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文旅共興 “桂”在融合 ——文旅融合發展的“桂林答卷”

2019-11-20 17:18:55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駱秋妤 | 責編:趙瀅溪

文旅共興 “桂”在融合 ——文旅融合發展的“桂林答卷”

  臨桂環城水系。 唐艷蘭/攝

文旅共興 “桂”在融合 ——文旅融合發展的“桂林答卷”

  桂林融創萬達文化旅遊城酒店群鳥瞰效果圖。該項目計劃總投資約160億元,包含大型室外主題樂園、文化旅遊小鎮等多項複合功能業態,是目前廣西最大的文化旅遊城項目。

文旅共興 “桂”在融合 ——文旅融合發展的“桂林答卷”

  環廣西公路自行車賽桂林城市賽段精彩紛呈。圖為選手們向終點發起衝刺。何平江/攝

文旅共興 “桂”在融合 ——文旅融合發展的“桂林答卷”

  打造提升一批文化名鎮、旅遊小鎮、産業強鎮,精心培育的8條生態休閒旅遊精品線路,聯動縣域、鄉鎮、街區、村屯,桂林構築了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大圩古鎮休閒旅遊令遊客流連忘返。 唐 侃/攝

文旅共興 “桂”在融合 ——文旅融合發展的“桂林答卷”

  圖為《破陣曲》在京演出現場。近年來,桂林相繼打造了《破陣曲》《桂林有戲》等一系列文藝精品,桂林的戲劇文化、山水文化、抗戰文化成為桂林文化輸出重要的城市名片。唐 侃/攝

文旅共興 “桂”在融合 ——文旅融合發展的“桂林答卷”

  這幾年大刀闊斧實施的漓江保護管理體制改革,實現了漓江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提升,讓漓江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圖為漓江美景。 唐艷蘭/攝

文旅共興 “桂”在融合 ——文旅融合發展的“桂林答卷”

  桂林得天獨厚的景色,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而“一鍵遊桂林”讓更多遊客可以更方便快捷地遊覽桂林。 遊擁軍/攝

  桂林是國際旅遊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生態山水名城,文化、旅遊、生態融合發展既是大趨勢,也是桂林的大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和旅遊的發展,作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重大決策。自治區黨委、政府先後作出系列安排部署,明確桂林旅遊在全區旅遊發展的龍頭地位。從2013年開始,桂林以落實《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為統領,堅持“一本藍圖繪到底”,按照“加快建設新城、疏解提升老城,産業融合發展、城鄉協調推進,生態文化相融、富裕和諧桂林”的總要求,一體謀劃、聯動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和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建設,以文促旅、以旅興文,文旅聯動、融合提升,走出了一條彰顯桂林特色的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子,成為廣西文旅融合發展的排頭兵。

  根據預測,2019年桂林市接待遊客超1.3億人次,實現旅遊總消費1700億元以上。國際旅遊勝地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大部分已提前完成,2020年可如期建成國際旅遊勝地。

  1 突出頂層設計和總體佈局 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

  桂林始終堅持大旅遊、大文化、大融合思路,立足城市特色、人文資源、産業基礎,努力把特色做優、品牌做響、環境做美,文旅融合水準邁上新臺階。始終堅持以文化為魂,把文化根植于新區建設、老城疏解提升全過程,“兩江四湖”二期工程建成通航,新區環城水系旅遊航線開通運營,打造了“山、水、城、文”和諧共生新模式。重建逍遙樓,建成正陽東西巷、王城歷史文化休閒旅遊街區、“一院兩館”等一批文旅融合標誌性項目,文化休閒品位之都展現獨特魅力。全力構築內外暢通、快速便捷的文旅融合大通道,兩江國際機場T2航站樓建成啟用,高鐵里程居全區之首,桂陽文旅大道建成使用,“縣縣通高速、鄉鄉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基本實現,一大批高品質旅遊公路、休閒綠道建成使用,文旅融合支撐能力大幅提升。

  2  突出機制創新和項目帶動 創造文旅融合發展新經驗

  桂林始終堅持市場導向、目標導向、問題導向,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強化規劃引領、項目帶動、資源整合、政策扶持,推動生態旅遊牽手、文化旅遊融合,打造了文旅融合新平臺。

  堅持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籌各方利益,持續推進漓江全流域保護、全覆蓋整治,以漓江為主軸的生態岸線、景觀沿線品質全面提升,“桂林山水甲天下”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引進實施融創萬達文化旅遊城、宋城演藝、地中海俱樂部、益田西街等一大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引領産業走向的高端文旅融合項目,投資規模之大、重大項目之多前所未有,推動了文旅融合品質顯著提升。堅持旅遊智慧化發展,致力於數字桂林、智慧旅遊建設,在全區率先推出“一部手機遊桂林”,讓中外遊客享受到更加智慧、精準、放心的服務。堅持先行先試、改革創新,建立了旅遊用地基準地價體系,破解了旅遊發展用地難題,被譽為“桂林模式”,在全國率先推動“廁所革命”、率先開展導遊自由執業試點、率先成立旅遊市場監管專職機構,多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文旅融合發展不斷迸發新活力。

  3  突出全域旅遊和惠民富民 形成文旅融合發展新典範

  桂林始終堅持全域統籌、旅遊惠民,把桂林作為大公園大景區精心打造,全面推進全域旅遊基礎設施、旅遊産品、旅遊業態、旅遊管理提檔升級,大桂林“城鄉一體、生態美麗、文化繁榮、富裕和諧”大家園展現獨特魅力。堅持以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和廣西特色旅遊名縣為引領,以持續實施新型城鎮化示範鄉鎮建設為抓手,打造提升一批文化名鎮、旅遊小鎮、産業強鎮,紮實推進一批田園綜合體建設,精心培育大桂林8條生態休閒旅遊精品線路,“桂林休閒農業四季遊”入選全國十大精品線路,陽朔等7個縣成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聯動縣域、鄉鎮、街區、村屯,構築了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遇龍河成為廣西首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過半縣域成為國家、自治區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鄉村旅遊持續火爆,探索形成了特色村寨旅遊扶貧、龍頭企業帶動發展扶貧、村寨旅遊聯盟開發等“桂林模式”,桂林與愛彼迎合作的龍勝金江村旅遊扶貧試點項目,成為全國旅遊扶貧的成功案例。旅遊扶貧輻射帶動60多個貧困村脫貧摘帽,6000多戶2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成為旅遊脫貧、助力鄉村振興的典範。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展會在桂林舉辦,連續成功舉辦環廣西世巡賽(桂林段)、桂林馬拉松、資源漂流世界盃、陽朔國際山地越野賽等一系列重大賽事,開發了滑翔、探險、露營、攀岩等一批戶外運動産品,“體育+旅遊”碩果纍纍,桂林旅遊國際化、品牌化、智慧化、標準化日益凸顯。

  4  突出文化挖掘和品質提升 打造文旅融合發展新品牌

  桂林始終堅持文旅相生共興、融合交匯,努力推動文化旅遊由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始終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堅持“尋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價值”,大力實施“文化+”“旅遊+”,推動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文旅融合新産品新業態新品牌競相涌現,高鐵遊、自駕遊、體驗遊、騎行慢遊等旅遊新方式精彩紛呈,鄉村旅遊、民宿旅遊、健康旅遊等旅遊新業態快速發展,文化演藝、休閒度假、醫養康養等旅遊新産品蓬勃發展,建設了三千漓、桃花灣等一批休閒旅遊度假區,推出了桂林千古情、桂林有戲等一批演藝項目,打造了益田西街、崇華中醫街等一批特色街區,會仙濕地度假小鎮等一批投資100億元以上的健康旅遊項目落地實施,打響了“漓水青山,養生桂林”城市品牌,為桂林發展增添了新動力。

  啟動城市文化標識建設,歷史文化遺存被一一拾起,打造了逍遙樓、東西巷等一批歷史文化新地標,建成了甑皮岩、飛虎隊等一批遺址公園;大圩、興坪等一大批古鎮古村、文化旅遊小鎮成為文旅融合新亮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煥發出新魅力。堅持紅綠結合,紅色文化資源挖掘保護利用取得里程碑式進展,建成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館),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設施列入國家長征文化公園,納入全國“重走長征路”精品線路,開館2個多月來,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紅色文化旅遊成為新熱點。

  5  突出環境優化和管理升級 推出文旅融合發展新成果

  桂林始終堅持勝地建設從環境入手,持續推進環境綜合整治,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大力整治城鄉市容環境、交通秩序、環境衛生,加強生態保護修復,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努力建設“山水秀美、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美麗家園。持續推進漓江網箱養魚、畜禽養殖場、住家船、洲島魚餐館的全面整治,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近100%,入選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實施漓江岸線、碼頭整治,完成30年來首次遊船全面提檔改造,構建了以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籌各方利益為主要內容的保護與修復機制,打造了以漓江桂林到陽朔段為中心的高品質生態旅遊圈,漓江水質長年優於Ⅲ類。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71.58%,宜居桂林、生態桂林、桂林有禮、桂林有戲成為城市新名片,“一城文化滿城綠”的桂林風韻全面彰顯。(李 耿)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