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
——南寧市民族團結工作取得新成效,獲國家民委肯定
中華中路社區各族群眾參加社區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文藝演出。(資料圖片)
中華中路社區居民包粽子同慶端午佳節。(資料圖片)
編者按
近年來,南寧市城市民族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為重點,依託“13456”民族事務服務體系建設平臺,建立了以中華中路社區為服務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示範點,不斷創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方式方法和載體,讓綠城更好接納少數民族群眾,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融入邕城,取得良好效果。南寧市創新民族事務服務體系建設的“13456”南寧模式以及中華中路社區的全方位服務做法及經驗多次得到廣大主流媒體的關注,2019年10月,國家民委領導對我市中華中路社區服務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工作的經驗做法作出批示,要求加大宣傳力度並給予高度肯定。之後《中國民族報》派出記者進行採訪並於2019年12月20日和12月27日在《中國民族報》、國家民委微信公眾號連續刊發了3篇相關報道,這是國家民委媒體第一次對南寧乃至廣西基層民族工作給予如此高度的關注和評價。現予以全文轉載,以饗讀者。
人人盡責人人共享
——一個多民族社區的治理實踐
《中國民族報》見習記者文靜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西鄉塘區衡陽街道辦事處中華中路社區,毗鄰南寧火車站,少數民族人口占社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面對轄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日益增多的實際,社區積極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打造了“民族情深黨旗紅”黨建品牌。經過10餘年的實踐,社區各族居民親如一家,為多民族社區治理提供了有益探索。
搭建管理平臺夯實團結根基
走進中華中路社區,只見一條民族文化長廊向巷道深處延伸,圖文並茂地介紹著56個民族的相關知識。雖地處鬧市,但社區處處點綴著民族風情。
突出政治引領,是中華中路社區治理的第一步。針對轄區外來人口多、少數民族居民多的特點,社區發揮黨代表工作室作用,以“傳黨情、聽民聲、謀發展、促和諧”為主題,8名駐室黨代表牽頭組建基層民情、就業創業、醫療衛生等8支服務團隊。一張張寫有黨代表聯繫方式的“民情聯繫卡”,成為聯繫居民、服務居民的橋梁。
2019年國慶節當天,中華中路社區一派喜慶熱鬧,大家身穿節日盛裝,手裏揮舞著小紅旗,一起收看閱兵電視直播。中午,大家聚在一起製作麵食,不同民族特色的拉麵、切面都被稱作“國慶面”。“我們要將國慶吃麵的傳統一直延續下去,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增進居民感情。”社區黨委書記謝華娟説。
2007年,中華中路社區建成南寧市內首個社區“民族之家”,設置了民族學習區、民族宣傳長廊、民族書屋等功能區。依託“民族之家”,社區以黨員志願者為引領,舉辦少數民族學習國家通用語言培訓班,開闢民族政策宣傳欄,印發民族知識宣傳手冊,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此後,社區逐步形成以“民族之家”為中心,少數民族服務系統和求助系統為抓手,社區、生活小區、住戶樓棟三級網絡的社區服務格局,幫助居民解決困難。
什麼時候來小區居住,家裏幾口人,老家在哪……談及社區流動人口的相關信息,謝華娟如數家珍。“我們堅持定期統計新來的居民,無論他們在社區住多久,都要摸清並登記信息。”謝華娟牽頭搭建社區信息管理平臺,結合日常走訪工作,詳細登記並更新居民信息。
完善服務機制營造和諧環境
2012年,社區設立“候鳥港灣”服務特色項目,從房屋租住、勞動就業、文娛活動等多方面,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就業、社保等民生權益。
27歲的阿布力克木·買提尼亞孜在社區經營烤馕店。“我們有加了蔥花的馕,其他店是沒有的。”阿布力克木用流利的普通話介紹道。早些年他剛到南寧時,經常推著三輪車走街串巷賣葡萄幹。彼時,他既不會普通話,也不懂做生意的門道。
自從讓阿布力克木在中華中路社區住下後,謝華娟當起了他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老師,併為他設置了固定的攤位點。這兩年,在謝華娟的幫助和建議下,阿布力克木的烤馕店用上了收款碼,售賣更符合廣西人口味的蔥花馕,生意越來越好。
“群眾利益無小事,對居民的訴求,工作再細緻也不為過。”謝華娟説。在日常工作中,社區黨員深入轄區各族群眾開展“四訪”活動,包括定點接訪、重點約訪、主動家訪以及定期回訪,了解群眾的所盼、所急、所難。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社區與廣西民族大學協力開辦民漢雙語課堂,由大學生志願者為社區少數民族居民教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2019年11月8日,廣西民族大學正式在社區建立大學生民漢雙語志願服務實踐基地,作為志願者代表的麥爾哈巴·如孜是第二次到社區講課。“看到來自家鄉的叔叔阿姨在社區生活得美滿幸福,我也會被這團結的氛圍所感染。”麥爾哈巴説。
推動居民自治促進互信互融
在社區大大小小的活動中,一定少不了一個身影,他就是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縣的買土送·玉送。買土送在社區居住了20多年,他還有另一個身份——“樓棟長”。與買土送夫妻倆居住在同一樓棟的許多人是他的老鄉,從樓棟清潔、居民安全甚至生意情況,買土送都事無巨細地負責到底。在新疆籍居民中,買土送的“權威”來自於他一心一意為大家辦好事。
在社區門口的少數民族創業街上,買土送經營著一家新疆特産店。每當佩戴上居民代表證後,他便忙開了。作為社區“暖心屋”的屋主成員之一,買土送既要蒐集社區居民的生活需求,還要為新來的居民提供服務,登記信息。
27歲的阿卜杜喀迪爾·克比爾第一次來南寧市找工作,買土送第一時間幫他安排了出租屋,還讓性格靦腆的他先到自己的店裏工作。“在這裡跟老家一樣,有什麼事都有人幫助解決。”阿卜杜喀迪爾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話説。
如今,一支支由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志願者隊伍長期活躍在社區。在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治理中,社區也成為各民族居民幸福生活的和諧家園。
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讓鄰裡感情升溫,每到端午、中秋、古爾邦節等節日,社區居民就會共同慶賀。新疆的烤馕、馓子、手抓飯,南寧特色的糯米飯,豐盛的菜品端上桌,張張桌子擺成一長條。唱起壯族祝酒歌,跳起新疆舞,“百家宴”的飯桌上歡笑聲、喝彩聲不斷。
64歲的黎振琴是社區的文藝骨幹,她所在的舞蹈隊橫跨多個社區。作為一名老黨員,黎振琴主動擔起了社區文藝活動的組織責任。大大小小的活動上,她和隊友活躍的身影必不可少。“只要我們社區有活動,大家都爭著報名參加。”黎振琴説。“社會治理重在基層,創新基層治理要讓更多人主動參與基層治理,關注公共事務,讓居民成為社會治理的主角。”謝華娟説。
謝華娟:讓社區成為各族群眾共同的家
《中國民族報》見習記者文靜
晚上九點,深秋的南寧涼風徐徐。腳步匆匆的謝華娟一如往常,停留在社區門口的新疆特産店,與老闆買土送·玉送聊起當天的生活。
結束對話,她騎上電動車,疲憊的背影連著夜色,匯入了車來車往的中華路。家裏,母親80大壽的宴席已然開始,謝華娟最後一個露面。晚歸甚至徹夜不回,對謝華娟來説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她是母親的女兒,也是中華中路社區的黨委書記,後者的身份讓她成為更多人的“親人”。出了南寧火車站,步行幾百米,就到了中華中路社區。在社區0.6平方公里的轄區內,居住著19個民族的居民,少數民族人口超過4000人,約佔社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2019年10月1日,社區內各族居民齊聚一堂收看國慶閱兵直播,動手製作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國慶面”,其樂融融。共慶佳節的場面在中華中路社區經常上演,歡度壯族“三月三”、組織“百家宴”、歡慶“古爾邦節”“開齋節”……每當這時,謝華娟就像一位“大家長”,欣慰地凝望著這和諧的場面。
“你退休了,我給你養老”
“你退休了,我給你養老。”這句話是16歲的馬寶對謝華娟説的。馬寶的大姐馬萍並不驚訝和懷疑弟弟的這一“諾言”,他們全家對謝華娟都有著同樣的情感。
2009年,謝華娟注意到一個小男孩天天在社區晃悠,沒去上學。他就是來自甘肅的回族男孩馬寶,由於沒有戶口,又跨了省區,家長無法提供入學所需的各種證件,導致他無法入學。得知情況後,謝華娟四處奔走聯繫學校,向相關部門反映情況,終於讓馬寶免費入讀南寧市華衡小學。
馬寶的二姐馬娟患有輕度智力障礙,謝華娟安排她在社區當門衛,解決了生活的難題。發現馬娟愛看書,謝華娟每次都把報紙書刊攢下來留給她。至今,馬娟在甘肅老家的床頭一直擺放著與謝華娟的合影。
2012年,因母親病重,馬萍決定送父母回老家調養。謝華娟幫一家人買了火車票,準備路上吃的食物。如今,馬萍的父母年事已高,唯一的心願就是再來社區住上一個月。馬萍知道,他們是想來看望謝華娟。
“我去過很多地方,只有這裡最溫暖,最像家。”2019年7月,馬萍又回到南寧。雖然離開一陣子,再回社區,左鄰右舍一句句“你回來啦”的問候溫暖著她的心。安排好住處,她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見謝華娟。見面時,謝華娟一邊説著“有什麼難處來找我”,一邊遞給馬萍1000元,要幫她交房租。
將心比心、以心換心,謝華娟對居民有著細緻入微的關愛。少數民族居民就醫、孕婦産檢,她或親自陪同,或委派社區幹事同行;為了減少流動攤位,她親自聯繫超市幫居民銷售哈密瓜;她邀請職校老師開設培訓班,讓居民學習行銷、烹飪等技能……
讓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親如一家,是謝華娟樸實又有力量的溫柔。“他們是候鳥,在家鄉和工作的城市之間奔波,我希望社區是他們溫暖的家,他們安居樂業就是我的幸福。”謝華娟説。
謝大姐的“強”和“弱”
在中華中路社區,謝華娟是人人點讚的“謝大姐”,也是大事小事抓在手的“管家婆”。十多年前,她很“強”,衝在最前面,最有解決問題的勇氣和決心。
2004年9月,社區搬來了一批新疆小夥子。一次,兩位維吾爾族小夥因為攤位擺放問題發生糾紛,最終引起兩群人的對峙。
吵鬧聲驚動了正在加班的謝華娟。等她衝出來時,兩群人正拿著鐵棍,氣勢洶洶。圍觀的居民都被這場面嚇住了,謝華娟一把拉出綁在一起的一輛三輪車和兩輛自行車,把兩群人隔開。
“我是社區書記,有事找我解決,出門在外,大家都是兄弟姐妹。”衝突被制止了。事後,謝華娟馬上組織幹部進行調解,雙方才解開心結。
每年春節,謝華娟都要組織居民吃團年飯,開展活動。第一年,少數民族居民雖然拿起了碗筷,碗裏的湯圓卻一個都沒少。謝華娟心裏明白,“融進來”才是和諧的關鍵。從第二年起,她帶著大家一起買材料、做湯圓。“當我發現,不同民族的居民吃飯開始相間而坐時,我就相信,一切都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謝華娟欣慰地説。此後,社區自發組織的唱歌跳舞活動更頻繁了,甚至吸引其他小區的居民也聞訊加入。
語言是少數民族同胞融入城市的第一道難關。謝華娟牽頭開展“社校聯盟”,讓大學生志願者走進社區,舉辦雙語培訓班。社區還建立了“民族之家”和“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站”,幫助少數民族群眾解決居住、就業、子女上學等問題。
“想要一個新籃球”“希望收到一部單車”……這些寫在便箋紙上的小心願,貼在社區“暖心屋”的“暖心墻”上。幾張用維吾爾語寫成的心願,用歪歪斜斜的漢字署名,它們出自社區正在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小朋友。“暖心屋”大門常開,包括謝華娟在內的7名屋主成員就是實現孩子心願的“聖誕老人”。
作為最早一批來社區的少數民族居民,買土送既是“暖心屋”的成員,也是樓棟長之一。每逢社區活動,買土送胸前懸挂著代表證,忙前忙後,最為積極。他是謝華娟的得力助手,兩人的情誼也最深。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新疆代表向習近平總書記敬獻花帽的畫面被做成羊毛氈製品,挂在“民族之家”門外。這幅作品是買土送從新疆專程帶來的,純手工製作要花費1個多月時間。
來南寧20多年,買土送在去年有了自己的店,還從家鄉帶來幾位年輕人一起務工。幾年來,在謝華娟的幫助下,買土送的生意越來越好。最近,買土送最大的心結是謝華娟臨近退休。“捨不得呀,真捨不得她走。”他動情地對記者説。站在一旁的謝華娟眼裏噙著淚水,一句話也沒説。
用情用心是謝華娟的人生底色。如今,謝華娟很“脆弱”,每當有居民回憶和她相處的故事,她眼中盈盈的淚水清晰可見。
“媽媽是外婆的女兒,更是黨的女兒”
64歲的黎振琴是社區的文藝骨幹。社區大大小小的活動上,都有她帶著舞蹈隊表演的身影。起初,黎振琴並不樂意,直到有一次發現謝華娟淩晨還在辦公室加班,才心甘情願當起了社區的“文藝委員”。
讓群眾好辦事,為群眾辦好事,是謝華娟的人生信條。“居民的每句話,她都放在心裏,再小的事情都會落實處理好。”在黎振琴看來,謝華娟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
一次,黎振琴跌倒摔斷了胳膊。謝華娟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為她墊付了醫藥費,買飯、買生活用品,忙前忙後。可病痛落到自己身上,謝華娟卻不管不顧。此前,她的胃部需要手術,因為放不下工作遲遲不肯就醫,大家輪番勸導才進了醫院。手術之後,黎振琴去探望,卻看見謝華娟坐在病床上,一刻不停地用手機處理工作。
“社區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少數民族居民就是我們的兄弟姐妹,這是謝華娟身體力行教給我們的道理。”黎振琴説。
2019年11月8日,廣西民族大學在中華中路社區為雙語實踐基地掛牌。黎振琴戴上謝華娟送給她的壯族服飾,早早領著舞蹈隊開始張羅。知道志願者要為居民上漢語課,她從家裏特意帶來了水果。
2008年抗擊冰凍雨雪災害中,謝華娟帶領社區居民組成愛心小分隊。居民們拿出自家的煤爐煤球、大鍋小盆,捐出自家的紅糖、生薑,一連8天熬出一鍋又一鍋姜糖水,送到南寧火車站的滯留旅客手中。
當天空漸漸拉上黑幕,交相輝映的霓虹燈點亮了這座城市。結束一天的工作,謝華娟騎著電動車的背影再次消失在城市的夜色中。回到家,她看見女兒剛發到朋友圈的那條信息——“媽媽不僅是我外婆的女兒,更是黨的女兒……”
夯實民族工作基層基礎
文靜
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社區是各族群眾共同的家,民族團結一家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社區作為服務人民“最後一公里”的發力點,也是拱衛民族團結的大廈之基。接好“千根線”,當好“一根針”。無數像謝華娟一樣身處一線的基層黨員幹部,將黨的方針政策宣傳貫徹到社會的“毛細血管”,也成為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一面旗幟。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千百萬基層幹部心繫群眾安危冷暖、所思所願,與群眾融為一體、打成一片,才有了一曲曲各族人民心手相連、親如一家的讚歌。基層民族工作的要旨,在於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將心比心、以心換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需要基層幹部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需要千千萬萬普通幹部的真情投入、真誠付出,以春風化雨之勢讓各族群眾感受黨和政府的關懷、溫暖。
在謝華娟身上,對黨和人民的赤誠,是她堅守崗位、紮根社區的關鍵,也是她創新多民族社區治理實踐的力量之源。只有奮戰在一線的廣大基層幹部不忘初心,砥礪“鋒刃”,才能築起民族團結的“九層之臺”。本版圖片由南寧市民宗委提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