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玉林興業縣:老茶樹換新“錢”景
2020-04-23 17:28:5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駱秋妤責編:張群

  國際在線廣西頻道報道(駱秋妤):玉林市興業縣素有“廣西綠茶之鄉”的美譽,而位於興業縣西北部的山心鎮蓬塘村,依靠祖輩留下來的三千多畝老茶樹,近年來,走出了一條以茶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廣西原創】玉林興業縣:老茶樹換新“錢”景

  俯瞰興業縣蓬塘村茶山一角 供圖 興業縣融媒體中心

  興業縣山心鎮蓬塘村是一個有著16個自然屯,26個村民小組,共3638人的大村。作為“十三五”貧困村,該村曾經有15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精準扶貧開始後,山心鎮政府與蓬塘村村委結合興業縣産業扶貧政策,不斷壯大該村現有的産業資源,助力脫貧攻堅。目前,該村成功脫貧149戶,作為最早一批脫貧的茶農張秀必説:“茶山帶我脫貧,現在我希望我的茶能走得更遠。”

  傳承不發揚 “茶香也怕巷子深”

  蓬塘村坡地連綿、水田不足,除了祖祖輩輩留下的茶樹,再無其他産業。作為興業縣的茶葉大村,蓬塘村種茶賣茶青的傳統延續至今,茶葉名氣享譽十里八鄉。

  可在很長一段時間,農民對茶葉種植卻提不起興趣,許多人都把茶山丟荒,外出務工。駐蓬塘村的“第一書記”郭瑞,2016年到達村裏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幅景象:“依稀可見泥路蜿蜒的茶山上,茶樹和草一樣高。”

  【廣西原創】玉林興業縣:老茶樹換新“錢”景

  張秀必在家門口支起炒茶爐灶 供圖 興業縣融媒體中心

  “以前就是摘茶葉賣茶青,大概一斤幾毛錢。”生長在蓬塘、嫁在蓬塘的張秀必,婚前婚後都在圍繞茶山轉,“種田和摘茶青,一年收入大概能有幾千塊。”一直以來,張秀必兼顧家庭的同時還獨自打理家裏的水田和茶山,儘管如此,精準扶貧工作鋪開後,貧困戶的帽子還是落到了勤勞肯幹的張秀必頭上。2015年,張秀必女兒在讀高中,兒子在讀初中,家庭收入主要來源於其丈夫外出務工。時年,張秀必家因學致貧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茶青價格低廉,低迷時每市斤幾角錢,即便是質優的‘明前茶’,收購價每市斤也在兩三元左右,農戶單靠賣茶青很難致富。”對於蓬塘村延續採茶的傳統,郭瑞陷入了沉思,“對於茶葉來説,老茶樹的茶葉品質更好,蓬塘村隨地都是這樣的老茶樹,但是茶香也怕巷子深啊。”

  做優茶産業 穩摘貧困帽

  要實現茶農增收致富,就必須實現農民的轉型。為了改變蓬塘村現狀,郭瑞提出:“做優茶産業。”2016年,蓬塘村“兩委”積極爭取茶藝培訓項目,在後盾單位的支持與協調下,蓬塘村邀請了玉林市茶藝職業培訓學校校長陳天華到村開設茶藝培訓班,對當地農民進行培訓。

  茶藝、茶文化......和許多在張望的村民一樣,張秀必心裏沒底,這些高大上的字眼,與村裏的老茶樹有些遙遠。

  隨著一項一項工作的開展,很快,村民們的顧慮被打消了:參加培訓的農民全程免費學習茶藝;興業縣委、縣政府撥款資助貧困茶農,有閒餘地方的,就建起炒茶灶;地方狹窄的,就贈送電熱炒茶灶;山心鎮黨委、政府積極幫助協調各項事宜……

  2016年至今,蓬塘村在村裏共開展了茶藝培訓班9期,每期學員約50人,4年來,張秀必一期不落,學得了一手炒茶好技藝。如今,張秀必炒制的綠茶、紅茶以及白茶等均銷售一空。

  “茶炒好後,幫扶幹部經常幫我在朋友圈賣茶,茶葉供不應求,依靠賣茶,年收入有兩三萬元。”2017年,勤勞的張秀必成功脫貧摘帽。2018年,她的大女兒大學畢業;小兒子踏上了軍旅。2019年,張秀必和丈夫商量,把家裏好好打理一番,外墻也砌上了瓷磚。

  現在,張秀必的生活越過越好,她説:“感謝政府的好政策,脫貧了,還要致富;茶葉是祖輩傳下來的,要繼承傳承,更要發揚光大。”經過不斷學習,張秀必的思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緊跟時代走 擁抱新生活

  除了大力開設培訓班,為村民們“充電”,提高“造血”功能外,蓬塘村圍繞“實施産業扶貧,捆綁帶動發展”目標,實施“企業扶持致富能人,致富能人帶動群眾”的扶貧發展模式,通過打造電商服務點,在村委設立電商服務站,將農戶生産的手工茶利用電商平臺進行統一銷售,實現“民産村代銷”的模式。

  承借政策的東風,蓬塘村的茶,名氣越來越大,張秀必炒制的茶最高賣到500元一斤。“從來沒想過老茶樹藏著這麼大的價值,現在村民們看到茶葉的發展前景,都回來打理自家的茶山了,我本來想承包一些茶山來打理,不過現在都沒有了。”張秀必説,未來將繼續打理好家裏的2畝茶山,助力打響蓬塘村茶葉品牌。如今,通往茶山的路已經全部實現了道路硬化,老茶樹也長出來新芽,“錢”景越來越好。

  【廣西原創】玉林興業縣:老茶樹換新“錢”景

  蓬塘村通往茶山的路于2018年底實現全面硬化 攝影 駱秋妤

  “要把養在山上的生態産品轉化為經濟價值,要利用好我們的資源,要擦亮産業名片,保持可持續發展。”據山心鎮副鎮長黃建輝介紹,目前蓬塘村的茶已註冊商標,同時蓬塘村打造了茶農合作社辦公室,下一步,將大力開展品茶工作,讓村民們不僅能制茶還能泡茶、品茶,還可以進行茶文化交流。

  村幹部作風、發展特色産業讓蓬塘村這個曾經的貧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的是環境,更是村民們與時俱進的內心。3月26日晚,蓬塘村的茶登上了“廣西三月三·暖心生活節”縣市領導直播帶貨活動現場,蓬塘村茶農盧花暖作為村民代表也到達了直播間,她説:“我們來參加直播,是希望淘農村的直播能讓我們蓬塘村的手工茶走得更遠。”

  據悉,興業縣共有茶葉種植2.5萬畝,主要分佈在該縣的山心、城隍、高峰、蒲塘等鎮,共發展有茶葉加工企業12家,創建有山心毛尖、葵峰綠茶、富硒茶、山心紅茶、蓬塘白茶等優勢特色品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