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貴港港北區:穩就業 興産業 強保障
2020-04-15 10:31:00來源:廣西日報編輯:駱秋妤責編:張群

  本報記者 唐正芳 通訊員 陸宏夏

  “沒想到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生活不再發愁了。”4月10日,貴港市港北區港城街道龍井村的貧困戶陳廣壽終於了結一件煩心事:他在村裏上崗,每月收入1450元,還能照顧家人。

  陳廣壽家經濟來源主要靠他和兒子打工得來。他母親80多歲,女兒患糖尿病,醫療費用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為此,幫扶幹部幫他和兒子申報村級臨時性扶貧崗位。

  去年以來,港北區繼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果,通過土地流轉、轉移就業、金融扶持等舉措,讓貧困群眾得到精準幫扶,實現扶貧方式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從而激發貧困群眾脫貧鬥志和決心。至4月10日,共新發展種植業貧困戶2937戶、養殖業貧困戶1357戶;累計實現3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4萬名貧困人口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4.5%降至0.15%。

  A 穩就業增收入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港北區把“就業脫貧一批”作為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貧路徑,積極探索“園區需求”解決一批、“勞務輸出”轉移一批、“扶貧車間”吸納一批、“公益崗位”安置一批、自主創業帶動一批的五個“一批”就業扶貧模式,讓貧困群眾端穩就業扶貧的“飯碗”。

  在港城街道旺華村,54名貧困人員通過臨時性扶貧崗位實現了就業。貧困戶甘榮妹就是其中一員,她每天都準時清掃村道,為美麗家園出力。“清掃完還可做些其他農活,照顧家庭和賺錢兩不誤,辛苦一點也值得。”她説。

  在港北區,像甘榮妹一樣在臨時扶貧公益性崗位務工的還有800多人。針對賦閒在家、勞動力弱、增收困難的貧困戶,該區結合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實際需要,按照“因村設崗、因需設崗、以崗定員”的原則,開發了一批村級臨時性扶貧崗位,激發了貧困戶內生動力。目前,共安置扶貧公益性崗位人員63人,安置村級臨時性扶貧崗位人員853人,每人每月可獲1450元的崗位補貼。

  為幫助農村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就業,港北區創建44個就業扶貧車間,其中已復工復産43個,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2056人,其中貧困勞動力353人,人均月工資2800元。

  外出務工也是貧困群眾增加收入的途徑之一。港北區充分發揮貴港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匯聚160余家各類企業的優勢,指導和幫助農村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走進園區務工就業。目前,園區成功吸納就業人員2.1萬名。同時,強化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多渠道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做大做強“勞務輸出”扶貧。實施精準扶貧以來,該區新增“勞務輸出”就業近4萬人,其中80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月工資達到3500元。

  B 興産業促發展

  近日,奇石鄉六馬村産業基地,10多名村民正在地裏移栽葛根,新栽種的葛根已發出新芽,成排連片,這讓當地貧困農戶看到了脫貧希望。

  六馬村位於達開水庫庫區,屬於港北區深度貧困村。駐村第一書記呂新才引導成立村民合作社,採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種植葛根、飼養生態雞,為農戶開拓了一條産業發展之路。2019年年底,六馬村的1萬多羽“葛香雞”熱銷,葛根也喜獲豐收,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8年“空殼”變成12萬元,成功摘掉了貧困村帽子。

  為防止貧困戶返貧,呂新才將所學到的種養技術傳授給村民,每天在田間地頭與村民研究如何養好雞、種好葛根。目前村裏人均年收入達到4000多元。貧困戶廖國理高興地説:“再也不用為孩子學費擔心了,還蓋了新房,日子變得有奔頭了!”

  港北區把産業扶貧作為精準脫貧第一抓手,在每個貧困村建立一個100畝以上種植或規模以上養殖産業扶貧示範基地,打造貧困村“一村一基地”,助農增收。目前該區35個貧困村已建立68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個扶貧産業基地,帶動貧困戶1150多戶。

  在港北區中裏鄉山花村“一村一基地”攀騰肉雞養殖基地裏,十幾名村民正忙著搬飼料、消毒雞舍,為下一批肉雞養殖作準備。該基地負責人覃詩建介紹,基地採用“村民合作社+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抱團發展模式,建立貧困戶、産業基地管理人員、村民合作社的利益聯結機制,將收益按比例分配給貧困戶、産業基地管理人員、村集體。在這裡務工的貧困戶覃建國説,每月搬飼料、消毒雞舍2次,每兩個月清理雞舍一次,工作強度不大,每月有400-600元收入,能貼補家用。目前,基地帶動28名貧困群眾就業,租用6戶貧困戶土地。

  C 強保障助脫貧

  為方便村民夜間出行,奇石鄉桂中村在村道、小巷安裝太陽能路燈110盞。駐村第一書記黃傑文介紹,全村主要村道的水泥路都硬化後,還要安裝180多盞太陽能路燈,村民出行更便利了。“以前一到晚上,村裏一片漆黑,串個門都得帶手電筒,現在安上了路燈,夜間出門方便多了。”

  桂中村是港北區“十三五”深度貧困村之一,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村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做好農村飲水安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4項保障。2019年,該村硬化道路2350米,投資300萬多元修建人飲工程、水庫堤壩固化建設、農田三面光建設,新建衛生室1間,發動社會捐款扶持10戶貧困戶危房改造,40人獲得雨露計劃和教育扶持、據介紹,2019年,該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3.7萬元,55戶195名貧困人口脫貧摘帽。“今年重點跟蹤服務5戶未脫貧戶,另外還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修建三面光水渠、硬化道路,不斷改善村民生活生産條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黃傑文説。

  今年,港北區繼續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認真落實義務教育保障、基本醫療保障、住房安全保障、飲水安全保障等政策,重點解決極度貧困戶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以及基本醫療保障等問題,補齊短板,精準攻堅。

  “新房寬敞明亮,比以前住得舒服多了。”看著舊土房變成了新樓房,港北區大圩鎮仁心村村民王權星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説,以前那個老房子,破舊不堪,去年底政府實施危房改造,今年2月就住進了安全、舒適的新房子,感覺生活越來越奔頭了。

  近段時間,大圩鎮東篁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改戶何富龍家的宅基地上,工人正在忙碌地砌墻建房。根竹鎮新民村危改戶也開始拆除舊房了。今年,港北區“十三五”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改任務60戶,目前開工42戶、竣工5戶。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