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防城港:微光匯聚 希望在前
2020-02-27 10:30:52來源:防城港市新聞網編輯:駱秋妤責編:趙瀅溪

  編者按

  哪有疫情,哪就是戰場。面對疫情,面對危險,醫護人員成了最勇敢的“逆行者”,風雨同舟,齊心抗疫,微光匯成星芒,鼓舞人心,激勵士氣。無論前方後方,他們都默默奉獻著的,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一束微光,守護患者健康,閃耀無盡的希望!

  立足本職做好抗疫一線“守門人”

  ● 本報記者 徐業越

微光匯聚 希望在前

  ▲張文霞在德城新世界分發宣傳單。

  醫者仁心,如不滅的明燈——這句新華網評李文亮醫生的話,適用於同樣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

  2月19日下午5時許,記者在金海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醫院)初見婦科主治醫師張文霞時,她正快步從社區醫院四樓走到二樓辦公室,身著白大褂、戴著防護帽和口罩,露出來的一雙笑眼彎彎,眼底下已有黑眼圈。

  記者看到,在張文霞的辦公室衣帽架子上,挂著一件藍色雨衣。記者隨口一問,張文霞笑著説:“這是我春節期間上門排查時當作隔離衣穿的,那時防護物資緊缺,我們都自備雨衣、護目鏡、防護鞋,防止工作時被傳染。現在好多了,港口區人民醫院(總院)已經協調解決防護服這些物資了。”

  大年三十那天早上,張文霞還在港口區企沙鎮陪伴家人。接到緊急返崗通知後,她于大年初一回到社區醫院上班。直到今天,她都在社區負責排查、預檢、宣傳等工作。

  社區醫院的一樓大廳門口前,擺放著一張桌子、一把椅子,這就是一個簡易的預檢分診處。張文霞有時就需要在這坐上半天,對來訪人員進行體溫檢測和發熱排查。其間,部分社區居民因為有疫情恐慌心理,總覺得自己似乎已生病,便到社區醫院找她諮詢。遇到這種情況,張文霞按照常規體溫檢測程式,詳細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態,再進行心理疏導。

  除了到社區醫院預檢,更多的人會通過微信向她諮詢。而她也確實有讓人放鬆下來的本事。

  “張醫生,我前幾天去排查疫情了,接觸了好多住戶,中午吃了螺螄粉,這兩天喉嚨不太舒服,會不會是被感染了新冠肺炎?”在微信上,市民連女士(化名)向張文霞問到。

  “這些住戶是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嗎?”“按需飲水,飲水前切記洗手後再飲,不必緊張,晚上10點半前睡覺,多飲水增強免疫力。”……經過張文霞一番開導,市民連女士發送了個笑臉,説:“謝謝張醫生,經你一説,我感覺好多了。”

  而在日常的工作中,張文霞除了每天坐診,還要上門隨訪産後出院回家的産婦和新生兒,了解她們的健康狀況和進行婦女兒童保健知識的宣教,添加微信好友,也是方便産婦諮詢。

  “這幾天有沒有咳嗽、發熱?記得每天都要量體溫。”“把窗打開保持通風,切記勤洗手”“手不要觸摸眼睛、鼻子、耳朵”……在進行上門排查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時,張文霞説得最多的就是這些話。她説,宣傳防護知識,是作為醫護人員最基本的職責。

  大年初一這天,大風大雨。接到排查任務通知後,張文霞與其他工作人員前往某小區排查4戶密切接觸者家庭。詢問、作記錄、送體溫計、發宣傳單、做心理疏導,她盡心做好排查工作。抗疫期間,她平均一天排查5戶家庭。她還要同時負責電話聯繫密切接觸者105人,直到他們解除隔離。

  張文霞的身份是醫生,但也是一名母親。每次下班回到家,她11歲的兒子都要求和她“隔空抱”。“我到家的時候我兒子説要抱抱,我説‘別靠近媽媽,等我換了衣服,洗了手洗了臉你再靠近我’,然後我兒子就説‘那我們像電視裏那樣‘隔空抱’吧。雖然在下班前已經做好消毒工作,但是也會擔心身上帶有病毒會傳染到孩子。”

  張文霞的丈夫同樣在抗疫一線,兒子獨自在家,一邊默默支持母親的工作,一邊想要母親得到休息。他常問:“媽媽你為什麼不去馳援武漢?”“媽媽,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名單怎麼沒有你的名字?”“媽媽,怎麼最近老是你值班?什麼時候才可以休息?”……這時,她就會向兒子解釋,因條件不符合所以不能去馳援武漢。

  什麼時候才可以休息?張文霞沒想過,她説:“我是醫生也是黨員,衝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是義不容辭的事情。立足本職工作,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就是我要做的事。”

  張文霞是2018年到社區醫院工作的,一直以來,她受到患者和同事、領導的一致好評。公衛科何娟源這樣評價張文霞:“醫者仁心、説到做到、工作認真、開朗熱情。”

  家玲的“家人”——記東興市人民醫院血透室護理組長鍾家玲

  ● 本報記者 林芍岑

微光匯聚 希望在前

  ▲穿戴好防護用品,準備投入工作的鍾家玲及其同伴。左一為鍾家玲。

  2月2日淩晨1時許,市委黨校集中醫學觀察點一樓大廳內依舊燈火通明。剛與市衛健委對接好相關工作的東興市人民醫院血透室護理組長鍾家玲,心裏的弦依然緊繃著無法放鬆,自言自語地説著:“不知道大家在這裡住的第一晚還習慣嗎?醫療物資情況怎麼樣了?”説罷,她便又打開了手機微信查看、發送信息。

  上午8時,“全副武裝”的鍾家玲便忙著監測留觀人員體溫、送餐、消毒、清理垃圾……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留觀人員生活區的每個樓層。忙活了幾個小時,鍾家玲才能稍稍歇口氣。從隔離區出來,汗水早已濕透她的衣背,額頭、鼻梁多處都是深深的壓痕。鍾家玲是最早進入市委黨校醫學觀察點的醫護人員之一。當她聽説需要支援的消息時,便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主動請戰到觀察點工作。2月20日,則是鍾家玲來到市委黨校醫學隔離觀察點工作以來的第20個“十二時辰”。

  “你後悔嗎?”記者問。

  “不後悔。我想著能為‘家人’們幹一點是一點,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力。我是一個醫護人員,一定要擔當起來,加油幹!”鍾家玲回答。

  而聊起隔離點的“家人”們,鍾家玲感受頗深。受到疫情形勢以及陌生環境影響,留觀人員開始入住時,或多或少承受著心理壓力,變得焦躁不安。醫護人員的工作主要在於對留觀人員進行心理疏導,消除焦慮。“我們全體工作人員、醫護人員和留觀人員有一個‘2020家人們’微信群,大家在群裏暢所欲言,把需求提出來,我們負責協調解決。他們在這邊不只是留觀人員,更像家人一般。照顧家人,我們一定百般照顧好。”鍾家玲説。

  2月4日11時50分,留觀人員李阿姨在微信群“2020家人們”裏發佈了一條消息:“謝謝白衣天使視我們如家人!”短短12個字,令鍾家玲感動不已。

  當天,李阿姨感到有些頭痛、四肢無力,在自測體溫時出現了37.5℃的情況。頓時,她心覺不妙,便第一時間向鍾家玲求助,告知自己的身體狀況。鍾家玲一邊安撫著李阿姨的情緒,一邊聯繫市中醫醫院將李阿姨送至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談及她為何如此依賴鍾家玲時,李阿姨靦腆地説:“我剛到隔離點時,內心很恐懼、不安,睡也睡不好。鍾醫生了解情況後,總是會打電話、發微信安慰我、疏導我,我的心才漸漸安定下來。在這裡,我很依賴她。”

  2月7日,李阿姨經過多次核酸檢測呈陰性,同時作治療,發燒、頭痛症狀好轉,達到出院標準,並順利回到市委黨校醫學隔離點繼續進行隔離觀察。“她們一直守著我們,讓我這個外地人在這裡感受到了濃濃的人情味。工作人員和醫護人員都很用心、細心地保障大家的生活,讓我非常感動!謝謝她們!”李阿姨説。

  “青菜麵條加辣椒,美味。”2月20日21時,鍾家玲給記者發來了一張圖片和微笑的表情,圖片中清淡的青菜麵條就是她當天的晚餐。而簡單地吃完晚餐,她又要繼續忙碌了……

  “祖國需要,人民需要,我責無旁貸,一定堅守到底。戰鬥不勝利,我就不撤退!”鍾家玲堅定地説。

  “初生”護士不怕“虎”

  ● 本報記者 黃 山

微光匯聚 希望在前

  ▲穿著防護服的宋春嬌在市委黨校集中醫學觀察點為自己加油鼓勁。

  在護理行業,出生於1999年的宋春嬌就是一名“初生者”。

  去年自北海市衛生學校護理專業畢業後,她便回到了東興,在一家牙科診所從事護理工作。今年初,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作為我市的一名醫學志願者,她一直奔波于戰“疫”一線。市委黨校集中醫學觀察點就是她“戰鬥”的第一個駐點。

  “你好,A217沒有紙巾了,麻煩安排一下,辛苦你了!謝謝。”

  ……

  2月7日一大早,微信群“2020家人們”裏的“家人”在@宋春嬌。回復信息、收到整理信息、協調解決需求、消毒環境……宋春嬌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2020家人們”微信群是集中觀察點醫護人員和留觀人員組建的微信群。留觀人員有什麼需求,都會在微信群裏呼叫,有專人負責統計並協調解決。

  “我是2月1日下午3時過來的。之前只是報名參加志願者,不知道具體任務是什麼,來到集中觀察點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衝到了最前線,很驚訝也很激動。”2月7日記者採訪的當天,談及此事,宋春嬌還難掩激動。

  一直以來,宋春嬌都熱衷於公益志願活動,只要時間允許,她都積極參與。今年1月底,團市委向社會各界發出志願者招募令,招募疫情防控應急志願服務隊志願者。收到消息的宋春嬌立即報名,並如願當選成為一名醫療志願者。2月1日,她被選派到市委黨校集中醫學觀察點開展志願服務。

  記者了解到,2月1日觀察點啟用當天就已有130多名留觀人員入住,而當時因為時間緊,醫護人手並沒有配備齊全。“我是下午3時到這裡的,當時我們2個醫生和3個志願者。剛到的時候什麼都不懂,主要配合醫務人員,他們安排做什麼我就做什麼,比如給留觀人員送飯、收拾他們的生活垃圾等。”宋春嬌説,“現在回想起來,想不到原來自己可以這麼拼。”

  2月4日市中醫醫院派出6名醫務人員進駐市委黨校增援,2月7日,經過協調,觀察點由市中醫醫院全面接管,醫院更多的專業醫護人員入駐服務,宋春嬌的工作也換崗到了“前臺”,做一些簡單的協助工作,比如來訪人員登記、物資到位統計協調等。

  衝到前線做志願者,家人知道嗎?宋春嬌透露,當選成為醫護志願者後,她曾與父母家人説起這事,但當時她只獲得了一票贊成票。“和媽媽説過來觀察點做志願者,當時媽媽鼓勵我,她説為我感到自豪。聽到媽媽的鼓勵,我更堅定了。”宋春嬌説,“我很驕傲,選擇了護理專業,成為一名“白衣天使”的職責,很驕傲很自豪,堅信這個戰役一定能打贏的。”

  2月9日起,根據組織的統一安排,宋春嬌撤離集中觀察點。撤離後,她回到了東興市,在疫情防控一線繼續開展志願服務。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