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新雄
“科技是農業農村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動力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2020年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之年,我區要強化創新驅動能力,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自治區科技廳廳長曹坤華日前在全區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發展現場會上説。
我區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現狀如何?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下一步如何強化科技興農措施,優化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提升農業競爭力?記者採訪了相關負責人。
A 科技帶給農民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我區有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和比較優勢,許多農林産品産量居全國第一位,是全國名副其實的‘糖罐子’、秋冬菜的‘菜籃子’、亞熱帶水果的‘果園子’。近年來,我區科技支撐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一定成績。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40.5%提高到2018年的48.3%,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56%。農業高新技術産業不斷壯大,農村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科技廳副廳長唐鹹來介紹道。
全區農業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增強了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近年來,我區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開展農業關鍵技術科研攻關,突破産業升級瓶頸。
積極推進良種攻關。種植業方面,有5個超級稻品種獲得農業農村部認定,其中野香優莉絲、桂育11號分別在2018年和2019年全國品質鑒評中獲得金獎。桂單、亞航等玉米品種打破了被國外品種壟斷10多年的局面。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研發的“桂柳”系列甘蔗新品種在全國累計推廣1000萬畝以上。糖料蔗新品種自主率從20%提高到40%以上。養殖業方面,龍寶1號豬、參皇雞1號等7個畜禽品種通過國家品種審定;“桂海1號”對蝦和“壯羅1號”羅非魚通過國家品種審定。此外,葡萄一年兩收栽培技術、粉壟綠色生態農業技術等多項技術入選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準步步走高。全區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和“品質興農、綠色興農”戰略,以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為載體,抓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等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與示範推廣,催生了一大批“桂”字號特色産業。目前,廣西有各級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園、點)13851個,示範區共培育引進新品種近萬個,全區示範區有農業企業3535家,農民合作社7369家。值得一提的是,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站桑蠶育種在全國居領先水準,自主育成的家蠶品種飼養量佔全區98%以上,蠶繭産量連續13年領跑全國。
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平臺作用日益凸顯。截至2019年底,廣西建設了66家農業科技園區、195家星創天地、59家自治區涉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推動産業興旺、鄉村振興發展、決勝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與袁隆平院士合作研發“超級稻+再生稻”高産栽培模式,在桂林灌陽縣基地創下畝産總量1561.55公斤的世界高産紀錄。
B 農村高品質發展期盼科技創新支撐
雖然近年來我區農業科技創新取得了一些成績,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能力有所增強,但當前我區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期盼、與農業農村高品質發展的目標要求還存在較大距離。
科技廳農村處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區農業科技整體創新能力不強,綜合創新指數雖有所提高,但仍排全國第25位。突出表現在以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尚不完善,科技創新與産業發展結合不夠緊密,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能力不足,解決農業産業發展應用研究不夠。目前我區農業科技創新還主要在遺傳育種、病蟲害(疫病)防控、栽培(養殖)技術等傳統領域,涉及産業鏈前端為主,農産品精深加工技術應用不多,我區農産品加工率為40%,農産品二次以上深加工僅佔20%,均低於全國平均水準。現代信息技術供給少、應用少,比如糖業大數據系統利用地理信息服務糖業精準化管理的能力和水準遠遠達不到生産要求。
農業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尚未形成也是我區農業創新的一大軟肋。當前廣西農業科研創新主力仍集中在涉農科研院所、廣西創新團隊中,具備科研創新能力的農業企業數量較少。涉農企業科技投入積極性不高。很多企業認為搞技術研發週期長、風險大、回報少,不如購買技術産生經濟效益快,因而減少創新資金投入,喪失了引領産業發展的主動權。以種業為例,廣西當前育繁推一體化的種子企業只有2家。但與此同時,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産學研用銜接還不夠緊密,科研與生産存在脫節問題。我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40%,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此外,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總體比較薄弱。雖然我區農業優勢特色産業很多,但相應領域的本土全國領軍人才仍然緊缺,作為廣西主導産業的糖料蔗、蠶桑、柑橘、香蕉等領域的國家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均屬區外,與我區農業大省地位不相匹配。縣鄉基層農業科技人才匱乏且老化嚴重,普遍存在人才招不來、留不住、用不上的狀況。
C 多措並舉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做好三農工作至關重要,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刻不容緩。為此,我區多措並舉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廣西山區綜合技術開發中心業務負責人説。
著力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要優化科技創新資源,壯大科技創新力量,帶動全面創新。全區通過完善分類評價機制,強化政策措施,聚集創新要素,提升整體效能,為建設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提供科技支撐。科技廳等有關部門正抓緊對農業科技創新進行整體設計和規劃,為農村産業振興提供政策支持。
著力實施科技強農八大工程,為鄉村振興和“三農”高品質發展提供新動能。到2022年,選育10個現代種業突破性新品種,突破10項動植物病蟲害防控技術,研發100項農業産業關鍵核心技術,推廣應用100項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成果;建成10個廣西創新型縣(市、區),培育建成1個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新增建成2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擇優建成50個自治區農業科技園區,優化建成100家以上廣西星創天地,有效提升全區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力爭全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2%以上。
著力加強農業農村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才下鄉、科技下沉、服務“三農”力度,2020年至2022年期間,每年選派5000名以上的科技特派員到縣、鄉、村提供技術服務或開展創新創業。深入鞏固貧困村科技特派員全覆蓋機制,促進貧困地區創新驅動與鄉村産業振興有機銜接。加強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引育,進一步加強創新團隊建設。支持我區科研團隊加強與國內外優秀學科團隊的聯繫交流,建立合作關係,努力打造一批優秀團隊和一流學科。加快鄉鎮農技人員定向培養,進一步充實基層農技隊伍,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加強農民科技培訓,提升農民職業技能,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