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國家災害性強對流天氣臨近預報技術培訓班學員參觀廣西氣象技術裝備中心。劉英軼/攝
本報記者 周 映 通訊員 黃姿娜 覃 偉
在廣西,基層氣象臺站由於裝備保障人員少、技術能力參差不齊、維護維修手段欠缺、觀測站點多分佈偏遠等,氣象裝備保障能力弱一直是制約綜合氣象觀測業務發展的瓶頸。
近年來,圍繞“智慧化、集約化、信息化”發展思路,廣西氣象部門依靠科技創新,積極開展技術攻關和成果推廣應用,著力破解裝備保障工作的痛點難點,推動全方位的裝備保障技術革新,實現了觀測業務品質穩定提高。
運行監控一張圖
目前,廣西已建成的地面、高空、空間綜合觀測系統共3100多個站點。除了國家統一部署的國家站網外,還建設了“回南天”觀測網、大氣負離子觀測網、廣西農村雷電觀測網,與海洋部門合作共享16個海洋小浮標觀測站數據。“全天候、自動化和立體化的觀測格局,需要匹配與之相適應的裝備保障技術和能力。”自治區氣象局局長鐘國平説。
在廣西氣象技術裝備中心,一面藍色巨屏上各類監控數據實時跳動,任意點擊一部天氣雷達圖標,即刻可以第一視角進入塔樓機房巡查。這裡正是廣西氣象裝備保障的“中樞”——廣西綜合氣象觀測系統裝備保障綜合業務平臺。
該平臺採用數據可視化技術,將全區綜合氣象觀測網3100多個站點的運行監控、維護維修、器材儲備、計量檢定、分析評估、信息發佈等業務以及臺站歷史沿革展示進行集約化管理,形成裝備保障業務“一張圖一張網”,有效解決了裝備保障系統分散和數據孤島現象的問題。
“觀測設備運行監控前移到設備端,監控時效由‘小時級’提升到‘分鐘級’。”廣西氣象技術裝備中心主任譚龍表示。主控系統部署在自治區級業務單位,業務流程集約高效,全天候、無縫隙智慧分析研判設備運行健康狀況,提前判識故障,實現自動監控和自動告警。全區各級臺站通過省級綜合觀測運行監控系統App實現移動化辦公,在手機上就可以對各類觀測設備實時監控和維修保障管理,打破限于地點、時間、手段的被動監控保障模式。
裝備保障的業務層級得到了精簡,基層臺站負擔進一步減輕,觀測設備實現了智慧穩定運行,觀測業務維持了高品質。據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的通報,2014-2018年度廣西國家級臺站自動氣象站業務可用性、區域自動氣象站業務可用性、雷達主機和配套設備平均無故障時間等業務考核指標均在全國排名前列。
維修維護有利器
2016年,廣西在全國率先開展地面氣象觀測無人值守業務改革,2018年作為全國試點省區之一開展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2019年由改革試點順利轉入業務試運行。廣西大部分氣象觀測站都是局站分離,且觀測站遠離城區,這對裝備運行維護和保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氣雷達在監測暴雨、冰雹等短時臨近災害性天氣中極為重要,但其維護維修的難度也較大。梧州新一代天氣雷站建設在市區的一座山上,離辦公區有10公里的路程,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為提高雷達可用性,氣象部門自主研發了雷達遠程網絡智慧控制系統,能夠自動採集雷達工作環境信息、遠程控制雷達開關機、發射機預熱、高壓開關及故障復位,空調運行智慧化,雷達站運行監控真正實現無人值守化。
據自治區氣象局觀測與網絡處處長韋京華介紹,廣西氣象部門還針對雷達維護研發了天氣雷達移動診斷平臺和遠程視頻會診系統,能夠遠程檢測雷達設備狀態和智慧定位故障,對雷達軟體、數據傳輸、儀器校準、環境監控、供電系統等進行綜合監控和告警。同時,通過視頻和語音手段,實現對雷達故障的遠程會診,指導臺站進行維修,或多臺站共同會診。
這都得益於近年來自治區氣象局從政策、資金和合作方面搭建舞臺、大力投入,在全區形成了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針對自動站現場和遠程故障檢測維修難問題,研發集藍牙無線設備測試、設備狀態推送、故障自動定位及派單、維護維修單等一體的智慧掌上保障系統;研發可攜式風桿專用起落器,1-2人便可輕鬆升降自動氣象站合頁式風桿;針對氣象觀測裝備性能及防護,研發天氣雷達匯流環自動維護系統;利用隔離防雷技術降低觀測設備被雷擊損壞概率;研製區域自動氣象站高增益天線,解決邊遠地區區域自動氣象站移動信號弱、通信品質差等問題……
一系列技術革新,實現了氣象裝備保障“輕裝上陣”。據統計,全區氣象裝備故障排除時間平均縮短50分鐘。近幾年,全區國家級臺站自動氣象站發生故障幾乎全由基層臺站自行排除,不再需要區級派員現場維修,裝備故障平均持續時間縮短約22小時。
業務管理標準化
以往,我區省級自動氣象站校準業務由市氣象局負責完成,校準業務多為手工抄寫,信息離散,缺乏統一管理。“通過研發廣西區域自動氣象站校準業務平臺,並在全區14個市級氣象校準實驗室推廣應用,自動站檢定校準自此有了尺規。”廣西氣象技術裝備中心副主任李艷萍表示,與此同時,還建立了裝備保障業務雲平臺介面標準,及業務運行管理標準和業務標準,編制了16類觀測系統維護維修業務指導書,6個計量檢定業務操作流程文件,2個標準文件。
參照“學習強國平臺”短視頻模式,基於臺站人員技術能力水準的視角,自治區氣象局從氣象要素測量、觀測系統介紹、維護維修方法、維護維修工具使用、計量裝置使用、維修案例等全面設計了裝備保障培訓教材,臺站人員通過智慧手機、遠程網絡獲取學習課件,解決了開展全員培訓基礎臺站裝備保障人員的難題。
氣象裝備保障技術基礎支撐能力也進一步增強。據統計,2016-2018年,全區創新工作中,裝備保障創新工作有8個項目,佔比為22.9%,全區氣象裝備保障能力建設科研創新團隊3個,獲得成果認證29項。
“裝備保障業務現代化水準顯著提高,也為搭建國際化的裝備保障業務交流平臺奠定了基礎。”廣西氣象局觀測與網絡處副處長李靜鋒表示。
“這次培訓太棒了!我在數據分析和天氣預報技術方面收穫頗多。”在今年8月底舉行的湄公河國家災害性強對流天氣臨近預報技術國際培訓班後,印度尼西亞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登巴薩區域中心預報處預報員LUH EKA ARISANTI説。
2018年,廣西積極落實《中國-東盟國家氣象合作南寧倡議》,組建了中國氣象局東盟大氣探測合作研究中心。該中心具備與東盟國家開展氣象儀器標定、大氣探測技術交流與合作、技術培訓、氣象裝備技術輸出和引進等方面的合作能力。建成兩年來,承接了3期面向東盟國家的有關氣象裝備保障工作的培訓交流活動。
廣西在綜合氣象觀測裝備保障的探索成效,輻射帶動作用初現。據了解,2016年以來,先後有近20個省區市氣象局到廣西專題調研交流,臺站級監控系統、多功能自動氣象站檢測儀、可攜式風桿專用起落器等系統和設備在陜西、四川、青海等省得到推廣應用,有效地帶動了裝備保障業務的縱深發展。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路甲16號 郵遞區號:100040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891032 舉報郵箱:jubao@cri.com.cn 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監督電話:010-68891834 監督郵箱:jiancha@cri.cn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2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 11040202120016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5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版權所有©199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