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廣西:氣象為農服務帶來農事新氣象

2019-10-22 13:47:11 | 來源:人民網 | 編輯:駱秋妤 | 責編:趙瀅溪

  彭遠賀 實習生韋科友

  “三九欠東風,黃梅無大雨。”

  “霜降有雨,開春雨水多;霜降無雨,冬春旱。”

  ……

  自古以來,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總結了很多有用的氣象經驗,成為樸素的氣象預測。如今,隨著科技進步,降水量預報、強對流預警、颱風預警等氣象信息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生産活動保駕護航。

  面對高溫、乾旱等複雜極端天氣的變化,如何完善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加快構建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更好的發揮氣象趨利避害的作用,成為氣象部門助力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的“陣地戰”。

  近年來,廣西氣象部門緊密結合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等重要部署,以氣象為農服務作為抓手,堅持面向農業和生態旅遊發展需求,打出氣象“組合拳”,為廣西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堅強的氣象服務保障。

 

  以需求為引領 構建縣—鄉—村三級氣象災害防禦機制

  雖然時值深秋,位於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才鄉新坡村平治屯的桑蠶生産氣象服務示範基地,放眼望去還是一片碧綠。

廣西:氣象為農服務帶來農事新氣象

  環江縣大才鄉新坡村平治屯的桑蠶生産氣象服務示範基地

  在離該示範基地不遠處,便可看到矗立在田間的小型氣候監測站和懸挂在墻上的大喇叭。別看它們外表普通,可對於當地蠶農來説卻是實現好收成的“秘密武器”。這就是氣象部門為服務當地桑蠶産業而建立的農業小氣候監測站。

  韋善紅是新坡村的一名貧困戶,今年已經是她養蠶的第九個年頭。她介紹,每天早上八點半,預警大喇叭會播報當天的溫度,發佈暴雨預警信息,平時氣象局還會開展養蠶培訓,指導如何做好病蟲防範和治理。

  “有了這些幫助,我們可以及時了解天氣情況和一些養蠶的知識,種桑養蠶可以説是年年風調雨順。如果預報説有雨,我們就提前曬桑葉,根據雨量合理施,有效地避免了氣象因素對養蠶的不利影響,增加了我們的收入。今年下半年,我計劃再養殖六批蠶。”韋善紅信心滿滿地説。

廣西:氣象為農服務帶來農事新氣象

  環江縣大安鄉人影標準化作業站

  除了預報天氣,監測站還發揮了什麼作用?

  “蠶寶寶”在生長髮育過程中對濕度要求極高,濕度過高或過低,都對生長不利。養蠶過程中掌握並調節各齡蠶的適宜溫濕度,是獲得蠶繭高産優質的關鍵。

  平治屯農業小氣候監測站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監測站及時向蠶農報告當地的溫度、濕度,讓蠶農能根據溫度和濕度情況迅速做出合理調節,讓“蠶寶寶”始終在適宜的環境中生長。

  2012年,農業小氣候監測站開始服務於新坡村平治屯的農業發展。據不完全統計,7年來,監測站的精準預報和科學指導已為平治屯減少了近600萬元的農業損失,因此全屯每戶年均養蠶收入得以增長7000萬元,投資成本年均減少3000萬元,並輻射帶動周邊養蠶的群眾1800多戶,助力蠶農脫貧致富,有效地推動了當地特色經濟的發展,成為當地發展生産、助力脫貧攻堅的“守護神”。三年來,環江縣累計減貧4.8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19.56%下降到2018年的6.64%。

  環江縣氣象局局長劉慶華介紹,近5年來,該縣共投入1500萬元開展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先後建立了小型氣候觀測站、預報預警大喇叭等硬體設施,並建立桑蠶氣象服務應用平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機制日益完善,已建成功能齊全、佈局合理的綜合氣象觀測體系,在各鄉鎮建設了氣象信息服務站和組建了310人的氣象信息員隊伍,氣象預警大喇叭在行政村的覆蓋率達到100%。

廣西:氣象為農服務帶來農事新氣象

  環江縣大才鄉新坡村的小型氣候觀測站

  “我們的氣象臺站面貌煥然一新,徹底改變了一個百葉箱、一個觀測場、幾間舊房子的簡陋面貌。最近我們成功應對了‘6.15’及‘7.4’暴雨洪澇等重大天氣過程,很大程度上降低和減輕了氣象帶來的災害和損失。”劉慶華説,氣象為農的服務工作,在環江縣的脫貧攻堅戰中充分發揮了“消息樹”和“發令槍”的作用,助力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環江縣氣象部門還以“三農”氣象服務體系為契機,開展桑蠶、水稻等種植氣候適應性區劃、暴雨低溫等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提供了精細化和直通式氣象服務,有效地推動扶貧産業增收增效。

  環江縣的氣象工作以需求為引領,主動融入地方農業産業結構調整,開展直通式氣象為農服務,向廣西乃至全國氣象工作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了“環江模式”。2015年,環江縣被國家氣象局認定為“全國標準化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縣”,環江觀測站被認定為“中國百年氣象站”。

 

  生態優勢金不換 氣象服務來維護

  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東北部,素有“中國月柿之鄉”和“中國椪柑之鄉”的美譽。2018年底,恭城種植月柿19.26萬畝,是最大的單一果品品種。

  但由於地貌多以山地、丘陵為主,恭城前汛期強對流較多,冰雹、大風、暴雨洪澇等災害性天氣頻次高、烈度大,嚴重影響月柿、椪柑等特産的果品和産量。

  恭城縣氣象局副局長范方福介紹,恭城縣氣象局按照科學規劃、科學監測的原則建設區域自動站,形成了“鄉鎮有4要素氣象站、關鍵防汛節點有單要素站、特色農業結構有監測站”的氣象監測平面佈局,氣象現代化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為當地月柿、椪柑種植提供了氣象技術支撐。

  除了服務好月柿種植外,恭城縣氣象部門還把服務工作拓展到月柿加工環節,為企業選擇好日子,曬出好柿餅。

廣西:氣象為農服務帶來農事新氣象

  恭城縣果農趁著晴好天氣曬制柿餅

  得益於氣象工作的保障服務,2018年恭城縣果園種植面積30745公頃,其中柑橙柚12593公頃,柿子園11511公頃。今年,恭城規劃建設柿博園,擬引進實驗世界200多個柿品種,篩選出適應本地氣候的優勢品種,目前工作已準備進入建設階段。

  如今的恭城,不僅物産豐美,縣境內的平安鄉黃嶺村,環境山清水秀,街道寬敞乾淨,房前屋後花果飄香。這也少不了氣象服務的功勞。

  “別看現在這裡風景好,30多年前,由於村民到附近的山上扯豬草、砍柴火,周圍儘是光禿禿的石山。”平安鄉民政辦的工作人員廖夢蘭説,“為解決能源問題,又不影響生態環境,黃嶺村在全縣率先進行沼氣能源試點,形成‘養殖+種植+沼氣’的三位一體農業生態發展模式,有效保護了當地生態。”

  但近年來,村民逐漸放棄生豬等畜禽養殖,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少了“一位”,單家獨戶的沼氣池遭遇了沒有原料的困境。為此,恭城摸索出以“全託管沼氣”為創新的新三位一體模式,即建設一個大沼氣池,向片區農戶供氣,沼氣池的管理營運委託給專業公司,有效解決了沼氣原料不足、規模養殖場排污難、規模種植業有機肥缺乏等多項難題。

  天氣變化是沼氣生産供需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為科學管理全託管沼氣,保障農戶最大程度利用清潔能源,恭城縣氣象部門主動開展沼氣氣象服務,在平安鄉的全託管沼氣池旁邊建設了一座包含地溫、氣溫、輻照等觀測要素的自動氣象觀測站,探索沼氣産率與氣象條件的關係,在國內首次系統開展氣象災害對沼氣生産的影響研究。

廣西:氣象為農服務帶來農事新氣象

  工作人員在查看氣象信息

  “氣溫對沼氣池發酵的影響很大。”桂林市新河沼氣設備有限公司經理全健説,根據氣象部門發送的預報情況,他們可以合理調整投料量和投料間隔時間;在夏季和秋季預計有大雨雷電天氣時,加強巡查,防止雨水倒灌沼氣池。

  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為了“金不換”,自治區氣象局著力發揮氣象科技優勢,開展大氣負氧離子觀測網建設,在廣西濱海濕地紅樹林和石漠化地區建設生態氣象觀測試點;開展生態宜居氣象服務示範建設,恭城獲評全國第一個“氣候宜居縣”,金秀獲評“中國天然氧吧”;編發廣西植被生態品質及植被生態改善狀況報告;在全國第二個出臺省區級適應氣候變化方案。

 

  擁抱智慧氣象 精準為農服務

  一提到廣西的扶綏,便讓人想起那一粒粒晶瑩剔透的白糖。扶綏縣是全國第一大蔗糖生産基地縣,常年種植糖料蔗的面積大約120萬畝,“甜蜜事業”蒸蒸日上。

  “前不久我們和東亞糖業達成共識共同合作建立甘蔗面積、産量+氣象數學模型,我們將為此申報國家科技項目。”扶綏縣氣象局局長王達介紹,扶綏氣象局圍繞甘蔗生産週期,從種植到砍運榨全流程量身定制服務方案,按甘蔗生長不同階段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同時建設標準化甘蔗智慧精準灌溉氣象服務試驗基地,建立了節本增效的智慧灌溉模式,目前這一模式在甘蔗種植企業中逐步推廣應用。

廣西:氣象為農服務帶來農事新氣象

  扶綏縣渠蘆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萬畝甘蔗“雙高”基地

  近年來,扶綏氣象部門以需求為牽引,在“甜蜜之光”建設甘蔗氣象服務示範基地先後安裝了2套甘蔗氣象自動觀測站、2間甘蔗氣象實驗室、1個甘蔗氣象服務平臺、1塊多媒體觸摸顯示終端、85畝甘蔗智慧精準灌溉氣象服務試驗基地和1個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作業站,為扶綏甘蔗産業開展了直通式服務。

  扶綏氣象局“貼身式”的氣象服務,大大助力了該縣的“甜蜜事業”。扶綏縣制糖業每年可提供稅收5億元左右,佔當地財政收入的30%至40%,蔗糖業因此成為了扶綏縣的支柱産業。

  “讓上天站在我們這邊!” 目前,廣西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氣象預警大喇叭,1.2萬多套大喇叭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

  廣西氣象部門的直通式氣象為農服務惠及8000多個新型農業主體,“互聯網+甘蔗”“互聯網+砂糖橘”等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得到推廣,建立了44個現代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示範區;聯合國家氣象中心開展世界主産國甘蔗産量預報服務;做好政策性農業保險氣象保障,開展香蕉寒害指數等保險試點;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年均增加降水約60億立方米,防雹保護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

  如今的八桂大地,從田間地頭面對面指導,到電子顯示屏、大喇叭、農田觀測站建設,再到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通式服務、“互聯網+”智慧氣象,廣西氣象部門一系列加強農業氣象服務、提升災害防禦能力的措施,接通了為農服務“最後一公里”,為農事工作帶來了新氣象。(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