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中國糖罐子”欲破“甜蜜産業”發展難題
2020-05-14 14:22:24來源:經濟參考報編輯:駱秋妤責編:張群

  原標題:訂單農業面臨履約問題 “蔗販子”坑農亂市

  “中國糖罐子”欲破“甜蜜産業”發展難題

  記者 劉偉 覃星星 何偉 南寧報道

  2019/2020年榨季近期結束。中國“糖罐子”廣西蔗糖生産規模保持平穩,市場活力增強,糖企兌付蔗款速度明顯加快,但一些地方出現糖企與蔗農違反訂單合同購銷甘蔗現象,蔗區生産秩序受到影響。

  業內人士建議,堅持糖業體制機制改革好經驗、好做法,穩妥做好新榨季糖料蔗購銷生産,助推廣西糖業高品質發展。

  從拖欠蔗款到48小時內兌付完畢

  廣西是全國最大食糖生産基地,食糖産量連續多年佔全國總産量六成左右,目前廣西有2000多萬蔗農,相關産業工人10多萬人,制糖集團10家,糖廠89間。甘蔗産業成為廣西蔗農脫貧增收的重要保障。

  自治區糖業發展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為打破多年來政府劃定蔗區和糖料蔗政府定價模式,不斷激發糖業發展活力,2019年自治區出臺了《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糖業高品質發展的意見》。

  新型農企關係是維護蔗農權益,激發企業降本增效、提升競爭力的內驅動力,制糖企業競相縮短兌付時限,大多數企業三天就可以實現兌付,拖欠蔗款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崇左市江州區新和鎮蘭山村甘蔗種植大戶何政武、羅石光、陸超學表示,蔗款兌付及時,糖企主動服務農民意識增強。種了100畝甘蔗的陸超學説:“制糖企業兌付蔗款速度明顯加快,一個月內就能支付蔗款,有的糖廠在一週或隔天支付蔗款。”

  崇左市一家糖企有關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甘蔗進廠48小時內,公司就將蔗款兌付到位,最快6小時兌付。”

  糖企“自動化智慧化數字化”改造穩步推進。自治區糖業發展辦公室介紹,剛過去的這個榨季,廣西三分之一糖廠配備自動包裝碼垛、甘蔗自卸等智慧化較高的設備。南寧糖業集團明陽糖廠“三化”改造後,用工總量減少385人,每年增加經濟效益3255.8萬元。

  糖料蔗種植日益向高水準種植大戶集中。隆安洋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志剛介紹,公司經營的現代化甘蔗農場分佈多地,甘蔗種植面積3.6萬多畝。“公司改變勞動力密集型傳統農業模式,實行水肥藥一體化、全程機械化、管理信息化等現代化生産方式,平均畝産六噸以上,實現千畝農場一人管理。”

  蔗糖産業鏈不斷延伸。目前,食糖精深加工産品已接近20種,特色糖、功能糖、甘蔗飲料酵母等産品生産規模逐步擴大;蔗渣制漿由造紙逐步轉向具有高附加值綠色環保餐具;蔗葉利用起步良好,用於發電和生産飼料的蔗葉超過10萬噸。來賓市利用蔗渣生産紙漿、高級生活用紙等高附加值産品,不斷延伸糖業循環經濟産業鏈,年産值突破10億元。

  部分亂象干擾蔗區生産秩序

  廣西多位幹部群眾反映,過去這個榨季廣西糖料蔗生産形勢利好的同時,也存在有的糖企與蔗農違反訂單合同收購、銷售糖料蔗的情況,這給蔗區生産秩序帶來壓力。

  廣西一家糖企副總裁介紹,公司在崇左片區訂購的糖料蔗流失嚴重,旗下一家公司本榨季同比少榨甘蔗22.08萬噸,旗下另一家公司少榨32.5萬噸。還有家糖企表示,這個榨季集團流失甘蔗大約40萬噸。

  多家糖企負責人受訪時表示,不少蔗農雖與一家糖企簽有訂單合同,但在利益驅動下不願履行合同約定,而是一蔗多賣。一家國有糖企農務總監説,從去年12月開始,鄰近糖廠每天均有車輛收購與公司簽訂有《糖料蔗購銷合同》農戶的甘蔗,“旗下一家糖廠本榨季就流失約20萬噸甘蔗,公司損失約1.5億元”。

  不少“蔗販子”以倒賣甘蔗牟利,利用私設地磅收蔗外賣,通過調整電壓改變重量,缺斤少兩繼而坑農。“此前打擊私設地磅時測量過,有的地磅一噸可少一二百斤,這是蔗販子獲利的重要途徑,農民利益得不到保障。”在來賓,一家糖廠有關負責人説。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來賓一個鄉鎮看到,一輛私自拉運甘蔗的貨車被當地維持蔗糖購銷秩序的工作組扣留,司機無法出示購銷合同。記者在這個鎮的一個村屯採訪時發現,約百噸甘蔗堆放在一處空地上,不遠處就有非法地磅,蔗販子還搭設帳篷。

  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嚴重擾亂市場的行為影響了原料蔗訂單農業的施行,阻礙糖業高品質發展。

  兩家受訪糖企表示,難以判斷收購的糖料蔗是否來自訂單農戶。其中一家糖企表示,公司本榨季預計産量118萬噸,其中約30%來自訂單合同以外區域;另一家糖企也坦承,有一些訂單合同以外區域的甘蔗進入了自家糖廠,但數量難以估計。

  廣西某地糖業主管部門負責人表示,目前蔗區存在糖料蔗訂單合同“一地多簽”現象。轄區一家糖企本榨季甘蔗種植面積15.86萬畝,但簽訂合同面積達31.1萬畝,訂單面積佔種植面積的196%。

  精準發力推動糖業高品質發展

  受訪人士認為,應採取精準有力措施,堅持“誰扶持、誰受益”原則,維護糖料蔗購銷秩序,確保糖業改革穩步推進,促進糖業高品質發展。

  首先,打擊擾亂市場行為,強化訂單合同履約監管。自治區糖業發展辦市場處處長楊若召認為,針對部分地區訂單合同“一地多簽”“虛假合同”等現象,要進一步核實核查,嚴肅處理並糾正作假造假行為。

  廣西某地糖業發展局局長建議,糖企應積極做好蔗款及時兌付工作,擠壓蔗販子生存空間,保障蔗區生産秩序穩定。

  多位基層幹部建議,落實甘蔗屬地管理責任,糖業協會要發揮行業組織作用,引導約束制糖企業加強行業自律、遵守公約,保障蔗農利益。

  其次,加快推動蔗糖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糖業生産力。蔗糖産業鏈仍存“短板”,循環經濟發展緩慢,綜合開發和深加工産品不多,缺乏高附加值産品,産業整體競爭力不強。一些地方經濟作物與甘蔗爭地矛盾突出,甚至出現群眾毀蔗種果及其他作物現象。

  業內專家建議,從農務、生産、加工等全方位挖掘降本增效空間,提升糖料蔗生産綜合機械化率、智慧化水準;加快推動制糖企業戰略重組,加快淘汰落後産能;推進糖業全産業鏈發展,謀劃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強、産品附加值高的延伸項目。

  再次,加快建設糖業大數據雲平臺,完善糖業服務體系。業內人士認為,應進一步完善糖業大數據管理平臺,包括訂單合同、運輸車輛、制糖企業壓榨和生産等信息,了解政府、糖企、金融機構、蔗農、貿易商等多方信息並力爭實現共享,維護糖業生産秩序。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