把落實‘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個紮實’新要求作為廣西改革發展的主線,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擴大開放、擔當實幹’工作方針,加快推動開放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品質發展。”

  四大優勢,八桂圓夢正當時

  “北有長城,南有靈渠”,桂林興安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打開門就是東盟,走兩步就是越南”,廣西沿海沿江又沿邊;“桂林山水甲天下,廣西處處是桂林”;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裡領導和發動百色起義、龍州起義……鹿心社用“文化底蘊好”“區位條件好”“風景風情好”“紅色基因好”概括廣西的四大優勢。

  鹿心社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廣西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區生産總值從自治區成立之初的24.5億元到2011年突破1萬億元,再到2018年突破2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産總值超過6000美元。自治區成立之初,廣西産業基礎極為薄弱,現在已經擁有食品、汽車、機械等10個千億元産業。基礎設施實現跨越發展,高鐵動車運營里程1771公里,91%的縣通了高速公路,沿海和內河港口年吞吐能力分別達2.5億噸、1.1億噸。

  開放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廣西不斷深化以東盟為重點的對外開放合作,連續成功舉辦15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西部陸海新通道、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國家重點開放戰略正務實推進。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按照“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的要求,廣西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深度極度貧困地區,舉全區之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2012年至2018年,全區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25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8%降至3.7%。

  “昔日‘老、少、邊、山、窮’的廣西,逐步從貧困落後走向繁榮振興,從偏遠封閉走向開放前沿,從溫飽不足走向全面小康。”鹿心社説。

  “二次創業”,傳統産業開新局

  如何落實中央部署,推進高品質發展?陳武表示,首先要把發展理念、發展方式轉變過來。

  近年來,廣西積極推動糖、鋁、機械等傳統産業“二次創業”。廣西蔗糖産量佔全國60%,過去數量大,但品質水準不高,平均單産才4噸多。近年來,廣西推進“雙高糖量蔗基地”建設,初步建成500萬畝“雙高”基地,單産達到6噸多,含糖量也大為提高。與此同時,通過組建糖業集團,提高生産加工水準和整個糖業發展水準,延伸産業鏈。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廣西機械工業産品技術水準不高。近些年,通過技術創新、産品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帶動機械行業邁向高品質發展。如今,柳工、玉柴等機械企業生産技術水準已進入全國前列。

  廣西還全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産業。過去幾乎是一片空白的電子信息産業,産值已接近2000億元。

  變“綠”為寶,生態優勢金不換

  生態立區、生態惠民。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接力棒”在八桂大地上不斷傳遞,“山清水秀生態美”的金字招牌更加閃亮。

  鹿心社表示,廣西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的囑託,紮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2012年至2018年,廣西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24.1%;2018年,設區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91.6%;植被生態品質和植被生態改善程度位居全國首位,森林覆蓋率、生物多樣性豐富度排全國前列,具有廣西特色的綠色發展路子越走越寬廣。

  “我們將依託廣西優良的生態資源深入實施生態經濟十大重點工程,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變‘綠’為寶、點‘綠’成金,努力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鹿心社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